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童謠《清明》
作詞:李姝 作曲:鄒頔
童聲合唱:深空少年合唱團
三月三,天氣新,
上巳祓禊祈平安。
搖春光,盪鞦韆,
盪走百病笑開顏。
寒食節,蒸寒燕。
飛向雲端彩虹現。
插春柳,思親人,
全家團圓是美滿。
中國人一向有慎終追遠的傳統,一年中除了清明節,還會在中元節、寒衣節、冬至、除夕等節日里虔誠地祭奠祖先。
每一個祭祖節日的存在,都是為了讓我們不要遺忘先人。
但在時代的演變中,有一個曾是我國民間第一祭日的傳統節日,正在被逐漸遺忘。
它就是寒食節,唯一一個以飲食命名的傳統節日。
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二天,導致很多人認為寒食節只是清明節的前奏,但它背後代表的意義,遠沒有這麼簡單。
對於山西介休人來說,人們在寒食節這天,還保留著禁煙火,只吃冷食的習俗。相較於傳統的清明節祭祀方式,這裡的儀式感更為莊重、肅清。
01
清明節和寒食節並不是同一個節日
很多人分不清清明節和寒食節,認為這不就是同一個節日嗎?
其實不然。
清明節大概源於周代,距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最初是一關鍵的節氣,天氣漸暖,適宜春耕春種,所以出現「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農俗諺語。
而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晉國名臣介子推而設立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
介子推與其母親雕像 圖源/介休市委宣傳部
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詳盡地闡述了介子推與寒食節淵源: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後母驪姬的逼迫下被迫流亡。介子推一直伴隨重耳左右,甚至在危難之時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給重耳熬湯喝。
在外流亡十九年後,重耳回到晉國繼位。
論功封賞功臣時,介子推卻被晉文公重耳遺忘,然而介子推並未與之爭辯,選擇背著母親到綿山上隱居。待晉文公醒悟,帶人前往綿山尋找,本想通過放火燒山引出介子推母子,不料卻將他們活活燒死。
傳說介子推被焚的那天正是清明前一日,晉文公為紀念他下令將「綿山」改稱為「介山」,還下令家家戶戶不能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由此形成了中國節日民俗中的一個重要節俗——寒食節。
綿山腳下,山西介休,也因介子推休逝於此而得名。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時間相近,習俗也相較一致的清明節與寒食節漸漸融合,寒食變成清明的別名,被人們當作同一個節日來對待。
而作為寒食節的發源地,山西介休也被稱為「清明寒食之源」。
清明寒食之源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素材庫
02
在介休,體驗舌尖上的寒食節
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南依太岳、北臨汾河,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城。
歷史上,介休曾先後出現了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所以,介休也素有「三賢故里」之稱。
製圖@超級鄉村研究所
底圖來源/天地圖www.tianditu.gov.cn
在介休,與寒食節有關的傳統和習俗被完整地保留和傳承下來。
節日期間的活動尤為豐富:禁火、祭祀、冷食、戴柳、踏青、植青、盪鞦韆、拔河、賞花等活動,民間還曾將寒食節列為第一大祭日。
吃「寒食」,是寒食節最重要的習俗。
雖然不讓生火,但在靈巧的介休人手中,憑藉樸素的食材也能變幻出豐富多樣的「寒食」。
寒食節要準備的「寒食」分食品和供品。
寒食食品主要包括有寒食粥、寒食餅、寒食麵、寒食漿、餳及各種入口清爽的涼拌菜等;寒食供品有蛇盤兔、面燕、棗餅、細稞、神餤等。
豐富的寒食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
食品中,最常見的是寒食粥,通常以大麥和麥芽糖熬制所成。
另外還有桃花粥、梅花粥、楊花粥、杏酪等,在古人眼裡,萬花皆可成菜飲,以鮮花入粥,是美食,也是雅趣。
在介休最常見的寒食餅就是子推蒸餅,俗稱蒸餅。
子推蒸餅一般用白面做成,在擀麵的過程中,會加入豬油、大蔥、椒粉、胡蘿蔔等配料,經過摺疊、壓形後上鍋蒸制,成品有點類似我們常吃的花捲。
