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從延安市文物研究院獲悉:延安所轄的子長市,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多座龍山文化時期石城遺址。其中一座為龍山文化早期石城遺址,僅核心區面積就達10.39萬平方米。
金山寺遺址「二普」已發現
當時認為是普通遺址
據延安市文物研究院文博助理館員、子長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隊員同玉琦介紹,普查隊在子長市大理河與其支流交匯的河口地帶,發現了一座石城遺址。
「該遺址位於子長市李家岔鎮胡家溝自然村,『二普』時就已發現,但曾被登記為宋代遺址,命名為金山寺遺址,或金山寨遺址。作為四普複查文物點之一,今年9月份,普查隊對遺址進行了實地調查。」
子長地處陝北黃土高原腹地,北依橫山,東接子洲、清澗,南連延川、延安市區,西鄰安塞、靖邊。金山寺遺址位於子長地區北部,與榆林市橫山區交界。地理位置位於胡家圪嶗行政村胡家溝村西2000米處的金山寨上,西為金山寨廟,南為小里河溝,東為金山寨溝、北為女王廟山。周邊文物點密集,有陽周城址、高柏山遺址、前窪遺址、對面灣遺址等。
金山寺遺址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已有著錄,「三普」時進行了複查。該遺址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500米,總面積約為40萬平方米。遺址內發現窯址1處及房址多處,地表散落有大量陶片,陶系有泥質紅陶、夾砂灰陶,紋飾有籃紋、繩紋,可辨器形有罐、缽等。
金山寺遺址
「四普」發現
這是一處龍山時代早期大型石城
同玉琦介紹,普查隊員在本次四普複查中發現,該遺址地形特殊,地貌獨特,遺址地處大理河與其支流交匯的河口地帶,東西側山樑延伸呈懷抱狀,林地和草地交錯地帶,山峰植被區別較大;「遺址地表遺物十分豐富。本次複查在斷坎上暴露有2處白灰面房址,採集石刀1件,還發現了大量陶器殘片,其中包括陶器口沿、三足器襠部等,紋飾有籃紋、繩紋、附加堆紋、方格紋等。據附近村民介紹,這裡還曾採集到大量的石鏟、石刀。」
「重要的是,遺址內部分區域散落有大量石塊,尤其是在修建現代生產路形成的剖面上,能夠觀察到用石塊以錯縫干垛法壘砌的石牆。牆體可分內外兩層,外牆有收分。這些石牆斷續連接,從山底至山頂共有四重石牆層層退台,錯落有致;牆體以石塊錯縫干垛法壘砌,一般山體緩坡處的石牆轉角保存較好,判斷應為一處石城遺址。為確定這座石城的基本情況,我們對遺址的面積進行了測量,僅核心區面積已超過10萬平方米。目前,更精準的測繪工作還在進行中。」同玉琦說。
作為子長縣四普的重要發現,普查隊上報後,經專家組認定,確定為龍山時代早期遺址,距今約4500多年。這一發現填補了子長史前石城發現的空白,對本區域史前社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因該遺址位於延安西北部,為研究黃土高原地區史前石城的分布範圍,提供了重要資料。」
「四普」在子長
共發現疑似石城4處
據延安市文物研究院院長、延安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總隊長張華介紹,「四普」在子長共發現了四處疑似石城遺址,除了金山寺遺址外,還有寨依山遺址、強家溝寨址、圓蓋峁遺址三處。
■寨依山遺址位於子長市馬家砭鎮強家溝村南。遺址整體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長300米、東西寬120米。現遺址範圍為耕地,地勢東高西低。遺址內未暴露遺迹,僅地表可見大量陶片,陶係為泥質紅陶、夾砂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灰陶,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籃紋,器形可辨有盆、罐、瓶等。從採集的標本判斷,該遺址為一處新石器時期龍山時代的遺址,對於研究子長縣境內人類早期的聚落分布、區域類型、文化譜系有一定參考價值。
寨依山寨址
■強家溝寨址位於子長市馬家砭鎮強家溝村尖圪塔東北。遺址整體呈不規則圓形,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00米,所在地地勢險要,四周塹山為牆。寨址南側暴露有一段長25米、高4.5米的石砌城牆。該寨址可能為一處龍山時代石城遺址。
■圓蓋峁遺址位於子長市馬家砭鎮中庄行政村的圓蓋峁。遺址整體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遺址東南側暴露有白灰面房址1處,地表遺物豐富,陶片的陶系有泥質灰陶、泥質紅陶、夾砂灰陶,紋飾主要有繩紋、附加堆紋,可辨器形有盆、罐。遺址北部地表有大量石塊,疑為倒塌石牆,尚需進一步確認是否為石城。
張華表示:「子長市發現的四座疑似石城聚落遺址,對於研究延安新石器時期聚落分布與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資料和實物依據。」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馬虎振 (延安市文物研究院供圖) B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