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斯克最近比較忙。
一方面,他在4月份砸了440億美刀,一舉收購推特,說是要給這個社交平台帶來真正的「言論自由」。

另一方面,他18歲的孩子澤維爾·馬斯克,在6月宣稱要和他斷絕關係,既要改姓,又要變性,嚷著要擁有「性別自由」。

·據說是這位
不過,和接下來這件事兒相比,上述這些「自由」都要往邊站。
就在最近,馬斯克再次向公眾公開了一個充滿未來感的,可能會給全人類帶來自由(或是災難)的「大項目」:
他家的車企特斯拉,要開始造人形機器人了。

這事兒,還要從去年8月說起。
在一個名叫「特斯拉AI日」活動上,馬老闆突然給大家放了段片子,首次展示了自家黑白配色的「特斯拉機器人」外觀。

片子播完,馬斯克便請出了該產品的「實物」——一個Cos成「特斯拉機器人」的舞者,在台上跳了段機械舞。

隨後,這段意味不明的發布會總算進入正軌,馬老闆開始念PPT,向大家介紹自家機器人的各種參數。
身高172公分,體重57公斤,承載能力20公斤,最快速度每小時能跑8公里。

關於為什麼把Robot的各項性能參數都設計成與人類相似,他稱:
「這樣設計的話,你跑得比它(機器人)快,也能從它手裡跑掉,更能制伏它。」
在說這些時,馬斯克笑得很開心。
機器人搭載了從特斯拉自家的自動駕駛所迭代過來的感知AI,主要幫助人類從事各種危險和無聊的工作。總的來說,這款機器人長相端莊,性格友好,居家必備。

·沒臉
PPT的最後,馬斯克公開了招聘信息,簡單談了談機器人革命對製造業和經濟的影響,當然,測試樣品、發售日啥的肯定是沒有的。
在特斯拉宣布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後,海外的網友們非常震驚。
因為時間退回2014年,在接受《名利場》和edge.org採訪時,馬斯克宣稱由於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人類非常有可能在5~10年內,就會被覺醒的機器人屠殺殆盡。

「我可不是在對一些我不懂的事情胡言亂語,而且,也並不是就我一個人意識到了這種威脅。」
這位億萬富翁嚴肅地補充道。
然後到了現如今,特斯拉要開始搞人形機器人了。
網友們一算日子,瞬間覺得脊背發涼。

·「我害怕機器人叛亂,所以我開始為機器人叛亂造機器人」
馬斯克似乎也意識到了這點——他不但給特斯拉機器人起了一個非常博派的名字——「擎天柱」,還多次重申它們絕對安全,絕對不會變成「終結者」。
而且,馬老闆對「擎天柱」的前景相當看好,甚至認為這玩意以後的銷量會超過自動駕駛的Model系列,成為特斯拉下一代的主打產品。
在4月的採訪中,馬斯克說擎天柱的價格親民,最貴不會超過一輛汽車,據說在2.5萬美元左右。

而在今年6月3日,馬斯克又發推,說擎天柱的原型機馬上就要做好了,9月30日就會亮相,一副「我們的計劃非常順利」的樣子。
至於特斯拉的「擎天柱們」到底什麼時候才會走進尋常百姓家,馬老闆給出的答案,則相當符合他一貫的風格:
NEXT YEAR
儘管咱們A股的機器人板塊借著擎天柱漲了不少,但實話實講,馬斯克這次的大計劃,大概率也會像他的火星殖民和意識上傳一樣——雷聲大,雨點小。

至於為什麼,看看現在人形機器人的現狀,你就知道了。

直到現在,人形機器人也完全沒有滿足人類對它們的,哪怕一丁點兒的幻想。
人類希望人形機器人能變成一個多面手,能協助他們來做各種危險或煩瑣的工作,可事實卻正好相反。

我們可以從2015年,美國的DARPA搞過的一個名叫「機器人挑戰賽」的活動中窺見些許端倪。
一言以蔽之,你基本可以把這比賽看作是機器人版的「智勇大沖關」:
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形機器人(大部分)齊聚一堂,挑戰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車輛駕駛、開門下車、上樓梯、擰閥門等基礎活動。

在挑戰中,許多機器人拉了胯,走著走著就栽倒在地,看著就像一個喝了兩瓶半伏特加,嚴重意識不清的醉漢。

當然,也有機器人成功以四五十分鐘的時間,完成了普通人只須幾分鐘就能完成的事兒。
在諸多參賽選手中,有個名叫阿特拉斯的,由波士頓動力公司造出來的機器人表現亮眼。在又經歷了幾年的自我迭代後,小阿現在已經能玩跑酷了。

