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官告老回鄉後,當地的地方官有沒有權力去管他們?

2025年04月02日08:03:02 歷史 1724

威風凜凜的朝堂大官對上當地的芝麻小官,兩人原本地位懸殊毫無交集,但卻因為「退休」來了一場拉鋸戰,光想想就覺得很有意思!

古代大官告老回鄉後,當地的地方官有沒有權力去管他們? - 天天要聞

曾經的朝堂大佬,如今卻要受小官的管制,是屈服於現實,還是憑藉舊威反抗?這場權力與利益的博弈將如何影響他們的命運?

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古代那些退休回老家的大官到底還受不受小官管!

正文:

我們在看很多穿越劇或者種田文小說的時候,通常會有這樣的情節,主人公為了辦成某件事,會想著和當地的縣太爺搭上關係。

但縣太爺不是想見就能見的,主人公可能會因為機緣巧合遇到一位老者,交談之後發現這位老者竟是曾經朝廷中位高權重的大官,如今告老還鄉。

老者看主人公順眼,就幫他搭上了縣太爺的關係,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好奇這位縣太爺和曾經的朝廷大官兒到底誰的地位更高呢?

在古代官員到一定年齡干不動了,就會向皇帝請辭,回老家安享天年,不然為什麼都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呢?

但這可不是說走就能走的,辭職書遞上去了,得皇帝同意,放到現在來說就是領導審批。

古代大官告老回鄉後,當地的地方官有沒有權力去管他們? - 天天要聞

不過,皇上看了辭職書也會評估你這個人如何,如果感覺大臣還有用,還能再給朝廷干幾年,就會寬厚仁慈的留你。

你要是非得想走,你和皇帝還得有幾個回合的拉扯才行,一是要體現皇帝的仁慈,二是得給其他大臣發個信號,那就是你真干不動了。

所有流程走完,你才能收拾包袱捲兒回家,但回家之後,也不是真的去做一個釣魚老頭,每天早上背著魚簍出去享清福。

在古代一個地方總共就這些人,好不容易出了個朝廷大官,那當地的很多百姓都跟著「長臉」,尤其是這大官還告老還鄉了,在街上那麼一走一過,肯定有很多老百姓過來給你請安打招呼。

這時候就是給當地的縣太爺出問題了,從職位上和在官場經驗上來看,退休之前的你可是樣樣都壓縣太爺一頭,但現在的你已經退休。

如果當真和縣太爺打了照面,縣太爺心裡也跟著打鼓:我能不能去管這位老大人呢?管了,合不合規矩?規章制度這些方面又要怎麼說?

其實對於縣太爺來說,管和不管都頭疼。

就拿漢朝的丙吉來說,《漢書·丙吉傳》里記錄了這位大人的一生軌跡,簡簡單單用一個「牛」字就能概括了。

古代大官告老回鄉後,當地的地方官有沒有權力去管他們? - 天天要聞

丙吉是真正從最底層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他最開始是在魯國御史,經常一天的時間都泡在各種案子上,工作經驗倒是紮實又豐富,後來進了朝廷,一路開掛,最後一直做到了丞相

我們學的「丙吉問牛」說的就是他,這個典故說丙級出門看見有人打架鬥毆,看都不看一眼,卻特別關心路邊的牛為什麼呼呼喘氣。

其實並不是說丙吉不是個好官,而是因為他感覺打架鬥毆跟他沒關係,是這個地方縣太爺應該管的事情。

但是牛喘氣說明牛不健康,那麼當地的農業生產和氣候肯定就是有問題了,這才是他這個丞相應該關心,應該在意的事。

後來丙吉退休了,得到皇帝准允之後告老還鄉,老家突然出現了一波盜賊,這盜賊數量還不少,當地的縣太爺立刻安排人去涉案幾家詢問,其中就包括丙吉他家。

丙吉面對著過來詢問的官差,連句廢話都沒說,人家問什麼答什麼,讓配合更是一點兒都不含糊,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完全沒有因為自己是丞相,就拿著丞相的身份去壓迫地方官,所以能看出來在漢朝的時候,管理之前是再怎麼牛的大官,告老還鄉之後還是要遵守當地的規章和法度。

看完了漢朝,再看唐朝

解琬在唐朝朝堂那可是聲名顯赫,其官職不斷升遷,直至御史大夫還兼任朔方行軍大總管。

他可是在邊疆駐守長達20年,將番人漢人治理的井井有條,堪稱功勛卓著的元老,在朝堂上極具影響力,然而歲月無情,解琬終究是退休了。

這不,開元5年,山東爆發蝗災,蝗蟲鋪天蓋地,猶如烏雲蔽日,所經之處,莊稼盡皆被毀,當地在職的地方官員忙得不可開交。

既要組織百姓捕殺蝗蟲,又要調配救災物資,切實掌控著救災的大權,反觀解琬雖心急如焚,卻因退休而實權盡失。

他所能做的唯有將自己的想法告知地方官,至於對方是否採納,那就不得而知了。

或許地方官依舊按照自己的方式指揮救災,或許地方官答應,他才能直接干預。

這就是退休之後依舊要遵守規章制度,在這救災事宜上,解琬沒了實權,只要當地負責人不點頭,他也只能徒呼奈何,眼睜睜看著他們忙碌。

所以從丙吉和解琬的事就能看出來,古代的官員制度非常嚴苛,從地方官的權利範圍就能看出來,無論你之前在朝堂上怎麼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退休之後回到哪兒就要受到哪兒的地方管轄。

