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機構Trendforce公布了2022年Q4全球晶元代工市場的數據,數據顯示全球晶元代工企業除了格芯之外都出現了衰退,其中中國的三大晶元代工廠衰退幅度較大。
中國三大晶圓代工廠出現大跌,2022年Q4中芯國際環比下滑15%,上海華虹環比暴跌26.5%,衰退幅度比台積電、三星、聯電和格芯都要大得多;晶合集成更是跌出了全球前十名,中國晶元似乎在這一輪全球晶元行業衰退中日子更難過。
前十大中僅有格芯取得增長,格芯的環比也只有1.3%;跌幅比中國三大晶元代工廠大的有兩家,分別是力積電環比跌27%,世界先進環比跌30%的跌幅超過中國大陸三大晶元製造企業。
全球晶元行業衰退程度相當嚴重,在去年Q4就傳出美國晶元企業紛紛砍單,由此導致全球晶元代工企業面臨訂單不足、產能過剩的問題,為了爭取有限的訂單三星、聯電、力積電等降價一成多搶單。
台積電當時傳出的消息指它態度強硬,寧願減產也不降價,而在2022年Q4台積電關閉了部分EUV光刻機,顯示出它通過降低產能來維持代工價格,不過到了今年一季度台積電的營收環比下滑了18%,4月份同比也出現了下滑。
對於中國大陸的晶元代工企業來說,它們主要依靠國內的晶元訂單,然而從它們分析機構給出的數據可以看出即使中國大陸的晶元企業為國內的晶元代工企業提供支持,但是由於晶元需求的減少它們也同樣在減少訂單。
中國大陸最大的晶元代工企業中芯國際傳出放緩28納米工藝產能擴張,不知是否與它的業績衰退有關,或許在全球晶元行業的大環境下,中芯國際也無法承受繼續擴張產能導致產能過剩加劇的局面而放緩擴張腳步。
分析機構認為全球晶元行業的衰退至少持續到今年年底,這就意味著晶元代工行業的衰退很可能持續,今年它們的業績可能會相當難看,到了這個時候就考驗各個晶元代工企業自身的資金鏈是否足夠健康,撐住這個艱難時刻了。
對於中國大陸的晶元製造企業來說,在晶元下行階段保持擴張勢頭或許是合適的選擇,這個階段晶元設備更容易買到、價格更低,而中國希望到2025年實現七成的晶元自給率,目前中國的晶元自給率只有三成左右,中國大陸仍然可以為晶元製造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是它們繼續擴張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