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2022年10月09日10:34:18 心理 1829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全文共計7500字

預計閱讀10分鐘


知道「L先生說」,是一篇關於#思維之熵#的文章,去年12月報名參加了智識訓練營3.0第一期,知道了 L先生正在籌備出書。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很幸運在今年9月底拿到了預售簽名版,趁著國慶假期,讀完了這本《打開心智》,與你分享幾點閱讀心得。


這是一本關於什麼的書?


這本書從心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的角度,圍繞「4個基本原理+6大成長階梯+30個行動步驟」而展開。


通俗易懂的語言,嚴謹縝密的邏輯,生動形象的案例,為被「精神內耗、無效學習、思維固化、社交障礙、拖延症」等問題困擾的讀者,提供解決思路。


首先來聊聊大腦的4個底層原理帶來的啟發。


  • 節能:為了不思考,人類什麼都做得出來
  • 穩定:拖累成長腳步的元兇
  • 預測:餵給大腦什麼,就會變成什麼
  • 反饋:讓你停不下來的甜蜜陷阱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1.關於節能和穩定


為什麼習慣那麼難改變?因為習慣的本質是一套自動化加工的結果,是大腦最舒服、最省力的狀態,也是大腦最自然的狀態。


為什麼隨著年齡增長,就越容易對變化充滿恐懼?因為對大腦希望一切是確定的、已知的、可控的,會下意識地排斥「改變」這件事。


這些底層原理的運行機制,可以讓我們更加坦然地接受內心的恐懼和困惑,進而尋求有效的解決之道,而不是陷入自責、封閉的情緒無法自拔。


2.關於預測


「大腦其實只是孤零零地懸浮在一片黑暗之中,環繞著它的只有來自860個神經元此起彼伏的電信號」,這句話有種孤寂的美。


這章提到了一個重要理論——「預測加工」。


通過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的信息輸入,不斷微調大腦內部的心智模型,以便更好地符合和反映外部世界;通過心智世界,對我們每天會遇到的情況、作出的反應和結果進行預測,通過預測和對比來檢驗心智模型的有效性。


這個理論讓我想到一個例證,試著看一遍這句話,再讀一遍這句話:


研究表明,漢字序順並不定一影閱響讀——比如當你看完這句話,才發現字全是亂的。


大腦的自動矯正能力或許也是「預測」的一種表現形式,有時候乍看沒啥問題的文字,不過大腦根據以往閱讀經驗自動修正了。


有意思的是,英文中也有類似例證,將單詞內部排序打亂,你也還是大概率可以將一句話完整的讀出來,不信試試下面這段話: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此外,「預測加工理論」也在警醒著我們,「吃什麼補什麼」,大腦亦如是。You are what you eat, you are what you read.


也就是俗話說的: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以及你愛過人。


3.關於反饋


多巴胺作為一種神經遞質,它的分泌和信息傳遞主要有四條通路:


  • 黑質-紋狀體通路:主要涉及運動和調節
  • 中腦-皮質通路:主要涉及決策功能
  • 結節-漏斗通路:主要涉及生殖
  • 中腦-邊緣通路:主要涉及決策功能


其中,第四條通路,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獎賞迴路」。當這條通路被多巴胺激活,就會給我們帶來強大的動機,激勵我們行動。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這讓我聯想到 Atomic Habits 一書中提到的 craving 和 reward,不過 L先生在《打開心智》中把大腦的獎勵細化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快感」,另一個是「動機」。


比如,花幾個小時寫完了一篇讀書筆記、完成了一篇調研文章,感到充實、滿足,但同時覺得很累不想再寫了,這就是高快感、低動機。


再比如「上癮」現象,沉迷於某一事物,但並不快樂,知道它不重要、在浪費時間,又控制不住自己,這就是一個高動機、低快感。


書的第七章還提到了三種層級的快樂:


  • 最低級的快樂,是短時間內給你愉快感,讓你「爽」,但它不負責任,並不在乎你的閾值會不會被拉高,會不會沉溺於短期反饋。如,一些消費性的娛樂。


  • 高一級的快樂,是給你長期穩定的滿足和歸屬感。使幸福曲線平穩上升,讓人感到充實。如,學習、成長、滿意的事業等。


  • 最高級的快樂,是給你意義、成就感和自我效能。幫你找到使命和方向,讓你聯繫更多的個體,乃至世界,為你的生命賦予更崇高的意義。如給予、幫助、連接等。


關於「反饋」這一點,有兩個解決思路也許能帶來啟發:


①經常覺得自己缺乏動力,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怎麼辦?


