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路
可是,絕大部分心理學流派都停留在人的外顯記憶層面,也就是在患者記得的經歷裡面去找原因,患者有很多經歷已經不記得了,所以往往也說不清,到底是後天環境里的具體哪些事導致患者得病。
而且因為精神障礙是醫學概念,精神醫學界的意見顯得更權威,更容易被大眾看見和接受。所以我們現在到網上一搜,比如抑鬱症、雙相障礙,尤其是精神分裂症,鋪天蓋地的信息都說這與先天因素、遺傳因素有關,而且有很多出自大醫院權威專家之口。
而得了這些精神障礙的患者中,有很多人即使接受了精神科規範治療,也仍然給身邊人留下一種這樣的印象——癥狀反反覆復,總是無法徹底恢復正常,甚至長期吃藥、接受治療,似乎一直都好不了。再結合主流精神科大夫的說法,很多人就會歸結為這個病有先天因素,而先天因素是難以逆轉的。
所以很多患者父母非常絕望,他們看不到孩子康復的希望,有的還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認為是自己把不好的基因給了孩子。
可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至少我們從多學科診療的角度(MDT)來看,我們並不這麼認為。從我們大量的臨床心理干預實踐來看,以及從醫學中「精神應激」的理論來看,像抑鬱症、雙相障礙、焦慮症、強迫症、成癮疾病這些常見的精神障礙,它們的主要病因都是後天環境,是心理社會因素。(明顯由軀體疾病繼發的除外,比如腦卒中、精神發育遲滯、甲亢甲低導致的精神障礙)
比如我們的臨床心理干預實踐發現,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的實踐發現,上面這些精神障礙的主要病因是個體後天形成的病理性記憶。
而這些病理性記憶又有兩個特點。
第一,有的記憶儲存在患者的外顯記憶層面,也就是患者還能想起來,比如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我有什麼感受。但有的只儲存在內隱記憶層面,患者根本想不起來了,尤其是幼年到青少年時期的很多事件。
比如他們小時候遭遇過一些令其非常難過、併產生了扭曲認知的事件,被父母打罵、老師嚴厲批評等等,後來隨著時光推移,他們不記得了。但這些事件有可能仍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
第二個特點,是病理性記憶也分為正性和負性。正性的病理性記憶,最常見的是大人對孩子的過度誇獎、表揚,或者孩子從事某些不良行為時產生的興奮感。我們把這稱為「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而負性的病理性記憶,除了現在被精神醫學界和心理學界所熟知的重大精神創傷外,還有我們常常說的疊加性小心理創傷。這些創傷事件不一定非常重大,反而更有可能每一件都不大,容易被大人忽略,比如孩子被父母、老師罵「笨」「蠢」,被同學欺騙,甚至可能是看了一些恐怖、血腥的書籍或影視作品,都有可能成為疊加性心理創傷。
我們在臨床中利用深度催眠,可以進入到患者的內隱記憶層面,精準化地找到癥狀背後的病理性記憶。比如患者總是莫名地焦慮、胸悶,那背後到底有哪些疊加性心理創傷?患者有成癮行為,或者某段時間突然情緒高漲,盲目樂觀、興奮,表現為輕躁狂發作或者躁狂發作,背後又有哪些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當主要的病理性記憶得到修復後,患者的對應癥狀會大幅度緩解,甚至消除。
其實,我們以上來自於臨床心理干預的發現,看似很顛覆、甚至令人難以置信,但其實與精神醫學裡的「應激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從病理性記憶的角度去理解的話,更加深入、精準。
所謂的精神應激(stress),也被翻譯為「壓力」,指的是個體產生了負性情緒,處於焦慮、害怕、生氣、悲傷等狀態。
而精神應激來自於「應激源」,其實就是後天環境中的事件。比如重大的應激事件,容易導致個體處於急性應激狀態;而一連串的挫折、不如意事件,則容易導致慢性應激狀態。
當我們處於應激狀態時,如果我們難以理性、科學的面對和應對,也缺乏別人科學的引導的話,就很容易產生強烈的負性情緒和扭曲的認知,形成重大心理創傷,或者疊加性心理創傷。
圖片來源於網路
所以,急性重大應激容易導致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而長期遭受輕度到中度的應激而難以改變的話,個體就容易罹患抑鬱症、雙相障礙、焦慮症等。
當然,如果個體有較好的抗壓能力、較高的逆商,又或者家庭成員、同伴能給予較好的支持和引導的話,即使遭遇應激事件,短期內出現應激狀態,但後續也不一定會形成心理創傷,並免於罹患PTSD或上述精神障礙。
那可能有人會問,何醫生,你的意思是抑鬱症、雙相障礙、強迫症和成癮等疾病,跟遺傳一點關係都沒有?全都是後天環境因素導致的?
