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志願軍第38軍首次在朝鮮戰場上亮相。第二次戰役開始後,38軍展現出非凡的戰鬥力,不但成功突破敵軍防線,還成功切斷了敵軍的退路。為此,彭德懷親自起草嘉獎令,在電文中專門加上了「38軍萬歲」這句話。自此,38軍有了「萬歲軍」的專屬稱號。在兩年後的白馬山陣地戰中,38軍卻遭遇重創,6700餘名志願軍指戰員壯烈犧牲。而遭遇重創背後的原因,居然是因為一件棉衣。白馬山的東面是一望無際的鐵原平原,南面是聯合國軍的主要補給線,因此白馬山成為抗美援朝戰爭中,一個兵家必爭的重要陣地。如果拿下這個陣地,敵人不但失去了這片地區的交通網,中朝軍隊還能進一步向縱深滲透。為了堅守住這塊陣地,聯合國軍下了很大的功夫,不但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而且後方還有強大的武力支援。志願軍第42軍曾打算奪回這塊陣地,結果在付出了400多人傷亡的代價後,僅僅只殲敵30多人。
1952年,第38軍與42軍換防,志願軍總部再度將目標瞄準了白馬山。當時江擁輝剛剛接任38軍軍長,作為上任後的第一仗,江擁輝十分重視,戰前做了充分的準備,38軍的指戰員們也卯足了勁,誓要給即將到來的慰問團一個見面禮。然而,就在一切準備就緒的時候,文化教員谷中蛟的投敵叛變,讓本是唾手可得的勝利,又變成了未知數。谷中蛟原名谷永煉,新中國成立後參軍入伍,因為有些文化基礎,被列為重點培養對象,在部隊中負責文化建設工作。在戰場上,像谷中蛟這樣的文職幹部,往往都被保護的很好,但谷中蛟也想利用戰爭的機會,讓自己的職位有進一步的提升。因此,谷中蛟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前線需要人員補充時,他第一個報名要求加入突擊隊,戰前演練的時候,他都表現得無所畏懼,戰友們都覺得谷中蛟是個有勇有謀的將才。
只有谷中蛟自己知道,他根本沒有膽量衝鋒在前,一切都只是在戰友面前做做樣子。因此在白馬山陣地戰開始前,谷中蛟發現自己即將面臨一場惡仗,終於還是打了退堂鼓。為了給自己找一個後退的理由,谷中蛟利用過冬物資沒有到位為借口,稱自己手腳冰涼握不住槍,拒絕上戰場。在38軍發動進攻前夕,谷中蛟選擇了投敵叛變,將自己所知道的重要情報,一股腦兒地全都說了出去。大戰在即,江擁輝也不好臨時改變布置,只能將突襲改為強攻。然而,38軍的一舉一動早已經被敵人知悉,整整堅持了9個晝夜後,38軍被迫撤出戰鬥,付出了損失6700餘名指戰員的慘痛代價。
谷中蛟本以為自己能夠依靠提供情報,在南朝鮮軍中佔有一席之地,結果戰爭結束後,谷中蛟被遣送到台灣,台灣當局得知谷中蛟的劣跡後,對他也是厭惡至極,谷中蛟最終只能在人們鄙夷的眼光中,做著最臟最累的工作,隱姓埋名最終沒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