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9日,許光達出生在湖南省長沙縣瀏陽河畔的一個叫作蘿蔔沖的村莊,從小家境貧寒,他在家排行老五,起初家人給他取名為許德華。
由於許光達一家的兄弟姐妹眾多,家裡的生活也是十分窘迫。
就在許光達七歲的那年,父親許子貴將他過繼給了大伯收養,他的大伯是一個木匠,平時靠著這門手藝賺取微薄的收入,一生沒有結婚,更沒有子女。
在大伯的資助下,許光達得以來到長沙縣的許家園小學讀書,擁有了上學的機會,成為了七個兄弟姐妹當中唯一一個進入學堂學習的人。
因此,許光達身上承載了家人太多的希望。
許光達在後來的回憶當中這樣說道:
「父親以前我家數代沒有讀書的,他希望我多讀些書,將來或可謀得一官半職,不為人欺。」
許光達從小就目睹了家裡生活的貧苦與窘迫,他非常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在學習的時候也是十分刻苦。
許家園小學的位置在許光達家裡十多里外的鳳凰廟內,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他從來沒有遲到過,他始終牢記父親叮囑的那句話:「希望你能夠依靠讀書,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困境」。
許光達
1919年,許光達考入了長沙縣朗木梨鎮第一小學高小部。
1921年秋天,已經十三歲的許光達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省城考入了長沙師範學校。
在長沙師範學校學習期間,許光達不但沒有實現「謀個一官半職,不為人欺」的心愿,甚至還遭遇了流血受傷事件,由此改變了他一生的志向。
那麼,許光達究竟遭遇了什麼樣的經歷呢?
當時,長沙師範學校在教育救國思潮的影響之下,校長徐特立吸納了許多具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讓他們來到學校裡面擔任老師,並且倡導學生要時刻關注外界的時局發展。
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當中學習,使得許光達十分珍惜這次機會,他也因此受到了老師的喜愛。
當時在長沙師範學校擔任國文老師的曹典琦非常欣賞許光達,他經常把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和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等雜誌拿給許光達閱讀。
當時,馬克思主義已經在長沙逐漸傳播開來,《新青年》和《湘江評論》等雜誌上發表的新式文章,深深地吸引了許光達的注意。
此時的許光達雖然只有十三歲,但他已經開始著眼於對待社會問題的關注。
在長沙師範學校學習的那段時間裡,許光達學到了許多東西,從而影響了他的一生。
無論是許光達在後來的四處漂泊,尋求自身的理想,還是後來的馳騁沙場,指揮部隊英勇作戰,他始終保持一種獨立思考和積極實踐的習慣。
然而,被北洋軍閥統治下的長沙城內並不平靜,更沒有許光達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1923年6月1日,停靠在湘江口岸的一艘日本軍艦上面的士兵公然開槍行兇,打死了兩名無辜的市民,從而釀成了一場血案,史稱「六一慘案」。
於是,長沙師範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非常氣憤,他們自發組成一支遊行隊伍,走上街頭抗議,並且來到湖南省政府門口進行請願,要求湖南省政府出面進行干預。
在這支遊行隊伍當中,許光達就是其中之一,他帶領同學們喊口號,發傳單......
可是,讓許光達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湖南省政府並沒有接受他們的請願,反而調來更多手持警棍的軍警,對手無寸鐵的老師和學生實施鎮壓。
在這種情況下,遊行隊伍和軍警發生了衝突。
在衝突過程當中,許多學生被軍警打得頭破血流,許光達也不例外!