這很有可能意味著你的獎賞迴路系統過於依賴外在獎勵,缺乏足夠的鍛煉和刺激,進而使得它自主產生多巴胺的能力變低了,只想滿足眼前娛樂, 不顧長遠。


怎麼辦?有意識的遠離短期反饋,避免自己的閾值被無限拉高,通過上手新技能、入門新領域等方式,做一些利長遠的事情,在創造的過程中獲得獎賞和反饋,積累內驅力和成就感。


②如何化解『「存在性焦慮」,找到「我為了什麼而活著」的意義?


找到一件高於個體的事情,把自己融進去,成為它的一部分,讓它成為一切關於意義問題的終極答案。


就像是「為全人類解放而奮鬥」的馬克思,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找到了最純粹的人生事業,並為之奮鬥終身。


但作為普通人,如何找到「高於個體」的事業?


擴大對生活的接觸面,不斷去嘗試更多的可能性。先投入行動,在行動中獲得反饋。


如果某個「興趣」恰好能把你和世界聯繫起來,讓你感受到它能夠幫到別人、影響到別人,讓你感受到存在的價值,它就變成了一件能夠為你帶來意義的「事業」。


對這本書對我啟發最深的是哪三點?


聊完了大腦的4個底層原理,這本書從「掌控情緒、自我驅動、果斷行動、高效學習、深度思考、積極創造」6個方面,從 why 到 how 分享了具體實踐。


篇幅原因,重點分享自己感觸最深的三點。


1.掌控情緒:如何與情緒做朋友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情緒的本質是什麼?從進化的角度講,情緒相當於大腦的一個報警器,只不過在現代更加穩定、安全的環境下,顯得過於敏感。


我是一個很情緒化的人,往好了說是共情能力強,往壞了說,就是一枚不知道什麼時候爆炸的雷,這件事情也非常困擾我。


但這本書給我提供了一個解決思路:


面對情緒,不要拒絕它、排斥它,而是要試著理解它、接納它,並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它、安撫它,讓它順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避免自己受到它的擺布和操縱。


(一)掌握情緒的4種武器:


①情緒不是事實。把情緒當成一個顧問,當成信息渠道之一,平靜地聽取它的警告和意見但不全盤接受。當從情緒中抽離出來後,再告訴它:「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決策的權力永遠在你自己手上。情緒可以為你提供建議和參考,但不能替代你去做出判斷和行動,最終的決策者應該是你自己的理性。


啟發:不妨把情緒看成是《頭腦特工隊》里的卡通角色,它們會在特定的條件上線,但始終記得,我才是情緒的主人,也是下一步行動的決定者。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②認知重構。情緒的產生並不是必然的。我們依據已有的信念,對外界事件進行解讀,從而產生對應的情緒反應。如果我們的信念發生改變,產生的情緒也會隨之改變。


大腦是一個貝葉斯機器。我們每一次做出的判斷和選擇,都是在對它進行調整和訓練。


啟發:有時候產生憤怒的情緒,是忽略掉了一些前置條件,或者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③表達性寫作。寫情緒日記,記錄下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想法,每次15-30分鐘即可,具體頻率按照實際情況來。


通過這種方式,培養用理性思考和分析情緒的習慣,讓情緒成為一種可控的因素。


啟發:曾經一段時間抑鬱,甚至以為是雙相,當時專門拿了個小冊子記錄波峰和波谷狀態,跟蹤觀察自己,無形中運用到了表達性寫作這個方法。


④內隱自我。如果你的內隱自我裡面充斥著失敗和挫折的感受,那麼,當你面對新的相似的場景時,就會喚起不愉快的記憶,從而讓你下意識地排斥、逃避和恐懼。


比如,你總是把一件事情丟給別人決定,或者總是拖延,直到沒有餘地時才做決定,那麼它會潛移默化地強化「我無法做出決策」的信念,降低你的自我效能,以及面對威脅時的抵抗力。