希望大家不要這麼理解,我們認為後天環境、尤其是心理社會因素是主要的病因,但不是全部。由於常見的精神障礙有明顯的家族聚集度,所以確實不能排除遺傳因素的影響。
不過,在這方面,現在越來越多科研人員發現,精神障礙的遺傳,其實是表觀遺傳學因素。
我們以前寫過文章解釋這個「表觀遺傳學因素」。簡要地說,表觀遺傳因素其實也是後天環境導致的,比如個體生活的氣候環境、飲食作息、心理壓力程度等等,都可能造成基因表達的變化,然後這種變化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
但同樣地,如果下一代生活的後天環境與父母的不同,他們本來從父母那裡遺傳來的基因表達,也會發生改變。好的可以變壞,壞的也可以變好。
所以歸根到底,如果一定要說到遺傳因素,在精神障礙中主要指表觀遺傳學因素,強調的仍然是後天的環境因素。
02、孩子的成長環境一樣,為何性格和心理不同?
看到這裡,可能有的人還是有疑問:
如果說精神障礙主要是後天環境導致的,那有些孩子出生在同一個家庭,上同一個學校,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都一樣,為啥性格會完全不同,有的得病,有的不得病呢?
這種例子在臨床中很多,有的患者有哥哥、姐姐,老大整體上心理健康,甚至一直很優秀,成熟、理性;但老二罹患了抑鬱症、雙相障礙,性格敏感、易怒。
很多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兩個人明明是從一個娘胎里出來的,教育方式都一樣,怎麼差別就那麼大呢?
其實,很多人看到的、所謂的「後天環境一樣」,是很表面的,更多是指物理環境的一樣,比如生活在同一個家庭里、上的同一個學校。可如果深入到家庭教育方式、心理活動層面來說的,同一個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間的感受會非常不一樣。
圖片來源於網路
比如出生的順序,也就是孩子在家庭中的年齡排序,還有性別的不同,這意味著他們在不同時期里、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和角色是不同的。
比如很多父母總會說「你是老大,要讓著弟弟、妹妹」;又或者老大獨享了幾年父母的充分關愛,心身基本健康,可老二、老三接連出生了,這時老二就很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忽略,心理狀態往往會與老大、老三都不一樣,兄弟姐妹之間容易爭奪父母的注意力,嚴重的會形成「同胞競爭障礙」。
而且,同一家庭里的孩子,上學後遇到的老師、同學也不同,校園經歷不同,接觸的社會信息也不完全相同。我們國家近十多年來發展迅猛,兩個孩子哪怕只差幾歲,接觸到的信息和事物可能都有巨大差別,對心理造成的影響當然也不同。
即使是基因相同的單卵雙胞胎,物理年齡上的差距很小,又往往在同一學校、同一班級上學,看起來後天環境總歸一樣了吧,但其實還是有可能存在很大差別。
比如最常見的,雖然雙胞胎兄弟倆出生時間只差十來分鐘,但大人仍然會分哥哥、弟弟,對待他們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
到了學校里,雙胞胎本來就容易引起大家關注,然後老師、同學也會把他們區分成哥哥、弟弟,並且不自覺地拿他們的相貌、成績、行為、性格等作對比。
有時候周圍的人只是無意地開個玩笑,「你們是雙胞胎,你還是哥哥,怎麼成績就不如弟弟呢?」這也會在無形中給兩人尤其哥哥帶來心理壓力,有可能形成一些疊加性心理創傷。
那到了社會環境上,即使是雙胞胎,兩人際遇不同,工作經歷和情感經歷不同,差別就更加大了。
也就是說,在某個程度上,並不存在兩個人的後天環境完全一模一樣的情況,父母、師長、同伴對待我們的細微差別,這個社會上的各種信息,都會對每個人組成不同的環境因素,產生不同的影響。
所以希望父母們不要盲目地拿自己家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如果要對比,也應該對比自己家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的成長環境具體有什麼不同,然後更加註意從環境入手去改變。
03、想讓孩子加快康復?父母先改變這個環境
既然,家庭環境、求學環境、社會環境都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會罹患精神障礙有決定性的影響,那哪個環境的影響最大?最值得當父母的重點關注?
