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謀士,法正的水平是頂尖的。他能精準洞察人性與局勢,為劉備貼身制定計策,幫助他奪下益州與漢中。如果法正不死,征討東吳的時候,或許就不會慘敗了。
法正第一次出場,是在劉璋的麾下。此時,他只是個謀士,沒有什麼戰績。但是,這並非是他才能不足,而是劉璋暗弱無能,常常舉棋不定。法正也想建功立業,但是劉璋不給力,他也沒有辦法。
而在劉璋麾下,像法正這種情況的,並不只有他一人。法正的好友張松,對劉璋也很失望。
但是,相比於法正,張松要更為主動。當時,曹操想征討張魯,劉璋擔心會波及到他。於是,張松趁機獻策,建議劉璋迎劉備入蜀,讓他去征討張魯。
劉璋空有地盤,劉備居無定所。如果雙方和做,那無論是劉璋還是劉備,都能賺的盆滿缽滿。劉璋聽了張松的話,心中也很激動。於是,他派出法正,讓他帶領士兵去迎接劉備。
法正本就有心另投明主,現在見到劉備,才發現這才是他應當追隨的人。於是,在迎接劉備後,他就和張松密謀,計劃幫助劉備奪取益州。
要知道,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作為霸業的開端,益州是個不錯的選擇。劉備雖然也算一路諸侯,但相比於曹操、孫權,他的根基還是不足。若是能佔據益州,那才有了與他們抗衡的實力。
劉備剛入蜀,就被一部分人提防。尤其是黃權,他勸諫劉璋說:劉備有能力有威望,現在他入益州,若是把他當做部下,他必定不滿意;把他當做領導,一國又不能容二主。無論怎麼說,劉備的威脅太大了。
一開始,劉璋也沒當回事。直到後來,張肅告發張松,將張松密謀的事情全部上報劉璋。劉璋大怒,斬殺了張松,和劉備的關係也破裂了。
劉備本應徐徐圖之,但現在雙方撕破了臉,原計劃是沒法用了。法正見此情形,也更新了計劃。
他向劉備表示,劉璋懦弱,他的軍隊也沒有戰鬥力,不足為懼。當下最要緊的,還是趕快拿下成都,而後佔據益州。在法正的建議下,劉備也不裝了,帶著軍隊就走向了成都。
但劉璋畢竟是漢室宗親,就算再怎麼窩囊,實力還是不容小覷的。在進軍途中,劉備也遇到了不少強敵。尤其是涪水關的泠苞、鄧賢等人,給劉備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在法正的建議下,劉備聲東擊西,佯裝正面攻打,吸引對方主力部隊。而後派魏延、黃忠率精銳繞後。黃忠、魏延順利攻破敵軍營寨,泠苞、鄧賢大敗而逃。
過了涪水關,也就沒什麼阻力了。之後,他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到了成都城下。
劉備兵臨城下,劉璋也知道,自己大勢已去。於是,他也沒做什麼抵抗,選擇了開城投降。就這樣,在法正的一路幫扶下,劉備成功拿下了益州。也因此,法正被任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
在當時,劉備麾下有兩大謀士,一個諸葛亮,一個法正。他們兩個作為劉備的左膀右臂,一正一奇,似乎所有的問題,在他們面前都不算什麼。
建安二十二年,曹傲平定了張魯,但他並沒有急著打益州,而是讓夏侯淵、張郃鎮守漢中,自己帶兵返回中原。
法正發現,這是個很好的機會。他向劉備建議說:按理來說,曹操平定了張魯,定然會攻打益州。但他現在匆忙回軍,定然是後方出現了問題。我們不如趁這個機會,全力進攻漢中。一旦佔據漢中,我們進可攻、退可守,這是天賜良機啊!
