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徐 來
編輯|徐 來
《——【·前言·】——》
蒙古國撐過了一個世紀,還在地圖上穩穩地佔著個角,真靠自己?
一塊地,從清朝手裡走出去
地圖上畫的蒙古,面積比新疆還大一圈,整整156萬平方公里。
可放到人頭上看,全國加起來還不到360萬。人少地廣到什麼程度?平均一平方公里兩個人都不到。
這一格地,怎麼就沒被誰吞了?得從它怎麼「走出去」說起。
1911年,清朝轟然倒下,外蒙古趁亂喊了獨立,背後站的是沙俄。
俄國撐腰,沙俄軍隊、顧問一路開進庫倫(今天的烏蘭巴托),推著「博克多汗」搞了個「大蒙古國」,清政府想管,沒法管。
民國剛剛立,袁世凱也顧不上那麼多。
等到1921年,蘇聯乾脆扶起蒙古人民黨,直接變成個社會主義小兄弟。
這一步,徹底掐斷了和中原的那根線。
1924年,外蒙古改成「蒙古人民共和國」,成了第一個承認蘇聯的國家之一。
從那之後,這個新生國家就活在兩個大國的邊上——蘇聯保著,中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1950年代初,蒙古想加入聯合國,中國按了下否決票。
這地以前是中國的,現在獨立得不幹凈,不過後來中方選擇「承認獨立」,這一放,就成了現實。
接下來幾十年,蒙古國完全跟著蘇聯轉,蘇聯怎麼說,蒙古就怎麼做。
蘇聯養著它,給錢給糧,修路建廠,全套都包。
冷戰期間,蒙古被打造成對中國的一道緩衝牆,中蒙關係幾度冷淡,直到1979年改善關係,才重新熱起來。
1990年,蘇聯氣數將盡,蒙古也變了天,搞多黨制。
1992年,憲法一改,國家改名「蒙古國」,總統一出場,走上了完全市場經濟。
蘇聯不在了,中國不出手,這塊地居然沒亂,也沒人來搶,全球都以為它可能會塌,其實它硬是靠邊緣生存撐下來了。
現在的蒙古,活得並不寬裕
別看面積巨大,蒙古國能用的地不多,超過80%都在草原、戈壁或者高原地帶。
農業耕種線幾乎覆蓋不了全國,牧民才是主力,他們養羊、駱駝、馬,過著半游牧生活。
資源多,是真的,銅、金、煤、鉬這些礦埋在地底下,吸引了不少外國資本。
2009年開始,外國公司大舉進駐。
特別是澳大利亞力拓集團,在奧尤陶勒蓋銅金礦投了大錢。
這個項目後來也出了問題,當地民眾認為被坑,政府頻繁改合同,搞得外資也不敢太放心。
2023年,蒙古人均GDP大約6000美元,總體經濟產值不到150億美元。
換個對比,中國一個地級市——比如鄂爾多斯,一年經濟體量就頂蒙古國三倍。
烏蘭巴托是唯一算得上城市的地方,聚了全國一半以上人口,城市化進程極度不平衡。
鄉村裡,基礎設施拉跨,草原上,很多牧民連穩定的電和水都沒有。
醫療也不行,大城市醫院有一些好醫生,鄉下幾乎靠草藥,教育雖然覆蓋到大部分人,但質量跟不上,外語普及率低,大學畢業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
更難的是環境,蒙古國每年都遭遇極端天氣。
冬天大雪封路,牲畜凍死一大片;夏天沙塵暴頻繁,荒漠化速度驚人。聯合國曾警告蒙古,90%的牧場已經退化或即將退化。
為了生存,很多年輕人往國外走。
據統計,2024年約有15萬蒙古人在韓國非法務工,佔總人口4%。
首爾街頭不少蒙古勞工在洗車店、餐館、建築工地打工,很多人做得不合法,拿不到身份。外交部甚至發過公告要求別偷渡。
國內工作機會少,很多依賴礦業、運輸、低端商貿。大量年輕人選擇開網約車、擺攤、搞翻譯,勉強過日子。
政治方面也不輕鬆。2024年總理歐雲艾爾德,內因醜聞壓力下辭職,新總理岡博賈布上台承諾改革,可輿論不買賬,全國仍有零星示威。
可選舉照常,議會運作正常,經濟雖然慢,還沒塌,能走到今天,沒人能說蒙古發展得好,它確實活了下來。
地圖連著,命運斷開
別看名字差一個字,「內蒙古」在中國,「蒙古國」在外頭。
地圖上,它倆像連體嬰,一個靠著北京長大,另一個被蘇聯帶大,現在一對比,誰走得遠,一眼就看出來了。
2023年,內蒙古GDP超3.2萬億人民幣,蒙古國呢,才150億美元出頭,連人家的邊角料都比不上。
人口也懸得厲害:內蒙古2400多萬,蒙古國360萬不到,連個省級市都湊不齊。
資源都有,但用法不同,蒙古國的礦,全靠往外挖,拉去賣銅、賣煤,沒煉廠、沒產業鏈,只能靠原礦掙錢。
力拓集團在奧尤陶勒蓋挖了十多年銅金礦,老百姓不滿意,合同換了好幾版。
