兒童是祖國發展的希望,兒童的健康成長也日益受到成人尤其是家長們的廣泛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也越來越受到普通老百姓的重視。
而兒童的心理虐待卻是一直受到中國家長的忽視,雖然社會進步了,現在很多家長不會打罵孩子,但是卻因為自己的工作忙而忽略孩子的培養,或者有的家長因為自責自己不能陪孩子而對孩子有求必應,其實這也是一種心理虐待。
這都是家長們不重視孩子培養而形成的心理虐待,對孩子青少年期以及成人期一定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國中小學相繼開始有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心理健康的問題納入到工作計劃之中,並啟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仔細觀察我國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運作方式。
可以看出,雖然這些模式在提高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兒童的心理虐待問題還是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這個巨大的漏洞阻礙了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研究兒童心理虐待及其影響,既可以豐富和完善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理論,又可以及時發現受到心理虐待的兒童,並且可以幫助兒童及時走向身心健康發展的道路。
通過對兒童受到心理虐待現狀及其對兒童成長過程中造成的影響進行研究,可以為家長敲響警鐘,提醒家長關注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同時能使家長明確什麼方式的教育會使兒童受到心理虐待,為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這不僅僅是兒童心理發展理論與兒童心理健康實踐的需要,同時也是國家關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過程。
童年期虐待對社會認知發展的影響更甚於一般認知發展。社會認知的對象範圍很廣,包括對他人表情的認知、對他人性格的認知、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認知。
隨著有關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研究深入,國內已有研究發現,受虐待兒童在處理模糊激惹信息時更可能作出敵意的歸因傾向,同時在選擇反應策略時,超過80%的兒童在權威的情境下更願意選擇親社會策略。
兒童在信息加工中出現的解碼偏差與歸因偏向與其認知控制機能有關,受心理虐待的兒童在多項實驗中都表現出認知控制機能的減弱。
受虐兒童在處理無關的攻擊性信息時,往往是缺乏效能的,即他們無法抑制對無關信息的注意,其攻擊性幻想的特徵難以控制地使他們的注意指向攻擊性刺激。
研究以社會認知為切入點,研究兒童心理虐待與兒童的社會認知的關係。以往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較為單一,關注的都是對成人期的影響,缺乏對兒童期的關注。
因此研究採用情境實驗與內隱測驗等方法,從意識與無意識兩個層面上研究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的兒童社會認知的發展軌跡。豐富了心理虐待的理論及實踐研究。
研究採用問卷法與實驗法相結合的方法,對七到八年級的兒童受心理虐待的問題進行了研究。首先,採用《兒童心理虐待量表》對四年級到八年級的835名兒童心理虐待的分布情況進行了調查。
其次,採用三組被試間實驗設計對七到八年級60名兒童的社會認知,分別從社會知覺,歸因方式與社會態度三方面進行了測量進行了研究。
八年級與七年級受心理虐待兒童發生率高於其他年級,且完全沒受到心理虐待的兒童發生率低於其他年級。其中七年級發生率最高,已經超過半數。
七年級是兒童脫離小學,進入中學的第一年,兒童需要重新開始適應環境,而學習任務也開始突然加重,補課更是填滿了孩子的所有時間,有些家長甚至全天侯陪同孩子進行補課,認為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每天穿梭於補課班之間。
有時甚至沒有時間吃飯,孩子的頭腦得不到任何休息,他們心中會很嚮往很懷念小學生活。