當然,那些結黨營私的貪官可不能算在內。

古代大官告老回鄉後,當地的地方官有沒有權力去管他們? - 天天要聞

再把時間線推到明朝徐階海瑞這對「歡喜冤家」那就更是把地方官和退休大官之間的微妙關係講了個明明白白,甚至他們兩個人的故事都記載在了《明史》里。

徐階可是嘉靖皇帝晚期進入內閣輔政的大佬,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最後成功坐上了內閣首輔的位置,嚴嵩更是敗在了他的手下,可以說當時的他是百官的領頭人物。

本來以為自己這一生過得夠精彩了,到了年紀就老老實實回家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可沒想到問題就出現在兒孫身上。

他兒子仗著他曾經在朝廷上的勢力為非霸道,不僅是搶土地,而且手底下的那些家奴也個個都狐假虎威,把能惹的事兒,不能惹的事兒全都惹了個遍。

只要出什麼事就把徐階他名字報出去,有很多人買賬,但是也有不買賬的人,比如赫赫有名的海青天海瑞。

海瑞聽到這些事情之後,完全坐不住了,立刻著手開始調查。

徐階的兒子現在把誰的名字搬出來都沒有用,徐階本人也不行了,人老了總是心軟的,而且為了保住這個孩子,真的是什麼辦法都用了。

捧著大筆大筆的錢去賄賂海瑞,結果可想而知,錢怎麼捧過去的就怎麼捧回來的。

最後他無奈之下去找了戴鳳翔:我這裡有3萬兩黃金,你能不能幫我聯繫到張居正,別讓海瑞在這兒當官了,或者別讓他當這個官了!

徐階忙成這副樣子,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父親對兒子的疼愛,但是更多的事情卻證明了他之前無論是再怎麼「翻雲覆雨」的人物,退休了回到老家還是要守規矩的。

若是碰到好說話,願意買賬的人還好,但若是碰到了像海瑞這樣的愣頭青,可不管你之前多大的官兒,就算天王老子過來了,在他管的這一畝3分地里也得老老實實的夾著尾巴過日子,如果敢欺負百姓,那他照樣查辦!

所以呀,從漢朝丙吉、唐朝解琬,再到明朝徐階與海瑞的故事,其實已經很明白的告訴了我們古代就算再大的官,只要告老還鄉和地方官之間的權利關係依舊還是很複雜的。

表面上地方官在管轄區擁有絕對的管制權利,無論是治安、司法還是行政事務,轄區內所有人,包括曾經位高權重的退休大官,都得老老實實的聽話。

這不只是「在其位,謀其政」,更是為了保證封建王朝地方秩序的穩定也是為了確保統治根基,要不然你在朝廷中派系林立,退休了之後還照樣「呼風喚雨」,時間一長,皇帝說的話都不算數了。

古代大官告老回鄉後,當地的地方官有沒有權力去管他們? - 天天要聞

但實際看起來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退休的那些大官,畢竟在官場這麼多年積累的人脈,威望,還有朝廷給的那些特殊待遇都擺在這。

只要他們不犯一些大事,不碰到什麼愣頭青,光是靠著自身身上的政治影響力,就能夠通過關係運作來改變一些事情。

就像徐階捧著大筆黃金去救兒子一樣,這也是說明了封建官場權利的複雜性。

而且地方官雖然對地方有管理職權,但是卻有一定的概率會受到退休大官的影響而退卻,這就證明了他們雖然離開了權力中心,但是殘餘的勢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挑戰地方管理秩序。

結語:

所以從這些真實的歷史事件中能夠看出,封建王朝政治生態的本質其實是複雜的,權利也不是簡單的從上到下或者是要遵守規矩,條條框框來踐行。

不同階層,不同時期的官員會互相影響,所有的利益都是綁在一起的,而且背後這些權力糾葛,哪怕隨著古代大官告老還鄉,也不會輕易的消散。

其實這不只是個人命運,更是封建政治體系的弊端呈現,我們也能夠通過這些事情虧到古代社會政治運作的一角,從而更好的了解歷史。

信息源:

古代官員的退休生活:落葉歸根,慰藉鄉愁,豐富多彩,各有千秋--京報網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安徽種田區up主,靠天吃飯,逆襲成地主後塌房 - 天天要聞

安徽種田區up主,靠天吃飯,逆襲成地主後塌房

賽珍珠是唯一同時拿下諾貝爾文學獎和普利策獎的女作家,堪稱文學界的「雙料頂流」。更魔幻的是,這位「頂流」是個美國人,卻靠寫中國農民的故事封神。她出生三個月就被傳教士父母帶到中國,一住就是近40年。
從開天闢地到三皇五帝:中國上古帝王大系簡表 - 天天要聞

從開天闢地到三皇五帝:中國上古帝王大系簡表

綜合古籍記載來看,古人認為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最早統治世界的帝王是混沌氏。混沌氏處於天地初分混沌初始時期,是世界最早的統治者。混沌氏後裔成為伏羲王朝的十七世帝王之一。混沌氏之後是初三皇:初天皇、初地皇和初人皇。初三皇的歷史久遠縹緲,已經只存在
河南襄城枯井發現近百「烈士」遺骸? - 天天要聞

河南襄城枯井發現近百「烈士」遺骸?

河南許昌襄城縣挖掘現場被收殮的骸骨。 受訪者供圖 出土的刀鞘、彈殼等遺物。 受訪者供圖「河南一枯井發現近百名烈士遺骸」的消息引發各界關注。南都記者注意到,相關信息最早由微博賬號「英魂回家」發布,該微博認證為湖南省龍越和平公益發展中心英魂回家項目所屬。4月1日,湖南省龍越和平公益發展中心秘書長余浩回應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