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壇「文藝復興」:這群人組團給駢文「潑冷水」!

2025年06月14日05:02:38 歷史 1071


在古代文壇,有一場堪比「文藝復興」的大戲——古文運動,那可是把駢文從「頂流寶座」上拽下來的超燃故事!

古代文壇「文藝復興」:這群人組團給駢文「潑冷水」! - 天天要聞


先嘮嘮這「主角」之一的駢文。魏晉南北朝那會,駢文堪稱文壇「大明星」,憑藉華麗辭藻、工整聲律和精巧排偶,收穫大批粉絲。那文風,華麗得不行,可問題也來了,太注重形式,內容就像「空心大蘿蔔」,華而不實。就好比現在有人寫文章,全是堆砌的華麗詞,卻沒一點乾貨,看著熱鬧,讀完啥都沒記住。

古代文壇「文藝復興」:這群人組團給駢文「潑冷水」! - 天天要聞


這時候,韓愈「拍案而起」,大喊一聲:「不行!得改改這風氣!」他提出「古文」概念,這「古文」可不是咱們現在說的古文,而是先秦和漢朝的散文,主打一個質樸實在。韓愈為啥這麼拼?原來他想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覺得文風改革和復興儒學那是「左手和右手」,得一起抓。他還強調「文以明道」,文章得傳遞道理,不能光好看沒用。這想法,放現在就是「內容為王」的鼻祖啊!

古代文壇「文藝復興」:這群人組團給駢文「潑冷水」! - 天天要聞


韓愈可不是「光說不練的假把式」,拉上柳宗元一起組了「古文天團」。這倆「文壇大佬」一出手,直接給駢文「潑了盆冷水」!他們提倡平淺質樸的散文,那影響力,就像往平靜湖面扔了顆大石頭,掀起千層浪。駢文被打得「節節敗退」,一度衰落,而古文則像開了掛,一路高歌猛進。

古代文壇「文藝復興」:這群人組團給駢文「潑冷水」! - 天天要聞


這股「古文風」可不止影響了文章體裁,還波及到了詩歌和小說領域。元稹白居易一派的社會詩,關注社會現實,揭露民生疾苦,文風質樸,這背後就有古文運動的影子;唐代傳奇,情節跌宕起伏,語言生動自然,也受了古文運動的啟發。可以說,古文運動給唐代文學注入了新活力,讓文學不再是「花瓶」,而是能表達思想、反映現實的利器。

古代文壇「文藝復興」:這群人組團給駢文「潑冷水」! - 天天要聞


唐代古文運動的「威力」還沒結束,直接「跨時空」影響到了宋代。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人接過「接力棒」,繼續推動古文運動。這些「文壇巨匠」各顯神通,讓古文運動在宋代又掀起一陣高潮。而且,這股「古文風」後勁十足,影響力一直延續到清代,堪稱古代文壇的「超長待機王」!

古代文壇「文藝復興」:這群人組團給駢文「潑冷水」! - 天天要聞


古文運動這場古代的「文體改革運動」,不只是文風的改變,更是一場思想的革新。它告訴我們,文章不能只追求形式美,更要有內涵、有思想。就像現在的我們,不管是寫文章還是做其他事,都不能只圖表面光鮮,內在的「乾貨」才是關鍵。不得不說,這些古代文人真的超酷,用文字掀起一場「革命」,為中國文學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安祿山和楊貴妃是什麼關係?宋朝以前是母子,宋朝以後是私通! - 天天要聞

安祿山和楊貴妃是什麼關係?宋朝以前是母子,宋朝以後是私通!

