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易卜拉欣表示,雖然東南亞與美國保持著良好的協作,但美國在該地區不像以前那樣活躍了,中國更加積極。
易卜拉欣認為,美國的注意力還將集中在歐洲地區。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心,越來越向亞洲傾斜,其間,每一任總統都會專門指定印太計劃或者亞太計劃,以彰顯其對亞洲地區的重視。
這些計劃很明顯就是針對中國的,只不過有的人說得好聽點,叫作重建美國在亞太的影響力,有的人更直白,直說要圍堵中國。
但殊途同歸,最終的結果都一樣,沒能達到目的。
失敗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失敗的邏輯大體一致。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易卜拉欣
邁不過去的一道坎
美國一直邁不過去的一道坎,不是敵人,也不是競爭對手,而是盟友。
小布希和奧巴馬時期,美國陷入了中東的泥潭,一場接一場的戰爭,把美國自己打崩了,讓美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所以當時,這幾屆美國政府也在限制中國,但大方向上,還是積極與中國合作。
之後就是特朗普,特朗普上任之後,明顯開始收縮,從中東撤軍,從阿富汗撤軍,試圖把美國拉出中東的泥潭。
然後開始收拾盟友,歐洲的,亞洲的,美洲,一個都逃不掉,特朗普希望一統西方,然後對中國重拳出擊,結果「中道崩殂」,被趕下台了。
拜登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特朗普的路線,在中東進行戰略收縮,矛頭對準了歐洲,通過挑起俄烏戰爭,逼迫歐洲站隊。
這又導致美國陷入了歐洲的泥潭中,仍然無法全力反華。
特朗普和拜登
2.0時代的特朗普
現在,特朗普捲土重來,他的思路並沒有改變。
一方面,在上台之前,就逼著內塔尼亞胡達成停火協議,顯然還是想在中東採取收縮戰略。
同時,在上任之前就開始敲盟友的竹杠,一邊威脅加稅,一邊要求提高軍費支出,一言不合就鬧著要退出北約。
與此同時,特朗普還有入侵的計劃,要通過帝國主義路線,恢復美國的霸權。
可以預料的是,2.0時期的特朗普,會製造更大的動蕩。
同樣可以預料的是,特朗普會讓美國捲入更深的泥潭之中。
美國國旗和中國國旗
問題的根源是能力不夠
為什麼這些美國總統都想著打壓中國,遏制中國,卻總是被各種事情「分心」呢?
原因也很簡單,美國自己沒有那個實力遏制中國。
所以它需要整合資源,近幾任美國總統,第一目標都是中國,只是美國打壓「全球第二」的傳統,誰會超過美國,美國就會打壓誰。
中國處在這個位置上,就一定是美國的優先打壓對象。
但是中國既不是歐洲,也不是蘇聯,更不是日本,美國應對不來。
接下來,美國又會開始新一輪的蓄力,而且比之前都更加粗暴,為了達到目的,甚至連盟友都會入侵。
這凸顯出美國已經氣急敗壞,不只是因為壓制不住中國,還因為美國正在加速衰落。
所以這幾屆美國政府,都在想方設法收拾歐洲國家,逮著歐洲硬薅,瘋狂從歐洲身上吸血,來緩解美國的衰退,同時不斷削弱歐洲,讓歐洲徹底變成木偶,甚至是打造一個新的版圖,否則美國既沒有能力,也不敢與中國正面硬碰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