政府又想要分成,又怕外資撤,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結果是什麼?銅有了,錢沒多少,外債反而堆了幾層樓。
反觀內蒙古,煤、電、稀土,一條龍搞下來,不光能發電,還能做成磁體、釹鐵硼、航天材料,全世界搶著買。
2024年,內蒙古賣電賣到俄羅斯,順帶回頭供了蒙古一部分。
一個用電掙錢,一個靠別人點燈,落差明晃晃地擺在那。
基礎設施更不提了。
蒙古國的鐵路,多數還是蘇聯留下來的老骨頭,烏蘭巴托到扎門烏德那條,一天跑不了幾趟車。
公路很多是土路,雨一大,車都得打滑。
2023年全國鋪裝路比例才30%出頭,而內蒙古,高速、高鐵、市政路四通八達。
貨能出、車能跑、煤能拉,城市和邊境縣都接上網線和物流。
醫療這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有幾家像樣的醫院,其他省份一旦碰上大病,病人要不去韓國,要不幹脆翻山越嶺到二連浩特掛急診。
內蒙古這邊呢?三甲醫院全區開花,CT、核磁、手術機器人用得溜。
教育也一樣,蒙古國最好的大學叫「蒙古國立大學」,全球排名還在1000開外;內蒙古大學雖然不頂尖,起碼985聯合搞科研,留學生招得多,設備也跟得上。
語言環境上,蒙古國搞了30年「民主化」,可英語普及率低,中文是第一外語。
很多孩子學了十年書,最後當了跨境導遊、網約車司機、翻譯、礦場勤雜工。
2024年,蒙古國內接入外賣平台的不到20個城市,內蒙古超過80個。
你說蒙古國人不知道差距嗎?清楚得很。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申請去中國留學、工作、就醫。
2024年,中國境內的蒙古籍留學生突破萬人,誰都明白,越過這條邊境,生活直接換個維度。
問題也不只在經濟,蒙古國自己也承認,制度轉型以後,國家變「自由」了,反而變脆了。
政黨換得快,總理上得猛、下得更快,十年換了八個,沒一個能撐完完整任期。
政策一改再改,資本怕了,年輕人也開始外流。
光韓國,就非法滯留了十多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4%,你以為這只是發展階段的問題,實際上是方向根本不一樣。
內蒙古這邊是國家系統工程,產業鏈打通、政策配套、財政輸血、數據牽頭。
蒙古那邊,靠天吃飯,靠礦出口,一旦礦價跌,一年白乾。
草原連著草原,電線杆通不過邏輯。地圖畫得連,命運早就斷了線。
沒被吃掉,不代表活得輕鬆
蒙古國很多人都搞不明白:一個沒工業、沒強軍、沒盟友的小國家,夾在中俄之間,怎麼還能穩穩地活到今天?
先看現實:蒙古國92%的外貿靠中國,銅、煤、黃金、羊毛,全靠中國買單。
2022年因為口岸疫情關閉,蒙古出口減少三分之一,國家財政差點崩,後來口岸一開,鐵路一通,出口馬上翻倍,這就是命根子,誰敢輕易斷?
這種依賴不是好事,於是搞出了「第三鄰國政策」,意思是除了中國和俄羅斯,還要拉上歐美日這些遠房親戚。
法國上來談鈾礦,日本想投銅礦,德國搞過稀土合作,韓國乾脆互免簽證。
蒙古還在首爾辦了文化節。聽起來風風火火,結果大部分項目卡在評估、審批、回報率不明,最後雷聲大、雨點小。
說白了,這些「第三鄰國」願意來湊熱鬧,卻沒一個像中國那樣給實打實的投資。
你要礦,行,你先把法治、環保、勞工制度全理順;你要貸款,行,利率得跟著國際走。
蒙古哪吃得下?
說蒙古「穩定」,其實是相對的。
它沒有叛軍,沒有恐襲,也沒顏色革命,但這種穩定就像風口上的草帽,不是綁得牢,是風沒來。
中國的態度從頭到尾都克制,沒派軍、沒搞政變、沒打壓新聞。
2023年,中蒙共建項目全面推進。
蒙古想搞風電,資金缺口幾十億美金,只有中國銀行系統敢貸。
烏蘭巴托想擴建鐵路,只有中國企業能包工期、送技術,還能提供人手。
按理說這種局面,中國可以提出附加條件,可偏偏沒提,這種「沒說的話」,才是最有分量的。
對蒙古來說,中國是最大客戶,也是最溫和的鄰居,要是換一個國家,動手比動嘴快,這片土地恐怕早就歸了誰。
【參考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網:《蒙古國概況》(2024年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蒙古國經濟轉型與中蒙關係研究報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