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在屈辱和受人唾棄中完成史家之絕唱——《史記》

2024年12月06日20:23:20 歷史 1382

自漢朝開疆幾十年,處處受制於人,為了修身養息,為了給漢朝留出足夠的時間做好和匈奴的最後準備,每代君王都要送自己的親骨肉道茫茫西域之外和匈奴和親。然而自從漢武帝繼位之後,伴隨著他那一句「寇可往,我亦可往」的雄心壯志終於把西漢的大地和天空染得一片絢爛多彩,讓匈奴再不敢覬覦漢朝半步。漢武帝北擊匈奴,南收百越,西通西域,東撫遼東,大漢的威名遠播四方。然而,在這輝煌的背後,卻也隱藏著無數的暗流涌動。

威嚴的朝堂之上,高坐在龍椅上的漢武帝目光威嚴地掃視著群臣,他心裡的目光也掃視著整個北方疆域,但他的心無比沉痛,充滿屈辱和擔心。雖然李廣時運不濟,沒有得到封侯之賞,但他的兒子李陵也是一位驍勇善戰的悍將。年紀輕輕的李陵自小諳熟兵法,長期和父親爭男常備,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他希望自己也像霍去病將軍那樣,把李家的豐功偉績發揚光大,也對匈奴來一場直搗黃龍。終於得到了機會,漢武帝派李陵隨李廣利出征匈奴,本是一場志在必得的戰役。可傳來的消息卻如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千層浪。李陵率領的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遭遇匈奴八萬騎兵的重重圍困。儘管他們奮勇殺敵,殺敵過萬,可終究寡不敵眾,援兵不至,彈盡糧絕之下,李陵被迫投降。

李陵投降的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馬上召開軍事會議。他的臉色陰沉得可怕,他的手緊緊地握著龍椅的扶手,指節泛白。「李陵叛國,罪不容誅!朕待他不薄,他卻如此辜負朕的信任!」他的聲音低沉而憤怒,在朝堂上回蕩,群臣們紛紛跪地,齊聲附和。

「陛下聖明,李陵此舉實在大逆不道,當嚴懲不貸!」

「臣等以為,應即刻發兵討伐李陵,以儆效尤!」

瞬間,朝堂上針對李陵的聲浪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然而,在這一片喧囂之中,司馬遷卻靜靜地站著,他的眉頭緊鎖,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不平。他深知李陵的為人,他不僅是世代英雄李家的後代,更是一位英勇無畏的將領,他的投降必定有其苦衷,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那也是曲線救國。

作為一名史官,除了結果,應該還原事實的真相,更應該讓眾人了解事實的真相。司馬遷的心情非常矛盾。他想要為李陵說幾句公道話,又擔心皇上龍顏大怒,進而遷怒自己;他想裝聾子瞎子,任由皇上包含別人如何對李陵的評判,但他又不忍心作為一名史官的自己竟然也變得如此見風使舵,顛倒黑白。

太史公在屈辱和受人唾棄中完成史家之絕唱——《史記》 - 天天要聞

回想天漢二年,秋風蕭瑟,李陵率領著五千步卒,毅然決然地踏出居延,向著浚稽山進發。他們的身影在廣袤的大漠中顯得如此渺小,卻又透著一股無畏的堅毅。

當他們行至浚稽山時,命運的齒輪開始無情地轉動。單于率領的八萬匈奴騎兵如烏雲般席捲而來,瞬間將李陵的部隊重重包圍。但李陵毫無懼色,他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以及這一戰對於大漢的意義。

戰鬥的號角吹響,第一輪交鋒,李陵軍便如猛虎下山,怒吼著沖向匈奴大軍,手中的刀劍揮舞如風,硬生生地「殺數千人」。戰場上,喊殺聲、慘叫聲交織在一起,鮮血染紅了腳下的黃沙。

然而,匈奴的兵力太過龐大,很快,李陵軍便被包圍。可他們沒有退縮,在李陵的指揮下,士兵們緊密團結,再次奮勇作戰,「斬首三千餘級」。每一次揮劍,每一次格擋,都是為了生存,為了大漢的榮耀。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鬥進入了白熱化。匈奴大軍幾乎全軍圍困,局勢愈發艱難。但李陵的士兵們依然鬥志昂揚,他們「復殺數千人」,以頑強的意志在絕境中掙扎。他們的箭矢越來越少,糧食也即將耗盡,可心中的信念從未熄滅。