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廣為人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安祿山插足了進來。關於安祿山和楊貴妃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不同的史料呈現著不同的記載。但總體上遵循著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在宋朝之前的史料,普遍認為他們兩人只是普通的,帶有政治表演性質的
西漢敬武公主:一生3嫁,與繼子私通,王莽以太皇太后令將其賜死 - 天天要聞

西漢敬武公主:一生3嫁,與繼子私通,王莽以太皇太后令將其賜死

宋朝之前,對於女性的禁錮相對較弱,尤其是在漢朝時期婦女之風氣相對開放,選擇的權利也相對較大。於是,便有了二婚的王娡能成為帝妾,坐上太后之位,更是有了武帝的姐姐可以3嫁,為自己爭了一個衛青。離婚、寡婦似乎成了炙手可熱的角色,女性的地位雖然低,
事發湖北荊州!130頭「二師兄」中暑,相繼癱軟...... - 天天要聞

事發湖北荊州!130頭「二師兄」中暑,相繼癱軟......

熱҈ ҈熱҈ ҈熱҈最近荊州持續高溫天氣烈日炎炎不僅讓人酷熱難耐這不,數百隻「二師兄「 也扛不住了「我的豬中暑了能不能請您幫忙澆水降溫?」7月8日上午9點多荊州市消防救援支隊指揮中心收到張先生的求助警情他運送的130頭生豬在沙公高速沙市服務區出現了虛弱、癱倒的中暑癥狀消防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後迅速啟動高溫應急救...
妻子5年間向「道士」轉賬94萬,得知真相丈夫瞬間崩潰 - 天天要聞

妻子5年間向「道士」轉賬94萬,得知真相丈夫瞬間崩潰

近日,江蘇市民張先生向警方報案稱,其妻子王女士在五年內向一名自稱"泫棋道人"的林姓男子累計轉賬達94萬餘元,其中包括30萬元彩禮、裝修貸款及多筆借款。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律師表示該行為可能涉嫌詐騙。據張先生介紹,他是在偶然查看妻子手機時發現這一情況的。王女士聲稱因長期失眠,在朋友介紹下結識了"泫棋道人"林...
春秋戰國時楚人吃什麼?武王墩「梅子與豬」等菜肴遺迹中有答案 - 天天要聞

春秋戰國時楚人吃什麼?武王墩「梅子與豬」等菜肴遺迹中有答案

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通訊員 何胤達7月12日,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張良仁教授做客長江講壇,以「食物中的楚魂」為核心,通過墓葬文物解碼楚國飲食文化與禮制內涵。講座伊始,他拋出三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墓葬中的古代飲食作為有機物,為何能保存至今?春秋戰國時期楚人的飲食體系是什麼?飲食與禮制又有何關聯?」引領...
湖南湘潭不簡單,扛起江南軍工大旗,實力不容小覷 - 天天要聞

湖南湘潭不簡單,扛起江南軍工大旗,實力不容小覷

一提中國的軍工重鎮,大伙兒腦袋裡冒出來的多半是東北的哈爾濱、瀋陽,或是西南的重慶、成都吧?這些城市工業底子厚實,名氣也響亮得很。可你曉得不?在長江以南,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城,曾經扛起了中國軍工的大旗,還被叫做 「長江以南最大的軍工製造基地」。
鄒家華:我的父親鄒韜奮 - 天天要聞

鄒家華:我的父親鄒韜奮

1933年鄒韜奮全家在萬宜坊54號家門口合影父親(原名鄒恩潤,韜奮為其主編《生活》雜誌時所用筆名)是一個平凡的人,但韜奮精神是偉大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也是一個偉大的人。他的偉大,包含著他誠摯而廣大的愛。他不僅愛家人,愛朋友和同仁,更愛他的
錢理群:父親是我償還不清的精神債主,母親卻終日織作無他語 - 天天要聞

錢理群:父親是我償還不清的精神債主,母親卻終日織作無他語

這一兩年,竟不斷地寫起追悼文章來——每一篇都償還一筆精神的債務:給老師,給亡友,給…多少次,我努力地想從記憶的墳墓里,挖掘出你的形象,但收穫永遠只是印象的碎片:1948年的冬天,南京中山東路一家小吃店裡,一個穿著長袍的沉默的中年人,帶著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