網上有句話,可能當父母的都聽出耳繭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這句話雖然是老套了些,但確實反映了父母、原生家庭對孩子的重要影響。對於孩子來說,無論是社會環境、求學環境,抑或是大環境、中環境帶來的影響,其實都與「原生家庭」這個小環境有很大關係。
而在這個小環境里,最重要的是兩個關係:父母之間的夫妻關係、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們接診過的很多青少年患者,他們從小目睹父母經常吵架、慪氣、互相貶低和辱罵,有的父母還大打出手,給孩子留下巨大的心理傷害。
而且很多患者在1、2歲時,甚至在比這更早的嬰兒時期,就曾遭受過父母在無意中造成的心理傷害。
比如孩子不按照父母要求去做的時候,父母就拉長了臉,批評訓斥。如果反覆發生的話,很容易對孩子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久而久之形成一些性格弱點,比如敏感內向、膽小怕事等等。
那到了求學環境,雖然我們無法完全左右老師、同學如何對待我們的孩子,可當孩子遇到人際關係矛盾,甚至遭遇校園欺凌的時候,父母的不同應對方式也會對孩子的精神心理健康、性格產生明顯的影響。
有的父母自身缺乏自我反省意識和能力,也不懂引導孩子理性地自我反省、綜合性歸因。只要孩子在外遇到矛盾了,父母要麼盲目責備孩子,要麼都把責任歸咎於學校、老師、同學。這樣的孩子也很容易缺乏自我反省意識和能力,歸因模式出現問題,進而影響精神心理健康,罹患精神障礙的風險很大。
在社會大環境下也如此。為什麼很多人對同一個社會事件或際遇的反應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這往往是因為他們對待社會的態度、觀點和歸因方式不同。
如果父母總是抱怨、指責社會,從負面角度理解社會現象,孩子在潛移默化下,也會特別容易受到社會環境中負性因素的影響,難以很好地適應社會,並也習慣性地把責任都推給外界和社會。
所以,求學環境、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客觀影響固然不小,但更重要的是,孩子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客觀環境影響。如果心態是相對理性、積極、平和的,那受到的負面影響就較小,反之就越大。而這種心態的差別,往往就來自於父母的養育方式和原生家庭環境。
有不少父母可能還是想不明白:
何醫生,你說我們的教育方式給孩子造成了疊加性心理創傷,這是導致他們患病的重要原因。可我小時候也受了很多父母的打罵,心理創傷更大,怎麼我就沒得抑鬱症?
希望這部分父母深入想一想,我們出生、成長時的時代背景,與現在孩子的有多大的不同!
