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小知識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 保持「三不」(不聚集、不聚會、不聚餐),參加核酸檢測,檢測時做好個人防護,保持2米距離,做完即刻回家。 注意溫差,做好保暖,保持充足睡眠時間,作息有規律。 每天運動鍛煉1小時,保持良好的學習、生活狀態。長時間的居家生活,一些孩子產生了情緒波動。因此,做好身體防護的同時,孩子的心理防疫也需要得到重視。
如何增強幼兒心理「免疫力」呢?以下為大家準備了一份家庭心理健康疏導小貼士,請家長們一起來閱讀吧!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原則
1.被愛與價值感: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學到是非觀念。
2.安全感: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是無法信任別人的,對他人不信任則無法和人建立友誼,可能會使其成為剛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會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圍環境,學習新的事物,他的情緒和智能發展也會受到不良影響。3.規則:對孩子來說就像是一棟房子的牆壁,它給生活一個界限及廣度。只有當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會覺得舒適自在。所以規則是安全感的來源,規則的建立給孩子提供自由成長的順序感。
4.新的學習經驗:從出生起,兒童必須有切合其能力的學習機會以學習新的經驗,才能發展出正常的智能、語言、人際關係技巧、情緒感受、表達能力和人格。二、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動機:小朋友在活動中不斷產生需要和滿足需要,但也有受挫的時候。所以,兒童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處理動機衝突的簡單技巧,以協調動機需要與現實的反差,保持平衡的心態。
2.自我意識:小朋友的自我意識雖不成熟、不穩定,但對其人格發展和行為適應影響很大。幼兒通常是通過成人的評價和態度,通過與同伴的比較,通過在遊戲與交往中的成敗來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節行為與情緒。自我意識不強的幼兒,對挫折、衝突缺乏預測性和處理技巧,往往造成任性執拗、攻擊性行為、退縮行為等情緒和行為障礙。所以,應該加強自我意識的培養,保護幼兒的心理健康。
3.情緒:焦慮、恐懼的情緒對小朋友心理健康起消極作用。焦慮使幼兒懷疑自己的能力,誇大自己的失敗,常處於緊張與不安之中。恐懼會使幼兒產生劇烈的生理和心理變化,過度的焦慮嚴重損害幼兒的心理健康。
三、父母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應注意哪些問題?
1.不過分地關心孩子:過分關心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3.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4.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
5.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打罵會使孩子養成、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甚至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6.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人了。
7.不當眾批評孩子: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9.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10.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奠定基礎。所以作為父母必須重視用科學的幼兒心理保健知識來引導幼兒。
讓我們一起用心澆灌,用心培育,靜待花開!
居家期間,讓我們和幼兒一起從容面對,用科學的防疫方法、穩定的情緒和健康的心態積極應對,用健康擁抱每一個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