所以,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一方面,定期記錄自己「做對了什麼」,強化內隱自我,積累大量應對不同場景的正面信息。


另一方面,多去主動的、有意識解決問題、做出選擇,小到決定「去哪裡吃飯」,大到決定「一個彙報」,盡量不要猶豫和求助別人,而是自己作出決策。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啟發:這一點和《成功日記》很像,把做成功的事情記錄下來,任何小事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增強自信,讓自己看到有能力做成一件又一件事情。


(二)提高情緒免疫力的7個日常練習:


①焦慮箱:產生焦慮擔憂情緒時,先不要去想,而是快速記下來,每天固定時間段,安排15-30分鐘集中處理一切令你焦慮的問題。記錄「焦慮日記」,跟蹤觀察會發現,大多數令人擔心的問題,壓根不會發生。


②後花園:培養興趣愛好,當你從中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時,腦內的腹側紋狀體會被激活,從而抑制杏仁核,降低皮質醇分泌,降低應激反應,提升對負面情緒的「免疫力」。


③社交:社交可以充分調動前額葉皮質,讓它始終保持活躍,使它變得更發達。


④陽光:血清素是與情緒關聯最密切的神經遞質。穩定、充足的血清素水平,可以令我們心情平和。


⑤睡眠:如果睡眠不足,大腦的供血和供氧會受影響,前額葉的活動進一步受到抑制,杏仁核就會更加活躍。養成穩定健康的作息,用穩定去打敗不確定性。


⑥鍛煉:如果缺乏鍛煉,導致身體孱弱、不夠健康,這種狀態可能會造成壓力、焦慮和低自尊——這是無法通過思考和心理調整來彌補的。身體狀態決定了心理狀態的上限。


⑦閱讀與思考:最簡單有效的前額葉訓練方式就是閱讀與思考。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個問題專註思考,就是在調用前額葉。多閱讀、多思考,「用進退廢」,讓前額葉皮質越來越發達。


簡而言之,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這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好方式。


2.果斷行動:如何擺脫懶惰、拖延和畏難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這一章從「外因-內因」「動力-阻力」兩個維度,把缺乏行動力可以分成了四種模式,並針對性地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 威脅敏感:你是精神內耗者嗎
  • 反饋缺失:如何戰勝短期誘惑
  • 狀態導向:別等準備好了才行動
  • 穩定需求:把自律變成自驅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分享啟發最大的三點:


①如何擺脫精神內耗?


書中提到了兩個關鍵概念 DMN 和 CEN。


DMN即默認模式網路,平時什麼也不做的情況下,大腦也是在運轉的,在後台梳理零碎的信息,激活可能被遺忘的信息。


CEN即中央執行網路,也就是我們在專註於某項任務時,大腦會高度激活與當前任務相關的區域,抑制其他區域。專註的CEN也更容易帶來心流狀態。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書中提到,DMN比較活躍的人,整理信息的效率更高,長時記憶能力、想像力、創造力等往往也會比常人好一些。


但與此同時,也會導致看起來在休息,實際上並沒有真正休息。因為大腦需要消耗能量去抑制這些「反芻」所產生的雜念,從而讓人陷入精神內耗。


啟發:擺脫精神內耗有兩個方向,降低DMN活躍度和鍛煉CEN專註力。與其讓大腦信馬由韁的散漫思考,不如引導大腦主動回憶知識、思考懸而未決的問題。


把一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列入後台的思考清單,像設立 To-do-list 一樣建立 To-think-list,利用大腦切換成默認模式的狀態下自動運行。


就個人觀察,很多生活和學習的創意和靈感,往往都是在碎片時間裡冒出來的,特別是每天下班回家騎行的時候,會有很多 aha moment。


此外,對於一些需要強化記憶的事情,每天的關燈睡覺之後,閉上眼花個10分鐘回顧復盤捋一遍,也是個不錯的辦法。


②如何獲得持續的動力系統?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在這本書的第四章,我找到了「戰勝拖延,獲得持續行動力」的關鍵,即找到樂趣,想辦法讓自己「愛」上這件事。


關於這一點,讀L先生的《打開心智》,讀羅翔老師的《法治的細節》,讀Eric的《方法比知識更重要》,你就會發現:Great minds think alike.


