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民間表演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既是對於閩南原住民原始藝術的留存和發展,又是在吸收了中原文化千年的積澱後所形成的閩南人民的傑出創造。同時,閩南民間藝術也伴隨著閩南人的足跡而流傳,成為維繫閩南、台灣、東南亞閩南人的重要精神紐帶。閩南民間表演藝術大致可以分為: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和民間戲曲。其中民間音樂大致有歌仔、南音、北管三大體系。歌仔帶有最廣泛的民間性,閩南人移墾台灣後許多音樂元素也被融入到閩南歌仔之中。南音則與唐宋宮廷音樂有著密切的關聯,其行腔千迴百轉,吐字講究。而北管也曾呼為「官音」主要是明清兩代不同時期從北方陸續傳入的戲曲聲腔。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福建博物院承辦的「源·緣——閩台藝術展」第二部分就從服飾道具影音幾個方面,對至今依舊活躍在海峽兩岸的各類閩台傳統戲曲藝術形式進行了多方位展示。
歌仔戲以閩南語演唱,又名「薌劇」「子弟戲」,流行於福建廈門、漳州、台灣,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區。明末清初,鄭成功率部收復台灣,把流傳於漳州的「歌仔」等民間藝術帶到台灣並與當地民歌小調結合,衍化為「宜蘭歌仔」「歌仔陣」,於20世紀初演變為歌仔戲。不久後,歌仔戲傳回廈門,併流行於薌江一帶,故又稱為「薌劇」。歌仔戲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的營養而不斷發展,是唯一誕生於台灣的戲曲劇種。
除了歌仔戲,展覽還展出了閩台地區代表性戲曲形式,如閩劇、梨園戲、莆仙戲、木偶戲等。
高甲戲是閩南地區流行區域最廣、受眾面最多的曲種之一。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最初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高甲戲流行於泉州、廈門、漳州、台灣等閩南語系地區,之後傳播到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
新一代的藝術工作者也在演好傳統劇目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其中高甲戲《大稻埕》就極具代表性。該劇講述了1895年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一夜之間位於台灣北部的大稻埕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家國分崩離析之時,矛盾和衝突在林天來一家爆發,最終林天來和老三直面殘酷,用生命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該劇也作為2016年「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的開幕大戲在金門演出。
(此劇照由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提供)
從1994年開始,隨著兩岸各類交往再次頻繁,這種民間藝術上的交流更是成為聯結雙方重要的紐帶。鄉音鄉曲充滿鄉情,來自家鄉的戲曲特別能夠引起了台灣同胞的共鳴。漳州歌仔劇團的金門之行在當地群眾間反響熱烈,這繞樑餘音不但聯結了數百年來兩岸民眾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更書寫下兩岸交流的新篇章。
【相關展覽】
展覽:源·緣——閩台藝術展
展期:2023/1/8 - 4/9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2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