在最後的決戰時刻,士兵們雖已疲憊不堪,卻依舊「張空拳,冒白刃」,沖向敵人。那兩千餘名勇士,用生命書寫著對大漢的忠誠。他們幹掉了「二千餘人」,但終究寡不敵眾。

李陵望著身邊倒下的士兵,心中滿是悲痛與無奈。他試圖突圍,一次又一次地衝擊匈奴的包圍圈,可每一次都被無情地擋了回來。他的戰馬嘶鳴,彷彿也在為這悲慘的命運而哀號。

最終,李陵望著那無盡的敵人,望著身後僅存的殘兵敗將,他知道,已無突圍的可能。在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彈盡糧絕的絕境下,他緩緩放下了手中的武器,被迫投降。那一刻,他的心中五味雜陳,有對士兵的愧疚,有對大漢的不舍,也有對命運的不甘。

司馬遷思前想後,最後向前邁出一步,行了一禮,朗聲道:「陛下,臣以為李陵之功不可忽視。他以五千步兵,對抗匈奴八萬之眾,轉戰千里,殺敵無數。雖最終兵敗投降,但亦是迫不得已。臣觀李陵,其有國士之風,有祖上風骨,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此次投降,或為權宜之計,他日定當伺機報效陛下。」

漢武帝的目光如利箭般射向司馬遷,他沒想到在這滿堂的指責聲中,竟然有人敢為李陵辯護。「司馬遷,你好大的膽子!你難道是在懷疑朕公報私仇,懷疑朕用人不當?李陵都已經投敵叛國了,你居然還是在為李陵的叛國行徑開脫?你居心何在?」漢武帝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既是憤怒,也是因為被司馬遷的話觸碰到了心中的敏感神經。

司馬遷膽怯的抬起頭,目光偷偷看過去,然後堅定地看著漢武帝的眼睛。「陛下,臣絕無此意。臣只是就事論事,如實陳述李陵的功績與困境。李廣利將軍率大軍出征,未能及時救援李陵,致使其陷入絕境,此亦不可不察。」

漢武帝聽後,猛地站起身來,龍袍在風中獵獵作響。「你竟敢詆毀李廣利將軍!你可知他是朕的愛將,此次出征亦是肩負重任。你一個小小的史官,難道比朕還要清楚軍國大事?」

司馬遷心中一凜,但他並未退縮。「陛下,史官之責,在於記錄真實之事,為後世留下公正之史。臣若因懼怕陛下的威嚴而隱瞞真相,那便有負先父的遺願,有負史官的使命。」

太史公在屈辱和受人唾棄中完成史家之絕唱——《史記》 - 天天要聞

漢武帝怒極反笑:「好一個史官的使命!朕看你是不知死活。你以為朕不敢治你的罪嗎?」

此時,漢武帝心中對司馬遷的不滿早已不僅僅是因為李陵事件。他想起之前查看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在漢景帝和自己的本紀中,他看到了一些令他極為不悅的內容。那些文字,雖然看似客觀,卻在他眼中充滿了對自己父子的詆毀,甚至充滿了對國家方針政策的詆毀,也充滿了對整個漢王朝的蔑視。他本就對司馬遷心懷芥蒂,如今李陵事件,更是讓他覺得司馬遷是在故意與自己作對。

「司馬遷,你在《史記》中所寫之事,可曾想過是否符合朕的心意?你筆下的朕,難道就是如此的不堪嗎?」漢武帝的聲音冰冷,眼神中透露出十分威脅,彷彿僅用眼神就可以馬上殺死司馬遷,讓他閉嘴。

司馬遷心中一驚,他知道漢武帝所指何事。但他依然挺直了脊樑,「陛下,史筆如鐵,臣不敢虛構。臣所寫,皆為依據史實,或采自宮廷檔案,或訪於民間傳聞,只為呈現一個真實的大漢。」

「真實?朕就是大漢的主宰,朕的形象應由朕來決定!你一個史官,妄圖以自己的筆來評判朕,簡直是狂妄至極!」漢武帝憤怒地吼道。

因為觸怒漢武帝,司馬遷被以誣罔之罪判處死刑。在陰暗潮濕的獄中,他獨自坐在角落裡,思緒萬千。他望著那小小的窗戶透進來的一縷光線,心中充滿了無奈與悲哀,原來自己英明,一時仗義執言,盡量落得如此的下場。

他想起了父親臨終前的囑託,那是多麼殷切的期望。父親一生都致力於修史,希望能夠將大漢的歷史完整地記錄下來,傳給後人。而如今,自己卻因為仗義執言,陷入了如此絕境。他並不後悔為李陵辯護,在他看來,那是一個史官應有的良知,哪怕是面對死亡,作為一名史官,他也不得不在眾人面前說出事實。但他也深知,從此刻起,自己的命運便與《史記》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自己的命運有可能因為李陵和自己所寫的《史記》而走到盡頭。就算自己的生命已經走到盡頭,但是自己的使命還沒完成,他的《史記》還沒寫完,他又怎麼捨得自己的使命走到盡頭呢?

