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闢:中美之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

2025年07月02日13:13:08 歷史 1320

精闢:中美之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 - 天天要聞

中美關係這事兒,說白了就是當今世界最重磅的雙邊關係。從1979年建交開始,兩國關係就像坐過山車一樣,時而平穩,時而刺激,到如今,感覺像是直接衝下了懸崖。有人說,中美之間已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這話聽起來有點兒嚇人,但仔細想想,也不算完全沒道理。畢竟,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較量,早就不只是經濟、軍事上的你來我往,而是上升到了意識形態、價值觀的硬碰硬。在這種情況下,中美關係的未來,到底會走向何方?咱們得好好聊聊。

精闢:中美之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 - 天天要聞

從歷史看起:中美關係的起起伏伏

要搞清楚今天的中美關係,得先從頭說起。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這事兒在當時可是個大事件。那時候,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急需打開國門,美國呢,則想拉攏中國一塊兒對付蘇聯。所以說,中美建交,最開始是奔著共同利益去的。建交後頭幾十年,兩國關係總體還算過得去,尤其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合作是主旋律。經濟上,中國靠著改革開放成了「世界工廠」,美國呢,則享受著中國帶來的廉價商品和巨大市場。那時候,大家都覺得這買賣划算,日子過得挺和諧。

不過,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到了21世紀,中國經濟開始起飛,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經濟摔了個跟頭,中國卻逆勢增長。這一下,美國坐不住了。眼看著中國從一個「窮兄弟」變成了能跟自己掰腕子的大國,美國的心態變了。從那時候起,美國的對華政策開始從「接觸」轉向「遏制」,兩國關係也慢慢從合作變成了競爭。

再往後,到了特朗普上台,事情徹底變了味兒。2017年,特朗普政府直接把中國定為「最大競爭對手」,貿易戰、科技戰接連開打。關稅加了又加,華為、中興這些中國企業被美國使勁兒打壓。到了拜登上台,雖然貿易戰稍微消停了點兒,但對中國的遏制一點沒放鬆。尤其是在台灣問題、人權問題上,美國變著法兒給中國找麻煩。2022年,佩洛西竄訪台灣省,徹底把中美關係推到了風口浪尖。中國這邊也不含糊,直接在台海搞了大軍演,擺明了態度:誰敢碰底線,誰就得付出代價。

精闢:中美之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 - 天天要聞

從歷史看,中美關係走到今天這步,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早年的合作是因為利益一致,後來對抗加劇,也是因為利益衝突越來越大。如今,兩國關係已經到了建交以來最緊張的時候,想回頭?沒那麼容易。

現狀:全方位較量,沒處躲

現在的中美關係,用一個詞兒形容,那就是「硬剛」。兩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各個領域都杠上了,誰也不服誰。經濟上,美國搞什麼「脫鉤」「去中國化」,想把中國踢出全球供應鏈。中國呢,則靠著「一帶一路」到處拉朋友,擴大自己的經濟圈子。科技上,美國卡中國高科技企業的脖子,尤其是晶元這塊兒,恨不得把中國掐死。中國這邊也不甘示弱,砸錢搞自主研發,5G、人工智慧這些領域已經不比美國差。軍事上,美國在亞太地區加碼軍力部署,航母、軍艦隔三差五就在中國家門口晃悠。中國則拚命建航母、造軍艦,擺明了要跟美國硬碰硬。

精闢:中美之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 - 天天要聞

除了這些硬實力上的較量,中美在軟實力上也掐得厲害。美國老覺得自己是「自由世界」的老大,到處推銷民主、人權那一套。中國呢,堅持走自己的路,強調主權和發展權,誰也別想干涉我內政。這兩種價值觀一撞,火花四濺,根本調和不了。

國際舞台上,中美更是斗得不可開交。美國拉幫結派,搞什麼「四方安全對話」「五眼聯盟」,想把中國孤立起來。中國則跟俄羅斯、伊朗這些國家走得近,弄了個自己的「朋友圈」。這種地緣政治上的博弈,直接把全球格局攪得一團亂。

再看台灣問題,這可能是中美關係里最危險的導火索。美國明裡暗裡支持台灣省,軍售、官員訪問一個接一個。中國這邊態度很明確:台灣是中國領土,誰敢碰,誰就等著挨收拾。2022年佩洛西那事兒,就是個例子。中美在這問題上已經到了針尖對麥芒的地步,一個不小心,可能真就擦槍走火了。

精闢:中美之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 - 天天要聞

說實話,現在的中美關係,已經不是簡單的競爭,而是全方位的對抗。兩國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擺開了架勢,誰也不肯退一步。這種情況下,說什麼「和平共處」,聽著都像空話。

未來:征服還是共存?