而七年級也是兒童生理與心理狀態開始發生一些變化的關鍵期,自我意識開始迅速發展,促進其獨立意識開始迅猛發展,這種想要獨立解決事情但是卻有無能為力的矛盾就是此年齡階段正在經歷的痛苦。
由於外界環境與自身狀態,造成這個年齡產生最為嚴重的心理虐待,並且能誠實的反饋出來的現象。而我們所熟知的青春期是初中二年級,即八年級,兒童開始對身邊所有事物尤其是老師懷有很強的敵意。
因此雖然很多人不是很認真的回答問卷,在此基礎上仍舊有高於40%的心理虐待發生率,而心理虐待呈現陰性的兒童也處於五個年級中最低,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年級。
而心理虐待也是一種需要長時間積累的行為導致的問題,年齡越大,對兒童的影響則越明顯,因此在研究二中,本研究選擇八年級與七年級這兩個年級進行社會認知的測量。
虐待類型在每個年級發生均不同,但是從整體來看,恐嚇是最為經常發生的虐待類型,貶損為最少發生的類型。
除了六年級與五年級,其他年級均是恐嚇發生率最高,而六年級發生率最高的為忽視,五年級發生率最高的為縱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某位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
或者對孩子說今天不允許你吃完飯等威脅性的話語,甚至有的家長會在客人面前數落自己的孩子,這些行為都是中國家長習以為常的教育方法,但是卻是不正確的教育行為。
也有很多家長因為自己工作較忙,作為父母一回家就要做飯,維持家務,認為自己給孩子提供了生理需求,讓孩子吃飽穿暖,父母的責任就做完了,但是忽略了孩子也是人,孩子也有思想,也有心理活動,需要家長的陪伴。
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心理狀態根本沒那麼容易受到影響,因此根本不需要注意,對此心理虐待一詞不屑一顧,但是事實證明心理虐待確實存在。
忽略是家長給孩子最多的心理虐待,孩子每次在家長身後含著淚,祈求家長回頭看看自己,多一些關注在自己身上,家長的小時候也許也有這種心理狀態,希望此研究能引起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多為孩子想想。
在受心理虐待的兒童身上通常不會只發生以一種虐待行為,虐待行為經常以組合的形式發生在兒童身上。每個家長都不會只有一種壞的習慣,對孩子產生的心理虐待也不會只產生一種。
其實每個在別人面前數落自己孩子的家長,都對自己孩子有心理狀態,需要家長呵護這一觀點不以為意,同時也會忽略孩子的想法,忽略關心孩子這個行為。
例如,在幼兒園進行觀察時,發現某位小朋友給接她的家長展示當天的藝術手工成果,但是家長卻很嫌棄,看都不看一眼,小朋友的眼眶中立刻有了眼淚。
由此可見心理虐待是確實存在,並且經常不會僅一種形式出現。但是本研究中最為經常的組合為恐嚇與忽視。可以看出中國式的家長教育與國外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
中國的家長對孩子進行恐嚇的同時,會忽視孩子的需要,而外國的家長如果經常對孩子進行說教,說明家長重視孩子,也就不會發生忽視這種心理虐待。
受到心理虐待的兒童在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在本研究之前,研究者一直認為女性受虐待的狀況會嚴重於男性,但是研究結果證明心理虐待的發生在男女上並不存在顯著差異。甚至男生在所有的心理虐待類型中得分均高於女生。
此結果顯示了男生在心理上可能比女生更脆弱敏感,不會因為是男性就心思更粗,或者更不在乎家長的行為。因此家長在對待孩子時不應該分出性別差異,應該一視同仁,都精心對待。
心理虐待陽性組與陰性組得分差異顯著。研究發現,心理虐待陽性組得分在各種心理虐待類型上都顯著高於心理虐待陰性組的得分。
同時在研究也發現,心理虐待陰性組的人數也低於陽性組。心理虐待兒童在得分上顯著高於非心理虐待的兒童,說明大部分兒童已經意識到自己身處虐待的環境,甚至開始反抗這種環境而與家長產生衝突,家庭矛盾由此產生。
而心理虐待陰性組的兒童人數很少,說明現在沒有受到心理虐待的兒童越來越少了,家長的行為基本都會或多或少的對孩子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
尤其是很多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使孩子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認為自己是導致父母吵架的原因,自責的心理導致自己痛苦,對今後的生活產生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