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克蘭國內,反對派的聲音逐漸壯大,而為了維持現有的權力結構,澤連斯基不得不提前做好準備。
1、澤連斯基斥巨資購買催淚彈,作何打算?
根據媒體消息,澤連斯基政府已經在考慮購買44萬美元的催淚彈,與此同時,烏克蘭警方和國民警衛隊將獲得「更高武力授權」,可在「未經警告的情況下對抗議者使用武器」。
這意味著,當局或已準備在緊要關頭以更激烈的方式來應對可能的騷亂。換句話說,這是一種「不惜一切代價」維護權力的態度。
澤連斯基面臨的這一緊張局勢,究其根本,不僅是由於戰爭本身,而是他所領導的政府在應對民眾愈發困苦生活時顯得力不從心。想像一下,戰爭進入第四年,烏克蘭民眾的耐心早已消磨殆盡,他們對貧困生活和無休止的軍事動員感到厭倦。
此時,當局的宣傳動員似乎也難以再激起曾經的熱情。即便有北約的支持光環,但當生活痛苦成為每日的真實體驗時,任何口號都顯得無力。
於是,在一系列看似防禦的姿態背後,其實是澤連斯基對自身權力可能動搖的恐慌。通過立法強化執法力量的舉措,也表明他對局勢的嚴峻性有了清醒的認識。
2、烏踩到紅線,遭到美俄不滿
當然,澤連斯基並非沒有嘗試通過外交手段來緩和這場看似無解的危機。他曾提出一個頗具冒險精神的倡議,希望能在俄烏之間建立一種能源設施互不攻擊的默契。這一提議表面上看是一個明智的舉措,因為戰爭的漫長拖累,對於雙方能源設施的損傷無疑是巨大的災難。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讓人感到無奈:當俄羅斯總統普京迅速響應並命令俄羅斯軍隊停止攻擊後,烏克蘭卻「自擺烏龍」,背道而馳地攻擊了俄羅斯的煉油設施。
這樣的反轉情節彷彿是一幕諷刺劇,在讓人啼笑皆非的同時,也確實為烏克蘭招來了美國方面的不滿。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的眼裡,澤連斯基的這一舉動無異於公開打臉,導致美烏關係出現微妙變化。
據稱,美國內部甚至一度傳出希望澤連斯基下台的聲音。這種迴旋餘地極小的外交失誤,無疑加深了澤連斯基在國際舞台上的孤立無援。
3、烏軍抵抗意志,正在消亡
就在外部局勢撲朔迷離之際,烏克蘭承受的軍事壓力也在與日俱增。俄羅斯不僅僅在外交上揮舞著大棒,同時在戰場上也頻頻發力。在一系列空中打擊和地面攻勢中,俄羅斯軍隊從未放鬆對烏克蘭的進攻力度。他們將目標瞄準基洛沃格勒等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無論是火車站、軍工廠,還是空軍基地,都成為俄軍重點打擊的對象。
顯然,俄軍的動作不僅是一種軍事上的優勢展現,更是一種心理戰術,試圖通過一輪又一輪的打擊來迅速削減烏克蘭的抵抗意志。在這樣高強度的軍事壓力下,烏克蘭軍隊幾乎陷入苦戰,他們面對的挑戰遠超以往任何時刻,後續能否繼續對抗仍然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與此同時,美國似乎悄然改變了對俄羅斯的態度。在近期的美俄談判中,有消息稱美國正在考慮承認克里米亞為俄羅斯領土,並認可其他已被俄方佔領的地區。這一潛在的策略轉變,對烏克蘭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它讓澤連斯基原本就不穩定的政治地位愈加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