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元年,大唐開國名將秦瓊突然病倒,一躺就是12年。李世民派御醫診治,可御醫剛走,秦瓊就悄悄吩咐兒子:「把葯倒掉!」這位立下赫赫戰功的猛將,為何拒絕治療?是病入膏肓,還是另有隱情?今天,讓我們來揭開這段歷史的秘密。
從戰神到裝作「病夫」
秦瓊,大唐開國名將,曾手持雙鐧,身披重甲,衝鋒陷陣,所向披靡。然而,貞觀元年,這位戰神卻突然病倒,從此卧床不起,一病就是12年。李世民雖派御醫診治,卻從未親自探望。
更令人費解的是,每次御醫開完葯離開後,秦瓊都會悄悄吩咐兒子:「把葯倒掉!」兒子不解,秦瓊卻意味深長地說:「有時候,病不見得是壞事。」
秦瓊的病,究竟是真是假?為何他寧願裝病12年,也不願痊癒?這一切,還得從玄武門之變說起。
玄武門之變的兩難抉擇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奪位。作為李世民的心腹大將,秦瓊卻在這場政變中表現得異常低調。史料記載,秦瓊並未直接參与政變,甚至對李世民的舉動心存疑慮。
秦瓊的猶豫並非沒有道理。他早年追隨李淵,深受器重,而李建成是李淵的嫡長子,秦瓊對他也有幾分敬重。玄武門之變後,秦瓊內心充滿愧疚,既無法面對李淵,也無法坦然接受李世民的封賞。
為了避開權力鬥爭的漩渦,秦瓊選擇「裝病」。他深知,功高震主是大忌,唯有隱退,才能保全自己和家族。
謹慎接受皇上的「關心」
李世民登基後,對秦瓊的「病」表現出極大的關心,多次派御醫診治,卻從未親自探望。這種「關心」背後,藏著帝王的心機:既想安撫功臣,又忌憚其威望。
秦瓊看透了李世民的心思。每次御醫開藥,他都恭敬接受,卻暗中倒掉。他明白,一旦痊癒,就可能被捲入朝堂紛爭,甚至成為李世民的「眼中釘」。
更令人唏噓的是,秦瓊的「病」不僅是為了自保,也是為了保護家人。他告誡兒子:「居安思危,朝堂波譎雲詭,唯有謹慎,才能保全家族。」
裝病12年得「善終」
638年,秦瓊在病榻上與世長辭。李世民得知後,悲痛不已,追封他為胡國公,並為其打造石人馬,以示紀念。
然而,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秦瓊卻排名墊底。這一細節,暴露了李世民對他的複雜情感:既感激其功績,又忌憚其威望。
俗語有「伴君如伴虎」之說,事實上,中國歷史上不乏開國皇帝殺開國功臣的先例。最典型的是漢高祖劉邦殺韓信,明太祖朱元璋殺一眾起事的兄弟。「劉邦殺韓信,三年不雨。貪官斬竇娥,六月飛霜」的民間傳說就是這樣產生的。所以,輔助越王勾踐成功滅吳和復國的范蠡,功成即身退,徹底隱退五湖,便成了相反的聰明的例子。
當然,秦瓊「裝病」12年也保全了自己和家族,不可謂不聰明。但與范蠡的功成身退相比,秦瓊聰明的代價也實在是太大了,諸君以為然否?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