一個人為什麼能持續、長期地做一件事情?一定是因為你「樂在其中」,你從過程中找到了樂趣、收穫乃至意義,這些才是推動你繼續把它做下去的動力。如何讓自己耐得住寂寞,去做一件需要長期耕耘的事情呢?光憑意志力一定是不行的,你需要把這件事情「變得好玩」。——L先生《打開心智》


「我開始做老師的目的一點都不性感,沒有什麼偉大感召,就是為了賺生活費,還有治結巴,就是這麼卑微的出發點。卑微的起點會促使你開始一件事,但是讓你堅持下來的,一定是熱情和使命。」——羅翔《法治的細節》


「如果想做一件事情,一定是「因為熱愛,無需堅持」。那這「熱愛」是什麼?是養家糊口的壓力,是相信自己值得,是別人行我也要試試的勇氣,更是對這個誰他媽知道會不會好的世界、本來就沒意義的人生有所期待。」——Eric 《6年來幾乎每天都更新公眾號,我是怎麼做到的》


③三個帶來啟發的思維習慣


【經驗值心態】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把一切挑戰和困難,都看作一個提升經驗值的機會。不要去過度關注「我是否會失敗」,而是更多地關注「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這種心態和卡羅爾·德韋克所提出的「成長思維」非常像。許多人之所以不敢去嘗試新事物,就是因為害怕失敗,害怕「能力不足」這件事被別人發現,但成長思維告訴我們:不用怕。


人的能力永遠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變化的。你在一件事上的失敗只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你將要變得更厲害了。


【吃青蛙法則】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如果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隻活青蛙,那麼你會欣喜地發現,接下來這一天再沒有什麼比這個更糟糕的了。」這是馬克·吐溫關於時間管理的經典名言。


關於這個法則,博恩·崔西(Brian Tracy)專門寫過一本書《吃掉那隻青蛙》,細化了21條時間管理法則。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青蛙」可以理解成我們一天中面臨的最重要、最困難、最艱巨的事情,它未必是耗時最長的,但一定是最排斥、最不想去做的。


做完了,或者哪怕只是開始了一步,你也會感到神清氣爽。再去做別的事情會更加充滿動力。


這一點,《納瓦爾寶典》書中的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條簡單的人生經驗:如果在一個艱難的決定上意見不統一,你就應該選擇短期內更痛苦的道路。


【積極拖延】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消極拖延是一種迴避的策略,是你一直默認自己「沒準備好」,把拖延和迴避當成「準備」,從而被動地在最後一刻去趕工。


而積極拖延則是很清楚「這件事情該怎麼做」,但先不現在做,只是到臨近截止期限時再做。


這樣,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縮短在這件事情上花費的時間精力,另一方面可以給大腦適當的壓力,讓大腦在壓力下「動力全開」,並且慢慢適應這種快節奏。


最關鍵的點是要把你的思考角度從沉浸、憂慮、想像中及時抽離出來,轉移到行動上,專註地去思考:有哪些是我能控制的?我可以做些什麼?我應當採取哪些步驟去行動?


對於這一點,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有類似的觀點:


積極主動的人專註於「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


如果我們的焦點在關注圈,就等於是允許自己受制於外界條件,自然就不會主動採取必要措施來推動積極變化。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只有當我們在影響圈上下功夫、關注自己的思維方式時,我們才能獲得改變自己的正能量,而不是一味地擔憂。


  • 關注圈:我想要……(比如:好的身材/財富自由/好的工作/更有智慧)
  • 影響圈:我可以做……(比如:健身/理財/提升能力/閱讀)


關於「消極拖延-積極拖延」這一點的解題思路,也可以遷移到第七章「如何有效休息」,即化「被動休息」為「主動休息」。


如何主動休息?

