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中有過兩次艱難的選擇,其一是抗日戰爭結束後,就是否能和蔣介石全面開戰;其二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是否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選帥決策
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這個道理都能理解,可當時毛主席和黨中央面臨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大的美國,戰爭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考慮的問題方方面面,必須要慎重。
任命誰擔任志願軍主帥,這個問題是黨中央和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戰略決策的關鍵環節。自朝鮮戰爭爆發後,毛主席未雨綢繆,組建了東北邊防軍,讓粟裕擔任東北邊防軍的司令員,從這個決策來講,說明粟裕是毛主席理想挂帥的第一人選。
粟裕能夠擔此大任,主要得益於他在解放戰爭中的優秀表現,可惜的是,當時粟裕的身體非常不好,高血壓、腸胃病、美尼爾氏綜合症時常折磨著他,且在幾個月時間的治療下沒有明顯好轉。
隨著朝鮮戰場上局勢的變化,粟裕還是無法挂帥出征,毛主席決定另選他人,原四野統帥林總就是第二個人選了。林總和粟裕一樣,都是我軍擅長指揮大兵團的高級將領,且東北邊防軍主力就是原先四野的人,林總赴任指揮更加得心應手,容易開展工作。
可為何林總最後沒有挂帥呢?一來林總身體和粟裕一樣也不太好,二來林總覺得敵我雙方武器差距過大,如果貿然出兵,或許會引火燒身,後果不堪設想。
隨著美軍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的情況非常不樂觀,金日成、斯大林聯名致信毛主席,請求給予幫助,急切期盼我軍能夠直接出動援助。在情況非常危急的時刻,選誰為志願軍主帥再次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
大會上,許多人反對出兵,理由也很充分,毛主席讓彭老總談一談看法時,彭老總說:經過反覆考慮,我同意您出兵援朝的決策。彭老總的態度,毛主席非常欣慰,最終,經過組織決定,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彭老總的顧慮
彭老總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擅長打惡戰,險戰,能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指揮作戰。彭老總雖說是始終支持出兵抗美援朝,但他內心也有不小的顧慮,主要是武器裝備和制空權問題。
起初,毛主席徵求彭老總意見時,彭老總說:蘇聯完全洗手,我們裝備差得很遠,讓朝鮮亡國,是很痛心的。
為了讓蘇聯提供援助,周總理和林總趕赴蘇聯協商。最終,蘇聯同意提供槍、彈、炮以出廠價格五折支援,但不會出動飛機。
毛主席得知這個情況後,再次問彭德懷:蘇聯不是完全洗手,可以打嗎?
彭老總思考一番後說:蘇聯這是半洗手,也可以打。
得到彭德懷肯定的答覆後,毛主席說:即使打不過也好,他總是欠著我們一筆賬,將來再打的話,可就沒有理由了。毛主席的話,堅定了彭老總抗美援朝的決心,心中的顧慮也消除了。
兵者國之大事,戰爭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興衰敗亡,尤其是像抗美援朝這樣的大戰,一旦失敗,其後果不堪設想,無論是毛主席、彭老總還是其他決策人,必須要考慮清楚,在權衡利弊下才能做出抉擇。
就當時的背景下,彭老總覺得蘇聯完全「洗手」的情況下不好打,半「洗手」的情況下可以打一打,這也是根據現實問題得出的一個結論。
為了讓蘇聯提供更多的幫助,毛主席在與蘇聯駐華大使羅申會談時對"空軍問題"非常關注。
1950年10月9日,彭老總在瀋陽召開了志願軍軍以上幹部開會,在大會上宣布了抗美援朝的決定。大會期間,討論最多的還是制空權的問題。
會議結束後,彭老總致電毛主席詢問:「我軍出國作戰時,空軍能派出多少戰鬥機和轟炸機掩護?何時能出動並由何人負責指揮?
另一邊,周總理在蘇聯向斯大林提出要空軍掩護的問題,斯大林表示可以提供幫助,但是只能派空軍到中國境內駐紮,不準進入朝鮮作戰。
鑒於斯大林同意提供相應援助,志願軍入朝時間定在10月19日,當天傍晚,彭老總帶著一名參謀,兩名警衛員和一部電台,乘坐一輛吉普車跨過鴨綠江,抵達朝鮮,指揮了那場讓揚名中外的抗美援朝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