劉備聽了這番話,也沒過多猶豫,親率大軍攻向了漢中。劉備來勢洶洶,夏侯淵與其交鋒幾回合,就知道不能力敵,所以選擇避而不戰。劉備幾次叫陣,都沒能讓其出擊。
法正知道,若是夏侯淵打定主意防守,那劉備也無可奈何。而且,等到曹操處理好後方的事情,那劉備可就麻煩了。
所以,他建議劉備佔領定軍山。定軍山是漢中要地,一旦佔據這裡,就算曹操來援,劉備也毫不畏懼。而且,若是劉備前去佔領定軍山,夏侯淵就算不想打,也只能前來迎敵。
於是,在法正的籌謀下,劉備駐紮在陽平關,佯裝要長期對敵。同時,他派黃忠帶領精銳,前去佔領定軍山。果然,夏侯淵得知消息後,也坐不住了,親自率領大軍前來爭奪。而他這麼做,正中法正下懷。
時機已到,接下來劉備要做的,就是全力出擊了。劉備正面衝擊,同時命令黃忠側面對敵。一時之間,夏侯淵被打的頭昏腦漲。在混戰中,黃忠一刀砍殺夏侯淵,將曹軍逼退。
夏侯淵的死訊,讓曹操大為震驚。匆忙之中,他也率領大軍來援。但此時,劉備已經佔據了優勢,即便是曹操親至,他也絲毫不慌。
話雖然是這麼說的,但是軍事上的事情,向來不能粗心大意。保險起見,法正建議效仿夏侯淵,堅守不出。
曹操雖然士兵眾多,但是千里奔襲而來,早就疲憊不堪了。若是打上幾次勝仗,那情況還能好些。但劉備堅守不出,曹軍士氣也就越發低落了。
一時之間,曹操要面對的情況,和劉備之前是一模一樣。區別在於,此時的曹操,可沒有定軍山來解圍。
所以,時間一久,曹操也有心撤退。雙方僵持了這麼久,法正對曹操的心思,多少也有些預料。所以,他再次獻策,建議劉備主動發動進攻。
自從法正到了,劉備可謂是順風順水,所以對於他的建議,劉備也欣然採納。他派出趙雲、黃忠等人,令其率領小股精銳,不斷騷擾曹軍,燒毀其糧草輜重。
本就有心撤退,現在糧草也被毀,曹操縱使萬般不甘,也只能率領大軍撤退。自此,漢中之戰以劉備的勝利告終。
佔據漢中後,劉備進位漢中王。在與曹操的較量中,他第一次取得了重大勝利,也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且,法正不但擅長軍略,更擅長揣測人心。自從他來到劉備麾下,就一直動用這種天賦,利用各方勢力的矛盾,為劉備謀取利益。
在攻下益州後,對於如何處理劉璋舊臣,劉備也有些頭疼。就在這時,法正站了出來,向劉備推薦了許靖。
法正表示,許靖雖然喜好空談,沒有才能。但你剛剛佔據益州,正是要廣納賢才的時候。我們任用許靖,不需要讓他負責什麼事情,把他當做吉祥物就好。這樣做,就是立下了一塊招牌,才方便我們招攬更多的人才。
事實也的確如此,這些名士可能沒什麼才能,但是在名聲、民望這方面,是無需質疑的。有了許靖在,一些猶豫的才子,也紛紛前來投奔劉備。
對於蜀漢和東吳之間的關係,法正有著獨特的見解。他知道,蜀漢和東吳之間,是聯盟,也是競爭關係。準確來說,是因為曹操勢大,能威脅蜀、吳二國。因為強大敵人的存在,才讓兩國聯合起來。
但法正也知道,即便是聯盟,也不能放鬆警惕。江東的那些人,很有可能為了眼前利益,而選擇背棄盟約。所以蜀漢要做的,是捍衛自己的利益,同時藉助東吳的存在,震懾曹操,令其不敢輕易南下。
有人評價說,法正就是賈詡、郭嘉的蜀漢版。心狠手辣、鋒芒畢露。更重要的是,相比於理想,法正更看重現實。
法正的這種風格,都是在劉璋麾下養成的。法正也是年少有志的才子,但可惜,在亂世之中卻鬱郁不得志。長期壓抑的政治生活,也打碎了他一次次的幻想。
所以,法正才不強求什麼道義、理想,而是基於現實情況,給出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案。
孫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勝。在劉備手下,諸葛亮是「正」,縱橫捭闔、運籌帷幄。而法正就是那個「奇」,用計如鬼,奇謀策劃頻出。
雙方風格不同,但又彼此互不。諸葛亮坐鎮後方,保證後勤供給,法正隨軍出征,在前線出謀劃策。正是雙方的這種配合,才讓劉備輕易的拿下漢中。
但可惜,法正英年早逝,年僅四十五歲就逝世了。法正的死,對於整個蜀漢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諸葛亮就曾感嘆道,要是法孝直還活著,定能勸阻劉備不去伐吳。若是這場戰爭沒有發動,後續的那些事情,可能都會改變。
總的來說,對於劉備而言,法正是他的左膀右臂,是戰場上值得信賴的謀士。放眼整個三國,在「奇謀」這一方面,法正絕對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