這次意外的受傷,反而讓許光達認清了北洋軍閥的無恥嘴臉,讓他對於教育救國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那就是「必須先要推翻北洋軍閥」。
許光達心裡明白,想要推翻北洋軍閥,就必須要開展軍事鬥爭。
1926年春天,受到湖南省中共黨組織的派遣,許光達來到廣州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五期,被分到了炮兵科。
隨著局勢的發展,黃埔軍校由廣州遷往武漢,更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許光達所在的第五期炮科也跟著遷往了武漢。
正是在這裡,許光達開始對炮兵等多種軍事知識進行系統地訓練和學習,讓他成為了一名正規軍人。
僅僅過了一年之後,國內的革命形勢突然急轉直下,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和逮捕中共黨員和革命群眾。
在武漢的中央軍事政治學院里,原本是一片平靜的校園,頓時一種出現了劍拔弩張的硝煙味道。
除此之外,蔣介石強迫要求學生在國共兩黨之間做出選擇。
此時的許光達面臨著人生命運的巨大考驗和抉擇。
許光達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許光達不顧全國各地充斥的白色恐怖和高壓政策,毅然選擇站在了蔣介石的對立面。
1927年6月,這時的許光達已經在張發奎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四軍的炮兵營擔任一個見習排長,他接到中共黨組織的命令,秘密趕往九江集合。
隨後不久,許光達奉命從九江趕往南昌,準備參加即將發動的「南昌起義」。
但是,當許光達抵達南昌的時候,「南昌起義」的各支起義部隊已經撤出南昌,他趕忙南下追趕,終於在江西寧都追趕上了起義部隊的後衛部隊第25師。
於是,許光達被任命為第25師第75團第3營第11連的一名排長兼代理連長。
接下來發生的「會昌戰役」,是許光達棄筆投戎之後參加的第一場戰鬥。
在激烈的戰鬥當中,許光達奮勇作戰,不怕犧牲,他率領手下的戰士率先打進了會昌城內,從而贏得了第3營營長蔡晴川和其他戰士們的連連稱讚。
由於許光達的年紀尚小,蔡晴川更是稱呼他為「娃兒排長」。
1927年9月,「會昌戰役」結束之後,起義部隊繼續南下向廣東進發,並且佔領了廣東省大埔縣的三河壩地區。
但是,受到蔣介石的命令,右翼軍總指揮錢大鈞率領部隊很快就從江西追趕而來。
在這種情況下,起義部隊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第二十軍軍長賀龍和第十一軍軍長葉挺率領主力部隊,繼續南下潮汕;另一路由第九軍軍長朱德率領第25師和第九軍教育團共約四千餘人,繼續留守三河壩,掩護主力部隊南下。
1927年10月1日,「三河壩戰役」正式打響,錢大鈞率領兩萬多人進攻朱德率領的第25師和第九軍教育團。
雙方的兵力相差懸殊,武器裝備也是差距很大,結果可想而知。
由於第25師據守的河岸背後緊靠大山,一旦敵人發動猛攻,部隊將會無路可退。
於是,朱德和第25師師長周士第經過慎重考慮,最終決定將阻擊敵人的任務交給第75團。
第75團是第25師當中戰鬥力最為強悍的一支部隊,他們主要負責堅守韓江東岸的筆枝尾山陣地和龍虎坑陣地。
在緊靠韓江渡口的筆枝尾山陣地的下方,有一處十多平米的河灘,許光達的任務就是守住這裡,堅決不能讓敵人從這裡進行登陸。
為了阻擊敵人渡過韓江,許光達和戰士們一起,連夜修築防禦工事和掩體。
戰鬥打響之後,憑藉堅固的防禦工事,擊退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
眼看遲遲無法渡過韓江,錢大鈞再次調集兵力,決定從韓江下游進行渡河,逐漸包圍了留守三河壩的第25師。
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10月3日下午,第25師師長周士第做出決定:「將第3營繼續留守筆枝尾山,掩護其它部隊突圍」。
而許光達就在第3營裡面,他也即將迎來「三河壩戰役」中最為慘烈的一戰。
10月4日凌晨,第3營堅守的筆枝尾山陣地遭到了上萬敵人的包圍,一顆又一顆炮彈不斷地落在陣地上,營長蔡晴川不幸犧牲。
在彈盡糧絕之際,許光達和剩餘的戰士一起衝出陣地,與岸邊的敵人展開了肉搏戰,在戰鬥的時候,一顆炮彈突然在身邊爆炸,他被炸得昏迷了過去。
在這次戰鬥中,除了極少數倖存者以外,第3營的兩百多名戰士全部壯烈犧牲,許光達幸運的逃過一劫。
由於許光達身負重傷,無法繼續跟著部隊轉移,被秘密安排在了潮汕的山區進行養傷。
直到這個時候,許光達也跟部隊徹底失去了聯繫。
1928年4月28日,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和與朱德、陳毅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成功完成會合,史稱「井岡山會師」。
「井岡山會師」對於中國工農紅軍的創建和「工農武裝割據」產生了重大影響,而朱德、陳毅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就是在「三河壩戰役」當中突圍轉移出去的第25師。
受到當時的條件限制,身在潮汕山區養傷的許光達時刻想要返回部隊,卻又無法獲悉部隊的去向。
直到1928年初冬,許光達才終於與部隊取得聯絡,他背起行囊再次出發,儘管歷經坎坷,卻從此開始了他一生無悔的戎馬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