說到中美關係的未來,誰也說不準會怎麼樣。有人覺得,中美會陷入一場「新冷戰」,雙方斗個幾十年,誰也別想好過。也有人覺得,兩國還能找到合作的空間,畢竟在氣候變化、疫情防控這些全球性問題上,大家都得搭把手。

但不管怎麼說,中美之間的較量,絕對會決定21世紀的世界格局。誰能在這場博弈里笑到最後,誰就能定下未來幾十年的規矩。所以,有人說,中美之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這話雖然有點兒極端,但也不是完全沒道理。畢竟,在大國博弈里,贏家通吃,輸家只能靠邊站。

精闢:中美之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 - 天天要聞

不過,咱們也得現實一點兒。中美畢竟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彼此之間的聯繫不是說斷就能斷的。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美國的很多商品、科技也離不開中國市場。真要徹底翻臉,對誰都沒好處。所以說,中美之間未必完全沒有迴旋餘地,只不過這餘地越來越小罷了。

未來幾年,可能是個關鍵節點。如果美國繼續在台灣問題上挑釁,或者在科技、經濟上變本加厲地打壓中國,那雙方的對抗肯定會升級。到時候,別說合作了,能不打起來就不錯了。反過來,如果兩國能找到一些共同利益,比如在氣候變化上聯手干點兒大事兒,也許還能緩和一下關係。但這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精闢:中美之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 - 天天要聞

中美關係走到今天這步,真不是誰想看到的。兩國從當年的「蜜月期」到現在的「對掐期」,背後是利益的碰撞,也是實力的較量。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當然希望咱們國家能在這場博弈里站穩腳跟,不被美國壓著打。但我也得承認,美國畢竟是老牌霸主,底子厚、手段多,想贏它沒那麼簡單。

說到底,中美關係這事兒,不光關乎兩國,還關乎全世界。雙方斗得越凶,全球就越亂。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兩個大國杠上了,誰也不會輕易低頭。或許,標題說得沒錯,中美之間真沒啥迴旋餘地,唯有征服。但這征服,未必是靠拳頭打出來的,也有可能是靠實力、靠智慧拼出來的。

精闢:中美之間沒有迴旋餘地,唯有征服 - 天天要聞

中美關係這趟渾水,攪得全世界都不得安寧。作為中國人,我當然希望咱們能挺住,不被美國欺負。可我也知道,這場仗不好打。未來幾年,可能是決定勝負的時候。希望咱能靠實力說話,別讓人看扁了。至於最後是征服還是共存,那就看天意了。

參考資料

中美建交[J].中國經濟周刊,2019,(18):80.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知名相聲演員在18時30分逝世!享年68歲 - 天天要聞

知名相聲演員在18時30分逝世!享年68歲

7月1日,記者從貴林社工作人員獲悉,江西省著名笑星、相聲表演藝術家原江西省曲藝家協會主席萬新明先生(藝名「小筱貴林」)於2025年7月1日18時30分在南昌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日本企圖吞併琉球的歷史事件 - 天天要聞

日本企圖吞併琉球的歷史事件

《中國研究文摘》由浙江大學劉東教授主編,10位海內外高校學者任編委,定期掃描海外中國研究前沿學術成果。本輯從數十種海外頂尖學術期刊精選論文32篇、書評12篇,所涉學科廣闊,涵蓋人文學科各細分領域,探討了諸如青銅時代的政治經濟學、唐代宦官世族政治、宋代的藝術史藝術、明清時期的白銀供應、清代邸報的發行與流通、...
歷史上的今天京師大學堂建立 - 天天要聞

歷史上的今天京師大學堂建立

京師大學堂(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10),是北京大學在1898至1912年間的曾用名。作為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學校創辦於1898年7月3日,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11,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批國辦
南京:為離世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舉行熄燈悼念儀式 - 天天要聞

南京:為離世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舉行熄燈悼念儀式

當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2025年離世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劉貴祥、謝桂英舉行熄燈悼念儀式,兩盞燈箱逐漸熄滅,兩位倖存者的照片從彩色變為黑白。截至目前,南京市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與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協會登記在冊的在世倖存者僅剩26人。7月2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後代代表和社會各界代表參加熄燈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