「難道我真的要放棄嗎?就這樣帶著未完成的使命,含冤而死?」司馬遷喃喃自語。他知道,根據漢朝的法律,一旦觸犯死刑,只有三種方法可以免除死刑,那就是用爵位抵消,用錢贖罪,或者接受宮刑。要用爵位來抵消,自己官職低,又怎麼抵消得了呢?要用錢來贖罪,司馬遷一生清貧,世世代代都清貧,又從哪裡找錢來贖罪呢?司馬遷痛定思痛,最後只能選擇唯一的出路——接受宮刑。可那是一種多麼恥辱的刑罰,一旦接受,他將不再是一個完整的男人,他將遭受世人的鄙夷與唾棄。

然而,每當他閉上眼睛,腦海中便浮現出父親那充滿期待的眼神,還有那尚未完成的《史記》。那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他對父親的承諾。「為了《史記》,我必須活下去,哪怕是忍受這世間最大的恥辱。」司馬遷握緊了拳頭,眼神中透出一絲堅定。

太史公在屈辱和受人唾棄中完成史家之絕唱——《史記》 - 天天要聞

經過幾天的考慮,司馬遷最終還是選擇了接受宮刑。當他被押往行刑之處時,他的腳步沉重而緩慢。他望著周圍那冷漠的目光,心中充滿了悲涼。他知道,從這一刻起,他的人生將徹底改變。

行刑的過程如同一場噩夢,那鑽心的疼痛讓他幾乎昏死過去。他的心更是疼痛,因為那是做一個男人的恥辱,更是作為一個史官的屈辱,更是作為仗義執言的屈辱,但他咬著牙,強忍著劇痛,心中不斷地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活下去,就算我變成了一個非真正的男人,變成一個千人唾棄的叛徒,變成一個受人鄙夷的怪物,我也一定要完成《史記》。」

術後的司馬遷,身體極度虛弱,他躺在牢房的草鋪上,臉色蒼白如紙。他感覺自己彷彿已經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被世界遺棄的孤兒。他的心中充滿了屈辱與憤怒,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迷茫。

「我這樣做,真的值得嗎?」司馬遷在心中無數次地問自己。他想起了漢武帝那憤怒的面容,想起了朝堂上那些群臣的嘴臉,他不知道自己還能否在這個世界上找到一絲溫暖。

在經歷了無數個日夜的痛苦掙扎後,司馬遷終於慢慢地從陰影中走了出來。他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史記》的撰寫之中。他用那顫抖的手,握著筆,一筆一划地書寫著大漢的歷史。

太史公在屈辱和受人唾棄中完成史家之絕唱——《史記》 - 天天要聞

在《史記》中,他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如實記錄著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個人物的功過是非。他不再在乎漢武帝的看法,也不再理會世人的眼光。他知道,這部《史記》是他唯一的寄託,也是他對這個世界的回應。

「漢武帝,你可以剝奪我的尊嚴,可以讓我承受這世間最大的痛苦,但你無法阻止我書寫真實的歷史。」司馬遷在心中默默地說道。他的筆下,流淌著的不僅僅是墨水,更是他的血與淚,是他對歷史的敬畏,對真理的追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史記》的篇幅越來越長,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司馬遷在書中,對李陵事件也進行了詳細的記載,他沒有因為漢武帝的憤怒而改變自己的觀點,依然肯定了李陵的功績與無奈。許多年以後,漢武帝早已駕崩,大漢的江山也歷經了無數的變遷。而司馬遷的《史記》卻流傳了下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經典。

後世的史學家們在研究《史記》時,對司馬遷與漢武帝之間的這段糾葛也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司馬遷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家,他的勇氣與堅持令人敬佩。他在面對漢武帝的強權時,依然能夠堅守自己的信念,如實記錄歷史,這種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 天天要聞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特朗普所發起的全球貿易戰,打了全世界所有國家一個措手不及,特別是由他本人所規定的所謂「基準稅」更是離了大譜,因為如果疊加美國先前向其他國家徵收的關稅來算,總關稅已經超過了70%。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化」較之於他的第一個任期,變得更加具象化了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 天天要聞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日前,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布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自即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有關事項如下:一、對原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 天天要聞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記者爆料美政府高層作戰計劃群聊泄密事件後,英國、加拿大、奧地利近日均對此作出回應。CNN稱,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表示,「美國的局勢再次說明,我們必須考慮(建立)一個強大、自信的歐洲,走自己的路,通過自身力量從戰略上確保歐洲的和平。」英國首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 天天要聞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務部新聞發言人 何亞東:中美雙方經貿部門一直通過各種形式保持溝通,中方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