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金色轟炸機
近些年來,美國政府身上展現出的頑疾,被很多人戲稱為「帝國末期」綜合症。就連《紐約時報》都忍不住吐槽,「美帝」似乎正在衰落。近期美國新上任的總統特朗普似乎決心砍掉帶有明顯意識形態輸出色彩的政府部門國際開發署,停止撒錢行為,很多分析認為這是美國進入帝國末期病入膏肓的表現。實際上這是美國版本的「休克療法」,是特朗普領導的「效率革命」正在一點點展開的跡象。
▲美國出現了很多「帝國末期」的癥狀,圖片來源:網路
美國衰落了嗎?單憑改革國際開發署這一個例子其實無法佐證。眾所周知,二戰結束後美國依託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又依靠北約,美國為歐洲提供了軍事保護傘,牢牢控制住了歐洲。但是近20年來,很明顯能感覺到美國正在衰落,尤其是在與中國的競爭中美似乎越來越乏力。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與其說是美國整體垮了,倒不如說和美國政府內部的持續高消費、低效率運轉情況,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美國政府是一個「巨大的吞金獸」,但卻總是在任何關鍵的項目上都緩慢蠕動。有這種感受的不是特朗普一個人,而是幾乎所有和美國政府深入打過交道的人。特朗普看得出美國政府內部的低效和浪費,所以早早就任命了自己的堅定支持者之一埃隆·馬斯克成為美國政府效率部部長,準備對美國政府來一場狂砍濫殺般的「大手術」。一開始很多人都不相信馬斯克能成功,因為有太多人已經見識到了美國政府那股無形的能夠吞併改革動力的強大能量。直到美國政府把裁撤機構的刀子落在了美國在全球輸出意識形態的「撒幣單位」國際開發署(usaid)身上,這下大家才明白特朗普和馬斯克真的不是「鬧著玩」的了。
▲國際開發署(usaid),圖片來源:網路
美國聯邦政府每年都要花費巨額資金才能維持正常運轉,其中有大約500~600億美元用於對外援助,其中的6成都交給國際開發署管理。這些錢大多數在賬面上,都是花在了為全世界戰亂、貧窮地區的援助上了的,比如為當地的難民提供免費的乾淨水源、食品、衣服等。但實際上免費的東西就是最貴的:國際開發署在輸出這些物資的同時,還在利用一切機會向接受美國幫助的人灌輸美式的民主、自由價值觀。原本國際開發署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特朗普似乎看不上這家單位。
▲國際開發署投放的救濟糧,圖片來源:網路
在特朗普上任一周後就有傳聞稱國際開發署將被解散,此後大量的高管被強制休假。效率部人員要求普通工作人員交出辦公手機和電腦。在大規模的行動展開以前,特朗普和馬斯克都相繼炮轟國際開發署,稱其高層管理人員就是一群「瘋子」,完全就是在亂花美國納稅人的錢,為「大清洗」做輿論上的準備。
2月1日,美國政府效率部的工作人員強闖國際開發署在華盛頓的總部,最後國際開發署的網站、其他社交媒體賬號等也幾乎陷入停運狀態。就連其大樓也被鎖上,無關人員不得進出,然後特朗普從行政方面將原本獨立的國際開發署降級成了國務院的下屬單位,這下基本確定國際開發署的大部分人是要被開除了。
▲被裁撤的員工要求拯救國際開發署,圖片來源:網路
美國國際開發署成立於1961年,至今已經64年。說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是,國際開發署也是馬斯克斯公司的用戶之一。他們為了向一些南非的貧困地區提供網路服務,曾花100多萬美元購買了「星鏈」網路服務。在他們看來,馬斯克上任後翻臉不認人,一刀就砍在了用戶身上。不過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因為國際開發署也購買了許多「星鏈」中斷,把它提供給了烏克蘭軍隊,這是馬斯克明確反對的地方,而這也恰恰說明,國際開發署兼具有人道主義就在以及外交價值觀輸出的雙重屬性。
實際上國際開發署成立時,本身就是為了在全世界和蘇聯進行對抗。美國的算盤是在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展開人道主義援助,一方面能夠獲得好感,另外一方面也能防止蘇聯在這裡搞政治宣傳。冷戰後國際開發署繼續發揮著作用,但也成為了美國挑動「顏色革命」的工具之一。國際開發署資助了全球多個國家內部的所謂選舉監督組織,看似它們是站在中立角度,防止一些國家的政黨在選舉中舞弊的,實際上拿了誰的錢這些監督組織就得給誰辦事兒,因此只要是選舉結果不符合「美國爸爸」的意思,管你舞弊或者不舞弊,這些組織的人都要上街遊行,直到推翻現有結果為止。
▲國際開發署曾深度參與烏克蘭的「廣場革命」,圖片來源:網路
根據統計數據,國際開發署在2023年僅僅是花在各國選舉監督組織身上的錢,就超過15億美元。那麼這麼好的一個顛覆其他國家政權的工具,特朗普怎麼說不要就不要了呢?實際上不是不要了,而是特朗普在「大清洗」。他要刷掉那些不聽話的人,把真正聽命於自己的人留在國際開發署。
國際開發署每年需要消耗掉美國政府大約400億美元的資金,在聯邦政府的總預算中也僅佔到了0.7%的份額,可以說真的不算很多。過去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執政,都沒有想過要裁撤國際開發署。畢竟花一點點小錢就能在全世界給美國博得不少好感,沒有人覺得這筆錢花的不值得。特朗普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可他還是宣稱這筆錢花的不值得,指責國家開發書把這些錢沒有被用在該用的地方上。也就是名義上資金都用在了對外援助上,但其實真正花出去的錢沒有多少,反倒是給僱員的工資和福利佔了不少份額。美國政府拿著一大堆錢卻養了很多閑人,幹了很多沒用的事情,很多人事、情本身就是濫竽充數的存在。國際開發署的員工總共有1萬多人,但這些人到底幹了多少實事,特朗普認為是存疑的。
▲特朗普,圖片來源:網路
比如。國際開發署曾經打著援助的口號,撥款2.5億美元為阿富汗修建一條公路,但實際上這條公路只完成了15%不到就停擺了。在一些偏遠的缺點地區,國際開發署花費了數億美元建造了一系列的發電設備,但建成之後卻發現缺少一些必要的物資,最後直接被廢棄。美國過去花了太多的金錢來幫助那些窮國和弱國,但實際上這些國家有了美國的幫助,反而更加不思進取,直接躺平。美國援助的資金也不可能進平民的口袋,反而大多數都被當地官員所貪污,這樣的拯救計劃可謂是毫無意義。
特朗普的動作這麼大,不要把國際開發署徹底打垮,而是讓它換一種方式存在。從人數上來說,就是要從過去的1萬人,直接縮減到400人左右。由於1991年以後國際開發署就成為了一個獨立部門,因此想要將其撤銷必須經過國會同意。特朗普目前採取的辦法,就是先凍結國際開發署90天的工作,然後清洗內部機構,留下真正的可用之人,讓他們為美國的「意識形態輸出」服務。不到處撒錢的美國不可能再次偉大,沒有了大規模的對外援助,美國也不可能持續展現軟實力。「效率」是特朗普整治國際開發署的目標,「忠誠」是他唯一的人員評價標準,所以國際開發署的使命並未結束,認為美國將停止對外撒幣並輸出價值觀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