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華生和他的助手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了一場實驗,該實驗的主角是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阿爾伯特。
在實驗開始前,實驗人員對小阿爾伯特進行了一系列情感測試,讓他接觸白鼠、兔子、狗、狗、有頭髮和無頭髮的面具、棉絮等,結果發現他對這些物品都不感到恐懼。兩個月後,實驗正式開始,華生和他助手將一隻白鼠放到小阿爾伯特身邊,發現他對白鼠並不恐懼;當他們用鐵鎚敲擊懸掛的鐵棒,製造出巨大的響聲,小阿爾伯特聽到後就會大哭,並表示恐懼 。於是華生他們將這兩種刺激配對,最後導致小阿爾伯特光是在看到白鼠就會大哭,並感到恐懼。在這次實驗之後,華生又進行了一系列的衍生實驗,比如將毛茸茸的狗和聖誕老人配對,結果顯示,小阿爾伯特對兩種刺激都感到了恐懼。
一直以來這個實驗都被人詬病,覺得對小阿爾伯特來說太殘忍了。通過這個實驗,華生證明了,人也可以通過訓練建立條件反射。如果我們經常給人的某種行為施以正強化(獎勵),那麼這種行為就會鞏固下來;如果不給予強化或給予負強化(懲罰),那麼該行為就會減弱或不再出現。
津巴多和監獄實驗
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學做了一個實驗,他打造了一個模擬監獄,進行了一項關於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津巴多作為監獄長,參與者都是斯坦福大學的在校大學生志願者,他從中隨機挑選了幾名被試擔任看守。隨著實驗開始,囚犯和看守們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慢慢地他們開始越過設定的界限,看守們逐漸失控,利用權力對囚犯進行懲罰控制,囚犯們也因此接連崩潰,有兩個人甚至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最後,津巴多因為這個實驗中越來越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受到警告,提前終止了整個實驗。
關於這個實驗,當時有詳細影片記錄,後來還拍了部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羅森塔爾和學生們
1966年,為了研究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實驗。
他來到一所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試,測完之後,他並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結果讓人震驚,他隨機選出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地提高。
這是為什麼呢?說明是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作用。老師們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確實更有前途,於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更加的鼓勵、指導他們,與此同時,被選中的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因而比其他沒被選中的孩子成績提升更多。這個效應又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它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而且對其他的社會行為提升都產生了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