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簡述:
來訪者小麗,女,40歲,濱州市某高級中學的老師。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她非常苦惱,主要原因是父親又住院了。和以往一樣,不管哥哥在不在家,父親把所有的責任都壓在她身上。
哥哥這次還不錯,能抽空去醫院陪護一下父親,不像往常里外都是她一個人。但是,所有的錢都是她來出,包括哥哥和父親的飯費。她本來不計較,但是,有一天中午,她因學校有個重要會議沒去醫院,而她之前為哥哥充值的飯卡也恰好用完了。哥哥因為她沒及時充卡,居然威脅說自己和父親都不吃飯了。這讓她積壓多年的委屈一發不可收拾,實在是無法接受。
她想不通為什麼,也知道這樣下去不行,就預約了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芳飛老師的一對一心理諮詢。
諮詢經過:
來到諮詢室,她先一股腦地把多年的苦水倒了個乾淨。原來,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父親一直比較偏愛哥哥。在母親去世後,父親不僅把自己所有的錢都給了哥哥,還把花錢的事兒都壓在她的頭上。還好,老公比較理解她。但是,時間久了,老公也覺得不公平而有意見。這幾年,父親連續住院多次,都是她一個人跑來跑去的照顧。可是,哥哥居然連飯錢都不想掏,實在讓她接受不了。
諮詢師聽她傾訴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她才感覺心裡舒服一點,但同時又感覺到自己很迷茫。以後怎麼辦?想改變這種狀況,但是,又不想和親人產生矛盾,真是兩難。
聽她說完後,諮詢師問了小麗一個問題:「如果你生病了,無法照顧父親,你哥哥有沒有能力照顧好你父親?」
小麗想都沒想就回答說:「肯定能!我哥哥其實很細心,對我父親也挺好,而且,我父親也喜歡和他在一起。」
諮詢師點頭表示認同,然後又問小麗:「那你知道為什麼你在的時候,哥哥就會這樣嗎?」
小麗頭疼地說:「我就是想不明白這一點呀!」
接下來的諮詢中,諮詢師為小麗分析了人際關係中的界線問題。作為成年人,日常的社交界線比較容易把握;但是,放在親人身上時,卻很容易出現界線不清的問題。
小麗認為:為親人付出應該不遺餘力。所以,她事事都會衝到前面,先去承擔,並且會不自覺地多去承擔。久而久之,親人們習以為常,就不會再看到她的付出;同時,只要有她在,其他人也會產生依賴心理而理所當然地逃避責任。
聽完諮詢師的分析,小麗恍然大悟。然後,她和諮詢師共同討論了接下來的改變方案:父親的病情已經穩定,哥哥一個人完全可以應對。同時,她自己的小家庭也有很多事等她處理,正好借這個機會離開一下,讓哥哥獨立照顧父親幾天,讓哥哥能意識並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諮詢感悟:
任何關係的保持,都需要付出與回饋的平衡。而界線則是關係中的平衡槓桿,是人際關係能否保持長久穩定的關鍵所在。尤其是在家庭關係中,這一點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