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不到2個月,魯比奧就接連捅婁子,中方送12字評語,撐不過一年的預言還真可能實現!
日前,在白宮會晤中,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的對話以一場激烈爭吵告終,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也因此成為輿論的焦點。
本來,這次會晤應該是走個過場,雙方簽署協議即可,但事情顯然不如預期。魯比奧坐在一旁顯得束手無策,彷彿只是個擺設,看著兩位領導人爭執不休,他的表情尷尬得讓人不忍直視。
雖然事後,魯比奧試圖將責任推給澤連斯基,指責他違背承諾、推翻已達成的協議,然而,這種解釋只凸顯了魯比奧在局勢掌控上的不足,他的表現讓人質疑其能力。
而在這裡丟了臉之後,魯比奧又收到了中方的嚴厲批評。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直言不諱地表示,魯比奧的言論充斥冷戰思維,散布謊言謬論,中方強烈不滿、堅決反對,中方已經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要求其立即停止越界踩線行為。

這基本就是在向世界宣告:這國務卿做的很失敗。而這樣的嚴厲批評,主要就是源於他的挑釁言論。
日前,他在台海問題和對華政策上不斷發表激進言論,彷彿要重燃冷戰思維。這些話不僅讓中國感到不滿,也招致了國際社會的批評。
魯比奧暗示美國可能會在台海增加軍事存在,還支持台灣參加國際組織,這顯然向「台獨」分子發出了錯誤信號。
更令人咋舌的是,魯比奧還在中俄關係問題上發表了讓人震驚的言論。
他認為,美國不能允許中國和俄羅斯聯手,因為無法同時對抗兩個核大國。
這種說法在外交界掀起軒然大波,許多人批評這是一種典型的冷戰思維,可能導致大國間緊張局勢升級。
除了言辭上的冒險,魯比奧還採取了一些實際行動,企圖攪動中美關係。
從攻擊中國與巴拿馬的合作,到散布對中國科技領域的不實指責,再到污名化「一帶一路」倡議,他似乎鐵了心要在中美關係上製造麻煩。
然而,這些極端立場和言論不僅在國際上遭到了廣泛的抨擊,中國也對魯比奧實施了制裁。
從這些舉動來看,魯比奧的行為並非單純的個人之見,而是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美國的外交戰略傾向。

他的言論背後,可能是對中美俄三國未來關係的一次試探。然而,無論如何,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干涉別國關係,往往難逃失敗的命運。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月,當魯比奧被提名為特朗普政府的國務卿時,這一消息在國際社會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雖然他獲得了全票通過,但中國對此的回應卻相當簡潔,僅表明將「堅定維護國家利益」。
這簡短的一句話背後,透露出中國對魯比奧態度強硬,並不打算輕易解除對他的制裁。
這些制裁措施包括禁止其入境和限制其在華經濟活動,顯示出中國在對待高調的美國政客時毫不退讓的立場。
那麼,魯比奧為何處於如此尷尬的境地呢?這一切還要從特朗普執政以來的外交策略談起。
眾所周知,特朗普以非傳統的方式處理國際事務,而這種「不走尋常路」的領導風格,對魯比奧的國務卿任期產生了重要影響。
特朗普傾向於依賴特使制度,這些直接向白宮彙報的特使們在某種程度上架空了國務院的職能,使得身為國務卿的魯比奧在政策執行上受到諸多限制。

此外,美國內特使隊伍的壯大,也讓魯比奧感到壓力倍增,特使們不僅分走了國務院的許可權,而且他們與總統的直接溝通渠道,更是削弱了魯比奧在外交事務中的話語權。
可以說,他在這個位置上似乎更像是一種政治象徵,實際施展空間有限。
不少媒體預測,魯比奧可能難以在國務卿的位置上長久生存,撐過一年都算他幸運。
回顧特朗普上一個任期中,首位國務卿僅在職1年零1個月便被解職,這一定程度也給了魯比奧一個警示: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政治舞台上,單純依靠象徵意義顯然是不夠的,他必須拿出更有力的表現才能確保自己的職位。
整體來看,魯比奧的國務卿之路充滿了挑戰。面對來自中國的強硬制裁和美國國內複雜的權力鬥爭,他如何在夾縫中謀求生存,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裡備受關注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