  • 原則1 交替工作,主動掌握工作和休息的節奏

  • 原則2 動腦休息,避免DMN模式無目的地反芻

  • 原則3 心靈空間,每天安排固定時間做一些感興趣、有一定門檻、需要動腦思考或動手的事情,讓自己持續成長。

  • 原則4 設定邊界,主動掌控工作節奏,集零為整,避免陷入「時間黑洞」,學會 say no,做到課題分離

  • 原則5 良好作息,保持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和清晰的思維


3.深度思考: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在這一章,L 先生分享了四個思維模型以及一套高效的思維工具箱,但首先要記得的一點是:聰明並不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特質,它是可習得的,也是可以通過成長來不斷強化的。


(一)四個思維模型


①個體-整體模型:把研究的對象本身,通過深入挖掘,將它與我們已知的系統、體系聯繫起來,從整體去看待問題。


想起了電影《怦然心動》的一句台詞:


A painting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A cow by itself is just a cow. A meadow by itself is just grass, flowers. And the sun peeking through the trees is just a beam of light. But you put them all together and it can be magic.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一幅畫不是由部分簡單拼湊而成的。牛僅僅只是一頭牛,草地也只有青草和鮮花,而穿過樹枝的陽光也僅僅只是一束光,但如果將它們放到一起,就會產生魔法一般的魅力。」


②輸入-輸出模型:系統是「元素」和「結構」的組合。它最關鍵的一點為系統包含一個「轉換」的過程。一個系統、一個結構是否高效,是否有存在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否更好地將前者,轉換為後者。


③供給-需求模型:想清楚這三個問題——我有什麼?誰需要這些東西?如何能把我已有的東西,轉變為別人需要的東西?想明白了,基本上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哪怕解決不了,你也有了思考的方向。


④動力-阻力模型:很多問題的本質,其實都是動力與阻力的博弈。動力超過阻力,改變就會發生,行為就會成立,反之,就會停滯。推動一件事情的動力是什麼?有哪些因素不希望它發生和改變?


啟發:說到思維模型,我想到了《窮查理寶典》的「多元思維模型」以及《原則》《納瓦爾寶典》兩本書中提到的各種原則清單。


類似的,還有「5w2h思考法」「正U型思考法」「360度VR思考法」等等,它們的本質都是給思考提供一個角度和方向,也只有真正用起來,才能發揮實效。


(二)一套高效的思考工具箱

①複述:我獲取到了什麼信息

②提煉:在這些東西裡面,最核心的是什麼

③整合:如何從一個更高的地方鳥瞰它

④分析:產生它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⑤批判:我可以選擇相信什麼

⑥代入: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⑦聯繫:它可以與什麼東西聯繫起來

⑧定向:對我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⑨復盤:我如何還可以做得更好

⑩創造:我可以為別提供什麼


啟發:小到背單詞、寫文章,大到出策劃、做產品,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這些思維習慣都可以幫助我們鍛煉思維,變得更「聰明」一點。


寫 在 最 後


這是一本不捨得看完的書,全程一字不落讀完的,花了大約3小時,但將閱讀感悟構思、整理出來卻遠不止3小時。


想到這個梳理過程,其實就是對「思考工具箱」中「複述、提煉、整合、聯繫、定向、復盤、創造」的運用,想到這一點,多少時間也值。


「一本書之所以成為一本書,其中呈現出的是作者的邏輯框架。哪些內容寫進去,哪些內容不寫,都是由作者決定的。如果在閱讀時全盤接受作者的邏輯框架,就只是在複製別人的大腦而已。」

如果說有什麼遺憾的話,就是書中第五章「高效學習」部分提到的 INKP 知識管理法,之前參加訓練營的時候覺得 Obsidian 應用起來有困難,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依舊有繁瑣感,尚且沒有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尚且沒有開發適合自己的簡化版。


既然如此,就暫且把這樣的困惑,放入自己的 To-think-list 和「焦慮箱」吧。


對了,關於這本書,還有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小細節,扉頁部留下了二維碼答疑通道,有疑問可在此交流,有增補也可在此修改。正如 L先生所說:


「這樣就可以讓這本書成為一棵不斷成長的大樹,不斷跟外界交流,永遠保持生命力。」


打開心智 | 關於你正在煩惱的那些事,你大都能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天天要聞


在書的後記部分,也有這樣一句話:


「也許3年後、5年後我再回過頭看,會發現許多不夠完善的地方,但那是那時的我,而不是現在的我。對現在的我而言,它已經是我能夠做到的『最好了。」


這不就是「經驗值心態」「成長思維」的應用嗎?日常學習生活中也應如此,允許並接受當下的不完美,但從不放棄對變得更好的成長追求。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