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站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鏡頭前,鄭重說道:「我要感謝中國,在二戰期間為猶太人提供了庇護。」
這句話被收錄在以色列官方紀錄片《謝謝上海》中,成為中以友誼的象徵,然而九年後的2024年5月5日,同一個內塔尼亞胡在耶路撒冷大屠殺紀念館的演講台上,卻斬釘截鐵地宣稱:「二戰期間,猶太人孤立無援,沒有任何國家伸出援手。」
德國《明鏡周刊》當天直接開懟:「上海的檔案難道是假的?」這種自打耳光的操作,把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真相炸回了國際輿論的中心。
1938年11月的水晶之夜,納粹砸碎了整個歐洲猶太人的生存希望,當32個國家在法國埃維昂會議上互相推諉、拒絕接收猶太難民時,遠在亞洲的上海卻敞開了一扇意想不到的生命通道。
當時上海作為國際自由港,是全球唯一無需簽證即可入境的城市,這個特殊政策讓走投無路的猶太難民看到一線生機,一張船票就能逃出生天。
在維也納,中國領事何鳳山的行動更令人震撼,納粹士兵衝進他的領事館,用槍指著威脅他停止簽發籤證時,這位中國外交官平靜回應:「只要我的辦公室還開一天,簽證就會繼續發。」他頂著納粹「沒收住所」的威脅,兩年間簽出超過4000份「生命簽證」。
2001年,以色列政府追授何鳳山「國際正義人士」稱號,這是對英雄的官方認證。
從1938年到1941年,約2.5萬猶太難民湧入上海,僅1939年就達1.2萬人,這個數字超過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南非和紐西蘭五國接收猶太難民的總和。
更令人動容的是,當時的中國自己正被日軍鐵蹄蹂躪,上海淪陷區里,中國百姓啃著摻沙的「配給米」,卻仍擠出閣樓給猶太鄰居棲身。
虹口提籃橋地區成了「小維也納」,猶太難民開起咖啡館、診所、劇院,1943年日本迫於納粹壓力設立「無國籍難民隔離區」,不足2平方公里的牢籠里,猶太醫生免費救治中國病人,中國小販偷運糧食接濟猶太家庭。
這種絕境中的共生關係,至今鐫刻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名單牆」上,18578個被拯救的名字,無聲訴說著人類最樸素的人道光芒。
耐人尋味的是,內塔尼亞胡自己曾是這段歷史的宣傳者,2015年他親自主推《謝謝上海》紀錄片,面對鏡頭誠摯致謝的場景仍在網路流傳。
為何九年後突然翻臉?2024年5月的這場「歷史否認」,恰逢以色列在加沙軍事行動引發全球譴責的關鍵時刻。
國際刑事法院正以「戰爭罪」調查以軍行動,聯合國多次通過停火決議。內塔尼亞胡政府支持率跌至29%,國內超71%民眾要求停火。
「孤立敘事」成為政治救命稻草,通過將當前國際批評與二戰時「世界拋棄猶太人」的苦難捆綁,內塔尼亞胡試圖給加沙行動披上「被迫自衛」的外衣,將苦難歸因於外部,能為軍事行動賦予「歷史正義性」,這種手法與1930年代某些國家的戰爭動員邏輯驚人相似。
更深層的是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的合謀,猶太教義強調「上帝選民」的獨特性,承認他國援助會削弱宗教敘事的權威。
以色列《國土報》曾指出:「感恩的對象只能是上帝,而非具體國家。」這種思維導致辛德勒等救助者在以色列教科書里被邊緣化,儘管他晚年窮困潦倒時,曾求助自己救過的猶太人卻遭拒絕。
當2024年中美博弈白熱化,以色列每年依賴美國38億美元軍援的生存現實,更迫使內塔尼亞胡站隊,否認中國援助,既能迎合美國遏華戰略,又可避免國內親美派反彈。
諷刺的是,就在內塔尼亞胡演講次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突然宣布閉館修繕,儘管中方強調「常規維護」,但以色列《國土報》直言:「每件展品都在抗議謊言。」
更戲劇性的是,半年後的2025年2月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以色列外長薩爾主動約見中國外長王毅,突然重提感謝中國人民二戰時的庇護,政治現實的搖擺,讓歷史真相成了可以隨時切換的裝飾畫。
內塔尼亞胡的言論在以色列國內引發震動,猶太裔歷史學家戴維·克蘭茨在《耶路撒冷郵報》撰文質問:「我的祖父母在上海虹口活了下來,他們的故事在總理口中成了虛構?」
更現實的代價體現在經貿領域,1992年建交時中以貿易額僅5000萬美元,到2021年已飆升至228億美元,增長超400倍。
中國是以色列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其初創企業40%風投資金來自中國,滴灌農業、醫療科技等以色列優勢產業,高度依賴中國市場。
科技合作曾是「壓艙石」,上世紀80年代西方對華軍售封鎖期間,以色列向中國提供「怪蛇-3」空空導彈技術,催生出國產霹靂-8導彈,滴灌技術讓新疆荒漠變綠洲。
即便在2000年因美國施壓叫停預警機交易後,以色列仍暗中轉讓無人機技術,中國「翼龍」系列便留有以色列「哈比」無人機的基因。
但政治操弄正在侵蝕互信,2024年5月後中以自貿協定談判陷入停滯,海法港中國承建項目進度放緩。
歷史從不因政客的否認而消失,當內塔尼亞胡在演講台強調「上帝拯救猶太人」時,人類最黑暗的時刻,恰恰是跨越種族的人性微光,照亮了至暗時刻的逃生路。
參考資料:
參考消息《一名二戰德國猶太難民的上海記憶》
中國網《上海猶太難民名單牆揭幕 記載13732位猶太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