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遼總督兼兵部尚書洪承疇背義叛明,並為大清定鼎中原立下汗馬功勞。但至死僅得三等輕車都尉(世襲四世)不說,還被乾隆打入《貳臣傳》。那麼他算不算是被清廷忽悠,用完則棄之如敝屣呢?
註:清朝功臣爵位從高到低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輕車都尉(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個級別),騎都尉、雲都尉、恩都尉。
首先,洪承疇在被清軍圍困於松山時已經沒什麼選擇了。城破被俘自不必說,他就算突圍逃回寧遠或山海關也沒活路。大家看看楊鎬、袁應泰、王化貞、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楊嗣昌這些人,兵敗之後要麼被辱西市、要麼被迫求死於沙場。但是洪承疇他不想死,所以投降保命對他而言也就不存在什麼被忽悠、虧不虧的問題。
其次,這個「三等輕車都尉」雖然被提及的最多,但基本是洪承疇眾多頭銜中最不值錢的一個。
如虛銜有太子太保、太子太師、弘文院大學士(類明朝內閣大學士),實職他出任過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代多鐸)並在多省任總督,最大做過(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且獲「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戶部不得稽遲」的加權 ……
而洪承疇最具價值的頭銜是被皇太極抬籍入鑲黃旗,兼世襲兩個牛錄佐領。兩個牛錄大概下轄六百丁,看著不多但在清初可謂「牛氣衝天」,是很多宗室成員都獲取不到的實權和殊榮。
在清朝除了皇帝和各旗旗主,一般只有皇子獲高等封爵後才能擁有牛錄。親王郡王不超過12個牛錄、貝勒不超過6個、貝子不超過3個、鎮國公不超過2個。
後金政權是架構八旗制度之上的,簡單來說誰握有更多的八旗牛錄,誰在後金就更有發言權,而一個旗滿編也就二十五個牛錄。洪承疇相當於獲取到後金的「乾股」,讓他擁有了後金的參政權。
除此之外,後金在八旗內部推行非常嚴格的世奴制度。各牛錄人丁及其後代不論日後官至何位,與牛錄佐領之間的主僕關係都不會變。雖說不能真當奴僕任意驅使,但也是很大的助力和資源。這可比什麼公爵、伯爵那一年幾百兩俸銀實惠太多了。
洪承疇死後被謚僅次於文正和文忠的「文襄」。他之後如福康安、兆惠、左中棠這些為大清平叛開疆立有大功者,也是同樣是謚「文襄」,這也旁證了清廷對洪承疇重視和肯定。
最後「三等輕車都尉」看著等級不高,但清廷歷來封賞功臣爵位就比較「吝嗇」。比如順治朝的圖海能文能武且戰功一堆,僅封一等輕車都尉;收復台島的福建總督姚啟聖,只得騎都尉 …… 所以洪承疇的三等輕車都尉雖然等級不高,但也不是清廷故意磕磣他。
至於洪承疇被打入《貳臣傳》,並不是乾隆刻意針對他,應該算是乾隆這個職業皇帝少見的不成熟操作。
到了乾隆四十一年,熱鬧的「康乾盛世」已降溫,幾十年未見的農民起義也逐漸湧現,大清開始走下坡路了。為了緩和內部矛盾、鞏固統治,乾隆試圖從忠孝入手去收攏和統一臣民的思想。
其具體表現就是大力表彰明清之際遇難、死節的明朝官員,同時批評、訓斥那些背主求榮之人,《貳臣傳》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被下令編纂的。
因思我朝開創之初,明末諸臣望風歸附。如洪承疇以經略表師,俘擒投順 … 蓋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以明順逆 ……
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勛績,諒於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後人,原於既死。今為準情酌理,自應於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迹,據實直書 … 此實乃朕大中至正之心,為萬世臣子植綱常!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但過了不到兩年,乾隆又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非常不妥,開始後悔了。
首先,《貳臣傳》中收錄的人物基本全是由努爾哈赤、皇太極招降的,否定他們就有否定自己先祖之嫌。其次,不說用完就罵多少有點忘恩負義。這麼一搞,以後大清再想開疆擴土、征剿不臣時,誰還願意主動歸降,還怎麼去招降納叛呢?
於是乾隆開始找補,令國史館改編已編撰完成的《貳臣傳》,將其分為甲、乙兩冊。
著交國史館總裁,於應入《貳臣傳》諸人,詳加考核,分為甲乙二編,俾優者瑕瑜不掩,劣者斧鉞凜然。於以傳信簡編,而待天下後世之公論,庶有合於《春秋》之義焉。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像洪承疇、祖大壽、孔有德這種對清朝勤勤懇懇、累有功勛者,雖有背主之為但瑕不掩瑜,「實能忠於本朝,應予原諒」,仍然值得大清表彰故列入甲冊。並且乾隆還援引戰國豫讓的例子,解釋自己沒有看不起洪承疇、祖大壽、孔有德這些人 ……
像錢謙益、孫之獬、張縉彥這些投降之後,不僅於大清沒啥貢獻還首鼠兩端的,列入乙篇。作為反面示例嚴厲批判,以供後人警醒自勉。
由此可知,洪承疇並未被清廷用完就棄之如敝屣。
這裡多說一點,乾隆在這個問題上的「不成熟」也就到此為止。羞辱完這幫「貳臣」後他並沒有進一步去整治他們的後人,而且有才能的一樣重用,比如頭號貳臣李永芳的四世孫李侍堯。
編者註:李侍堯歷任熱河副都統、工部侍郎、戶部侍郎、廣州將軍、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要職,是乾隆一朝著名的寵臣。
乾隆四十五年被告發「貪縱營私」,查實後滿朝皆認為其必死(之前涉貪的封疆大吏被查實後全部被乾隆處死,包括乾隆的小舅子高恆)。但乾隆考慮到李侍堯的能力,將斬立決改為斬監侯,並在半年後特赦起複為陝甘總督(代)平定陝西地區叛亂。
平叛期間李侍堯又被福康安上告「玩忽職守」,查實後朝廷擬判斬立決。乾隆再次改判為斬監侯,後很快又任命其為湖廣總督、閩浙總督等。
李侍堯最離譜的是,以漢旗身份獲任正黃旗滿族副都統,距離統領正黃旗就一步之遙了。吏部諫「滿官不授漢軍」,乾隆則硃批「李永芳孫,安可與他漢軍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