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這個在文壇上熠熠生輝的名字,其背後卻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奮鬥歷程。原名凌解放的他,自小就與常人有著不同的成長軌跡。中小學時期,他幾次留級,彷彿學習對他來說總是一道難以跨越的坎。小學留一級,初中再留一級,高中還是留了一級,直到21歲那年,他才終於高中畢業。
1968年,二月河參軍入伍,被分配到了工程兵部隊。在那裡,他幹了整整10年的開山打洞工作。這是一項極其艱苦的任務,需要極大的毅力和耐力。然而,二月河卻在這段軍旅生涯中,鍛鍊出了堅韌不拔的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轉業後,他回到了河南南陽,成為了一名幹部。但這種生活,對他來說卻如同枷鎖一般,他對仕途了無興趣。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了轉機。二月河對《紅樓夢》有著強烈的興趣,這份興趣引領他結識了著名的紅學家馮其庸。馮其庸的鼓勵,如同春風化雨,讓二月河心中那顆創作的種子開始萌芽。他決定開始創作描寫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小說,這就是後來名震文壇的「落霞三部曲」。
落霞三部曲
說起二月河的寫作生涯,那可真是一段艱苦卓絕的歷程。人們常用「頭懸樑,錐刺股」來形容讀書人的勤奮,而二月河則在此基礎上,還加上了一條「煙燒腕」。每當晚上寫作困了時,他就會拿起煙頭,狠狠地燙一下自己的手腕,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驅趕困意。
當時家裡窮得叮噹響,用不起電扇。夏天太熱,他就想了個辦法,拿一桶水放在桌下,寫作時把腳擱在水桶里,這樣既能擋住蚊子,又能降溫驅暑。有時候實在太困了,他甚至會用冷水澆頭,讓自己清醒過來。而到了冬天,寫作時的條件就更加艱苦了。寒風刺骨,墨水都能結成冰。困意來襲時,他就點燃一支香,讓香燭騰起的煙霧把自己熏醒,繼續投入到寫作中。
《康熙大帝》是二月河的開山之作,為了這部作品,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當時他天天熬通宵,晚上10點開始寫作,一直寫到凌晨3點才睡覺。早晨7點半,天還蒙蒙亮,他就起床點煤爐子煮粥。煮完粥後,他騎著自行車買個燒餅吃,然後就匆匆趕到單位上班。晚飯後,他只能睡兩個小時,到晚上10點再起來繼續寫作。「一天三睡三起,我的時間都是偷來的。」他這樣形容自己的寫作生活。
《康熙大帝》
二月河說:「封建社會經歷過輝煌璀璨,卻也存在落後與腐朽。在落霞之後,迎來的必是曙光。」他強調,以史為鑒,要看清楚哪些文明要堅持繼承,哪些要堅決摒棄。
對於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皇帝,二月河給予了更多的正面筆墨。他認為,凡是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對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等做出貢獻的,都要記為政績,都要寫。不能因為一個人犯了錯誤就抹殺他的政績。他特別提到康熙皇帝在稻穀種植、數學理論、修訂史書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貢獻,還拓展了中國的疆域,並繪製了中國第一張地圖。
然而,二月河也指出,康熙的思想意識還不夠開放。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康熙皇帝曾經開放「海禁政策」20年,開始搞對外貿易。但之後又停止了這一政策,就像是中國的潘多拉一樣。二月河形象地說:「康熙就像是打開了潘多拉寶盒,只看到裡面裝滿了戰爭、禍害、災難和瘟疫等。之後他就把寶盒合上了,也就把光明和希望蓋在了盒子里。」
