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劉氏諸王當中,琅琊王劉澤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雖是皇室宗親,但與劉邦的血緣關係較遠,是劉邦同曾祖父的堂弟。他這樣的身份,想要封王,必須得靠軍功或自身的手段。
事實也是如此,雖然很早就追隨劉邦加入反秦大業,但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劉澤的職務只是一個級別很低的郎中,直到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澤跟隨劉邦討伐造反的代王相國陳豨,因作戰勇猛,俘虜了陳豨的大將王黃,才因軍功被封為營陵侯。
劉澤因軍功封侯是事實,但獲得博取軍功的出場機會,卻大有文章。大漢初立,劉邦手下戰將如雲,按常理很難輪到名不見經傳的劉澤出場。劉邦之所以將機會給了劉澤,很可能是因為劉澤的另一個身份:他娶了呂后妹妹呂嬃的女兒,是呂后的外甥女婿。
劉澤的這層關係很值得玩味。史書上沒有記載,到底是劉澤處心積慮盯上呂家,還是呂家主動找的劉澤,但有一條脈絡很清晰:呂后大肆將呂家的女子,嫁給劉氏宗室,以鞏固呂家的地位和權勢。劉澤自然也對當時的朝堂形勢洞若觀火:劉邦之後,朝中大權必將落入呂后之手,此時與呂家結成姻親,對自己的前程大有裨益。
劉澤見了劉邦,該叫大哥呢?還是稱姨父?我們不得而知,但這段亂了輩分的婚姻,劉澤是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劉澤的受益,是在成全呂家政治需求的前提下,成功搭乘上了呂家的這艘大船。
被封侯的劉澤,想要再進一步,目標就是諸侯王了。但靠著劉澤這份疏遠的皇家血緣關係,依著呂家非核心成員的第二代女婿身份,正常情況下,下輩子都別想了。
二
劉邦去世後,呂后沒有懸念地主宰了大漢的軍政大權。當權的呂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壯大呂家的政治勢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給呂家子侄封諸侯王。
但是,劉邦在世時,曾與功勛集團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如今劉邦屍骨未寒,呂后想公開背叛,需要莫大的政治勇氣,搞不好就會動搖自己掌權的政治基石,最終砸了自己的腳。
劉澤從中發現了機會,通過花兩百斤黃金,買通了一個政治掮客,遊說朝中大臣,主動向呂后請求給呂家子侄封王,理由充分:天下是劉氏與呂氏共同打下來的,劉氏可以封王,呂氏自然也可以!
呂后很高興,藉機給呂家一眾人封了諸侯王。
之後不久,劉澤的這個政治掮客,再通過呂后身邊信任的人,向呂后建言:您一口氣給呂家封了這麼多諸侯王,劉氏宗親和大臣們肯定不服,不如在劉氏宗親中選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也封他為王,以彰顯您的公正,以堵眾人的悠悠之口。
這個代表性人物選誰呢?自然是劉氏子弟中輩份最高、年齡最長、軍功最高的劉澤。
呂后深以為然。於是從齊國的地盤裡,划出十幾個縣來,臨時建立一個琅琊國,封劉澤為琅琊王。
呂后的朝廷,未損失一寸土地,既堵了皇室和功臣的口,又順手為呂家爭取了一個諸侯王(在呂后眼裡,劉澤是呂家的女婿,也是呂家的人),三全其美。
劉澤順利從侯進位為王,整個過程從表面上看,是在幫助呂后為呂家人封王,結果也實現了自己順利達上封王的班車,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且一切水到渠成,既沒樹敵,更沒積怨。
三
公元前180年,臨朝稱制八年後的呂后因病去世。以周勃、陳平和灌嬰為首的臣功集團,以齊王劉襄為首的劉氏宗親,蠢蠢欲動,意欲發動軍事政變,剷除呂氏集團。
齊王劉襄,與京城的兩個弟弟朱虛侯和東牟侯,內外結合,想一舉推倒呂氏集團,自己當皇帝。
齊王起兵,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身邊的琅琊王劉澤,一則是劉澤很有些軍事才能,二則是琅琊王離自己的齊國很近,是個巨大的危險因子。
於是,齊王派自己的心腹、郎中令祝午,前往琅琊國遊說劉澤:呂氏在京城作亂,齊王打算起兵誅除諸呂,但苦於自己太年輕,威信不足,而且又不懂軍事,想將整個齊國交給大王您指揮,請您前往臨淄共謀大事。
劉澤大喜,「天下還有這等美事,毫不費力就得了全天下最富足強大的齊國領導權。」
於是,興沖沖地來到齊國的國都,會見齊王劉襄。
劉襄二話沒說,直接就將劉澤扣留了下來,威逼他交出琅琊國的軍事指揮權,並派祝午前往琅琊國,徵發琅琊國所有的兵員,統歸齊王指揮。
劉澤不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而是一著不慎輸了整個家底,連自己的性命都交到了別人手裡,想死的心都有了。
四
正當劉襄雄心勃勃統兵進京時,老將灌嬰領朝廷的十萬精銳,擋在了事軍要衝滎陽,扼住了進軍長安的咽喉,劉襄自知不是灌嬰的對手,大軍不敢輕動。
不久之後,又從長安傳來功臣集團周勃、陳平等人,已經成功發動政變,剪滅了呂氏集團,正在推選新的皇帝人選。
劉澤靈機一動,有了主意。他找到齊王說,「大王您是高皇帝的嫡長孫,理當登基稱帝,如今朝中大臣對立誰為帝還舉棋不定,而我是劉氏宗室中輩份最高、年齡最大的人,在朝廷當中說話是有份量的,大王不如將我送往長安,我一定說服大臣們,共推您當皇帝。」
為使齊王相信,劉澤還特意加了一句,「您要是做了皇帝,可千萬別忘記了我的功勞啊!」
劉襄大喜過望,立馬將囚禁中的劉澤,快馬送往長安。
劉澤終於脫離苦海,逃出魔掌,性命無憂了!
劉澤在劉氏宗親和朝廷大臣中說話是有一定的份量,這是事實。來到京城長安的劉澤,直接參与了新皇帝人選的推舉,這也是事實。
只不過劉襄沒有意料到的是,劉澤不是力薦劉襄為新的皇帝,而堅定反對立劉襄為帝,態度堅決,立場明確,理由充分,「齊王的母舅凶暴殘忍,勢力強大,立齊王為帝,呂氏作亂的悲劇又會重演,不如選仁孝寬厚的代王劉恆為帝。」
劉澤的話,在否定齊王、擁立代王上,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劉澤的這一通操作下來,完美實現了三重人設:其一,撇清了他是呂氏集團成員的關係,成功避免了被清算的下場;其二,他是堅定誅呂的一員,而且首先舉兵倒呂,是誅呂的功臣;其三,他堅定反對立齊王為帝,堅決擁護立代王登基,又成了擁立代王的功臣,坐享從龍之功。
果然,代王劉恆當上皇帝後,也投桃報李,改封劉澤為燕王。所謂的琅琊國,是呂后臨時從齊國當中划出一小塊來設立的,面積小、人口少、實力弱,而燕國,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是一個諸侯大國、強國。
寸功未立的劉澤,贏麻了!
回顧劉澤的這一系列操作,不過是打著替齊王辦事、實現齊王的目標,成功獲取自己的最大政治利益。
直接以自己的目標、利益為出發點,容易樹敵,風險很大,但以實現對手的目標和利益為出發點,找打著替對手辦事的旗號,借用對手的渠道資源,不動聲色地把自己的事辦成,這才是最高級的謀略。
在這一點上,劉澤堪稱頂流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