再配以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飲料,滿滿一桌寒食細數下來有二十幾種。
人們在寒食節這一天吃這些冷的食物,以此來傳承介子推「忠孝清烈」的崇高品格和傳統道德文化。
豐富的寒食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
寒食供品就更豐富了,人們通常會提前準備,主要以各種造型的麵塑為主,例如蛇盤兔、面燕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屬蛇盤兔,這是一個兔子被蛇盤繞造型的麵塑。
對於介休當地民眾而言,蛇盤兔有兩種內涵:一是兔子被蛇保護著,象徵介子推在綿山上保護母親的樣子;二是蛇就是地上的龍,蛇盤兔象徵介子推保護著晉文公。
無論是「忠」還是「孝」的解讀,都飽含著介休民眾對介子推高尚品德的認同及傳承。
蛇盤兔 圖源/介休市委宣傳部
在介休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句民間諺語:「蛇盤兔,必定富」。
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盡孝盡忠,那麼他必將得到神靈、祖先的庇佑,在日後成為生活幸福富裕之人。
因其象徵的美好寓意,如今在介休當地婚禮、成人禮等民俗儀式中,也會蒸制蛇盤兔來表達對受禮者的祝福。
蛇盤兔等還會用作婚慶麵塑 圖源/介休市委宣傳部
面燕,也稱「子推燕」。
《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清明節,尋常京師以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飛燕,柳條串之,插於門楣,謂之『子推燕』。」
在介休方言中「燕燕」與「念念」同音,故當地百姓就以「燕燕」為其命名。
面燕一般蒸熟後會用柳條串起來,插在自家的門楣上,或者作為掃墓時的供品,以此來寄託對千古先賢介子推的深切懷念之情。
面燕 圖源/介休市委宣傳部
還有用麵糰捏製成的各種飛鳥走獸,瓜果花卉等,提前蒸熟後再著色,組裝成各色造型百態的供品。
這些供品,是介休人在傳承介子推「忠孝清烈」的崇高品格和傳統道德文化的同時,也傳遞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011年5月,介休寒食清明習俗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寒食供品 圖源/介休市委宣傳部
03
二十四節氣童謠之清明
四月的春風裹挾著細雨輕輕掠過,生命的生長與思念的延續在大地上悄然交匯。
人們在這一時節踏青賞花、插柳祈福,水濱洗濯、祓除不詳,與自然共舞、與先祖對話。清明是對逝者的追思,也是對新生的迎接。
懷著對先人的思念與對自然的熱愛,在田野間漫步,在春和景明的日子裡歌唱,用最真誠的心與自然萬物連接、共鳴。
鄒頔,節氣童謠《清明》的創作者,她是超級鄉村研究所在機緣巧合下結識的一位青年音樂家。
作為二十四節氣生活方式的直接受益者,鄒頔想到了做這樣一套獻給孩子和家長的中國傳統節氣文化音樂作品。
一年有四季,每個季節又有六個節氣,每個節氣里又分三候,關於每一候的變化,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但是通過唱唱歌謠,就能順帶記住這些自然的變化,一舉多得。
《節氣童謠》中的每一首童謠形式多樣、清雅詼諧、朗朗上口,充滿童趣與故事性。通過感受春的萌動、夏的熱情、秋的豐盈以及冬的靜謐,聽眾將領略到自然之美與心靈之美。
在這首《清明》童謠中,配器主要運用古箏、鋼琴,與童聲合唱、誦讀的形式共同描繪了人與自然、人與先祖的美妙互動。
鄒頔和李姝與深空少年合唱團
在錄音棚錄製現場 圖源/鄒頔
清明時節,天地間流動的不僅是雨絲與花香,更是一部綿延千年的生命詩篇。童謠《清明》以音符為舟楫,載著童真與哲思,在代際間悄然擺渡。
當稚嫩的童聲吟唱起"添新土,祭新枝",古箏的泛音便如祖先的絮語穿透時光,鋼琴的和弦恰似春雨潤澤新生。這曲調里既有對黃土的虔誠叩拜,也蘊藏著向青空伸展的枝芽。與作詞李姝、深空少年合唱團在錄音棚
節氣不僅是自然輪迴的刻度,更是文明傳承的密碼,讓我們在踏青的步履中重拾天人合一的智慧,在追思與期盼的交織里,讓文化基因化作永恆的清明。
*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
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
[2]《寒食清明習俗多元發展源遠流長》
[3]《寒食節:七種習俗,七種禁忌,一定要知道》
[4]《清明寒食節,各地吃什麼?看完才知道老祖宗有多講究》
特別鳴謝:介休市委宣傳部
超級鄉村研究所往期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