《康熙大帝》這部鴻篇巨製,共計4卷:「奪宮」、「驚風密雨」、「玉宇呈祥」與「亂起蕭牆」,洋洋洒洒211章,生動描繪了開闢「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那不同凡響的一生。二月河筆下的《康熙大帝》,不僅是一部極具特色的歷史帝王人物傳記小說,更是一部深刻挖掘人物內心、展現歷史風雲變幻的文學佳作。
這部小說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康熙等幾個主要人物的精心塑造,以及由這些人物所貫穿的扣人心弦。康熙,這位八歲登基的少年天子,十六歲便以非凡的膽識和魄力剷除了政治對手權臣鰲拜,十九歲又力排眾議清除了三藩的威脅,不到三十歲就力主收復台灣,此後更是三次親征邊疆,六次南巡體察民情,個人功業彪炳史冊。
在創作《康熙大帝》時,二月河曾面臨過不少挑戰。有編輯建議他應該把康熙的陰險、毒辣、虛偽、殘忍等負面特質寫出來,以增加小說的衝突性和看點。然而,二月河經過深思熟慮後,最終沒有採納這一建議。他認為,康熙大帝統一了國家,團結了各族人民,是一位偉大的皇帝,而不是用來批判封建制度的工具。
《雍正皇帝》
如果說《康熙大帝》是二月河破除偏見、還原歷史真實的一次嘗試,那麼《雍正皇帝》則是他徹底塑造形象、打破禁錮的力作。在《雍正皇帝》出版之前,雍正的「社會形象」可謂惡劣至極:暴虐殺戮、冷酷無情、逼死生母、殘殺兄弟,甚至野史中還宣揚暴君雍正被女俠呂四娘割了頭。這些傳言和誤解,讓雍正的形象在民間變得扭曲和醜化。
然而,二月河並未輕信這些傳言,他深知歷史需要被正視,真相需要被還原。於是,他大量涉獵清人筆記和故宮檔案史料,深入挖掘雍正皇帝的生平和政績。他發現,雍正在位13年來,勤政程度大大超越歷史上諸多皇帝。他平均每天只睡4個小時,一年之中只有元旦、冬至、生日才會休息,卻留下了一千多萬言的政務批語和諭旨。這些批語和諭旨,不僅體現了雍正對政務的兢兢業業和一絲不苟,更展現了他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和對國家發展的深遠謀劃。
通過深入研究和細緻描繪,二月河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雍正是一位歷史上少有的勤政、正直、善良、公正的皇帝,他體恤為民,心繫天下。在《雍正皇帝》這部小說中,二月河以生動的筆觸和豐富的情節,展現了雍正皇帝的複雜性格和偉大功績。他讓讀者看到了一個不同於傳言中的雍正,一個為了國家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皇帝。這部小說的成功,不僅讓二月河的文學事業再創新高,更讓雍正皇帝的形象在民間得到了正名和尊重。
我在揭露專制,不是在美化皇帝
具體到人物塑造上,二月河對康、雍、乾三位皇帝既肯定又否定。他承認這三位皇帝在政治才能和道德感化力量方面的卓越表現,如康熙如何智擒鰲拜、平定三藩,雍正如何力排眾議、堅持改革等,這些都充分展示了他們的政治智慧和領導才能。但同時,他也指出了他們在搞權謀、文字獄、專橫排外、封閉、保守等方面的責任。姚雪垠曾批評二月河歌頌帝王將相,對此他回應:「有人說我是歌頌皇帝,其實我不是在歌頌皇權,而是在揭露專制,不是在美化皇帝。」
讀過「落霞三部曲」的人,都會深刻感受到二月河筆下的清代三帝,絕非簡單的歷史翻版或野史戲說。他筆下的帝王形象,是基於深入的歷史研究和真實的文獻記載而塑造出來的。在作品中,歷史上的大事件構成了全部敘事的骨幹,二月河對實錄等文獻作了深入細緻的研究,確保在涉及三個皇帝的重大事件上堅持言必有據。
比如,《雍正皇帝》開篇對揚州的描寫,就生動展現了這座江南名城的美麗風光和獨特韻味:「虹橋這地方,面湖臨河,西鄰『長堤春柳』,東迎『荷浦薰風』,虹橋閣、曙光樓、來薰堂、海雲龕……諸多勝地橫亘其間,粉牆碧瓦掩映竹樹,天風雲影山色湖光,只須一葉扁舟便覽之無餘。原是維揚北郊第一佳麗之地,這自然風光粉黛不施乃天生其美,就勾得離鄉遊子、騷人遷客到此一掃胸中積垢塊壘,流連忘返。」這段描寫不僅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揚州的美麗和魅力,也體現了二月河對歷史細節的精準把握和生動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