很多父母的小時候家庭貧困,連生存、安全的需求都還沒得到滿足,心理上的需求就會降低。而且當時信息閉塞,我們對於家庭教育的認知主要來自於周圍人的說法,而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說,「爸媽打你,是為你好!」
那時我們還有兄弟姐妹互相安慰,身邊小夥伴也都沒少挨父母打,一對比,大家都差不多。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很容易將當時遭受的打罵合理化。
可現在的孩子接觸的信息非常多,很快就發現網上都說父母要尊重、理解孩子,很多同學的父母既開明又民主,那為什麼我的父母總是打罵我、否定我?為什麼我的父母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而且因為那時生活條件艱苦,很多父母為了改變命運,奮鬥的動力特彆強。當有了遠大的目標,我們遭受的心理壓力就容易轉化為動力,而且我們長大後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過去遭受的苦難就更容易合理化了。
可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物質豐富,家長也沒有意識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精神層面的人生目標,他們缺乏真正的動力。當家長再一味逼迫孩子必須努力時,很容易形成心理創傷。
還有,希望父母們不要掉以輕心,有的家長現在沒得抑鬱症,但不代表以後都不會得。很多成功人士在患病之前,都不曾想過自己會深陷抑鬱,有的最終自殺身亡,震驚職場!
其實,很多父母發現孩子患病、而且難以康復後,他們已經瀕臨崩潰,甚至已經達到了焦慮症、抑鬱症的地步。
就算這部分父母沒得抑鬱症,也不代表沒有其它的精神心理障礙。我們在臨床心理干預中發現,很多父母有人格異常,甚至達到了人格障礙的地步。
比如有的父母過分追求完美、對家人吹毛求疵,有強迫型人格改變;或者敏感多疑,非常偏執、自以為是,甚至目中無人,有嚴重的偏執型人格障礙。如果這些家長再不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家庭環境得不到改善,孩子將更難走向康復。
希望父母們儘快意識到自己的重大責任,既然孩子因為環境而得病,我們就從環境方面入手,尤其是儘快改善「家庭」這個「小環境」。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如果孩子得了抑鬱症、雙相障礙、強迫症、成癮疾病等等,父母要儘快深刻地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改善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這相當於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療,甚至比一般的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效果更好。
當親子關係明顯改善後,我們再引導孩子更理性、成熟地面對求學環境、社會環境帶來的影響,盡量降低負面因素帶來的心理傷害。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的話,孩子的康復會更加順利、穩定。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過,說到這裡,我也想提醒廣大青少年患者。可能很多患者看到這裡會非常沮喪、生氣,甚至憤怒,認為自己得病都是外界環境導致的,尤其是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導致的,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其實這種認識也是不理性的。其實原生家庭環境的負面影響往往是一代傳一代的,給孩子帶來很多心理創傷的父母,他們在小時候也遭受過很多疊加性心理創傷。父母的性格、情緒、教育方式的問題,也與他們的經歷有關。
如果我們深入地看到這一點之後,還一味地認為自己是個受害者,只希望父母、環境改變,而自己不願改變、甚至選擇直接躺平的話,這不但對我們的康復無益,而且我們也要為此負責任。
我們已經有自主意識了,又生於「數字星球」時代,對比起父母那一代人,我們對信息的搜索、吸取能力特彆強,更容易突破「信息繭房」,獲取真正科學、高效的精神心理學知識。
那我們就應該利用時代和自己的優勢,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自助,深入而理性地理解自己得病的心理根源,並找到適合自己的康復方式。
而當我們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樹立了積極、清晰的人生目標後,後續哪怕我們再遭遇應激事件,也不容易形成心理創傷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每個人呱呱落地後,確實無法完全避免來自於環境的影響,尤其在成年以前,如果我們出現了心理問題,甚至罹患了精神障礙,那這很大程度上是環境的塑造。
可是,當我們具備了自主意識,再有意識地學習了科學而高效的精神心理學知識後,我們有能力實現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自己幫助自己走向康復。
同樣的道理,父母也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改善自身性格中的弱點和家庭教育方式,通過改變家庭環境,從而改變孩子精神心理狀態的發展,幫助孩子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