然而,雖然阿特拉斯在模仿人類奔跑上爐火純青,但它到現在也只能算是一款實驗機,一點兒也沒有要民用推廣的意思。
而這還算好的。
其他與阿特拉斯同類型的「人形機器人」兄弟,或者動作做得非常不利索。

或者就是能利索地做動作,但需要有人在背後戴著VR頭盔,進行指令同步。

或者就是能做動作,也不需要實時操縱,但其作用也就剩下給動作演員當危險動作的替身,局限性非常大。

·蜘蛛俠的動作特技機器人
所以,回溯近20年的人形機器人開發史,你所看到的就是一部有關撤資和賤賣的歷史——無數大佬熱情澎湃地入局,心灰意冷地離開。
軟銀在2014年投產的,聲稱能讀出人類感情,「真正擁有心臟」的Pepper,於2020年宣布停產,整個法國的開發公司裁員50%以上。

本田於2000年公開的ASIMO,即便靠著自身的表演震撼了奧巴馬和默克爾,也在22年後因為無法落地而壽終正寢。

即便是明星公司波士頓動力,也因無法盈利而在這些年間被幾度易手,先是被谷歌賣給了軟銀,又被軟銀賣給了韓國現代汽車。

不過,雖然人形機器人在應用上形同「雞肋」,但在輿論上,它們卻從未離開過各家媒體的頭版頭條。
像有個叫索菲亞的機器人,2016年公開宣稱要毀滅人類,之後還成了沙特公民。

而在2017年,一段俄羅斯機器人FEDOR「雙手」持槍打靶的視頻,則給全球網民帶來了巨大的不安感。

而如今,馬斯克又帶著他的「擎天柱們」和毀滅世界的預言來了。
這些有意的炒作,有意將機器人往「終結者」方向的報道,吸引了大眾的眼球,引發了他們對於機器統治世界的幻想,同時,也掩蓋了一些非常微妙的真相。

「機器人即將搶走你的工作。」
每當在報道這類新聞時,媒體都喜歡在題圖裡放一個人形機器人作為暗示。

然而,真正改變就業形勢的,卻是機械臂,是自動駕駛系統,是那些看著一點兒也不像人的機器人。

根據《福布斯》等雜誌的報道,在2025年,8500萬個曾經屬於人類的工作崗位將被機器人和自動化接管。
這其中(差一句)既包括給FEDEX開大車的司機,也包括給摩根大通掃描法律文件的實習生……
有人甚至做了一個網站,隨時測試你的工作被機器勞工所取代的概率。

·https://willrobotstakemyjob.com/
在2021 年Morning Consult的一項調查里,有48%的美國人擔心會被機器人奪去飯碗,而在年收入低於5萬美元的群體里,這種恐懼感格外強烈。
並且,人們並不願意和他們的機器人同事一起工作。
當沃爾瑪在2019年吹噓他們已經可以用機器人來卸貨和掃描貨簽時,這家公司的底層員工卻被蔑視感和危機感所包圍。

因為在糾正自家機器的各種錯誤時,員工總感覺自己正在指導一個馬上就要把自己所取代的敵人。
當然,有人會把自動化所帶來的改變,視作是一次產業升級。因為同樣是在2025年,會有9700萬個新崗位從機器人的廣泛應用中誕生。
但與之一同誕生的,卻是進一步加劇的貧富分化。
因為新誕生的崗位需要一定的培訓才能勝任,而這種培訓所需的費用,卻不是每一位工人都能負擔得起的。

在今年的一篇學術論文里,調查者發現在最近3年的33個國家裡,中等教育的從業者受人工智慧的衝擊最大,增加的失業率最明顯。
用經濟學者馬克·弗萊明(Mark Fleming)的話來講,就是「過去僅用高中文憑,就能混個溫飽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更可怕的是,有些機器人已經不滿足於勞動崗,而開始向管理和評估崗轉移。
在亞馬遜的一些工廠里,每個工人每小時的工作量,被人工智慧整理出一個排行榜,方便經理隨時查看,並用喇叭廣播:「××今天上午排名第三……」
而由Voci所開發的程序,則能通過機器學習來識別呼叫中心接線員的語氣是好是壞,並進行打分。

·the verge的配圖,很形象
機器人從未毀滅過人類,它們只不過是在把人類馴化成自己的同類。
順帶一提,就在馬斯克在推特上力推自家的機器人,鼓吹擎天柱將把人類從工作的痛苦中解放出來時,特斯拉的自動駕駛部門剛剛裁掉了200多人。
根據媒體曝光的內部文件,因為「對經濟有糟糕的感覺」,馬斯克要求他的職員立刻停止遠程辦公,每周必須工作40小時以上。
畢竟,設想是設想,現實是現實,炒作歸炒作,生意歸生意,這一切,馬斯克可看得明白著呢。


設計/視覺 Ela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