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面對匈奴,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精準打擊,而李廣卻多次失利?

2024年03月27日14:05:24 歷史 1129

前言

匈奴,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支強大的游牧民族,與漢朝的戰爭從未間斷。然而,在這場東西對峙的戰爭中,一個人物的出現卻如閃電般照亮了歷史的長河——他就是霍去病

霍去病,這位身懷絕技的漢朝將領,他的戰績不僅僅是優秀,更是在與匈奴作戰中達到了巔峰。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同樣是面對匈奴,為何霍去病每次都能取得精準打擊,而飛將軍李廣卻多次失利?

同樣面對匈奴,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精準打擊,而李廣卻多次失利? - 天天要聞

一、兩軍對壘

公元前121年,一支萬馬奔騰的漢軍騎兵隊伍,自隴西出發,越過焉支山,直撲大草原深處。為首的將軍,正是年僅二十齣頭的霍去病。這位年輕將軍,自幼習武,曾在父親門下受教,後又拜名將衛青為師,學習兵法謀略。如今,他手持親征匈奴的詔書,率領精銳之師,奔赴戰場。

與此同時,另一支漢軍大營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出征。這支軍隊的統帥,是六十高齡的李廣。作為漢武帝的親信重臣,李廣此前已多次遠征,但每每功虧一簣

如今,皇上再次重託大任於他,他亦視之為最後一搏的機會。兩支大軍的目標一致:討伐肆虐中原的匈奴鐵騎。然而,命運卻將他們導向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同樣面對匈奴,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精準打擊,而李廣卻多次失利? - 天天要聞

二、失利之因

李廣自隴西出發,步履維艱。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他對匈奴的狡猾多端了如指掌。然而,就在這次遠征之初,一個陳年舊事便給他的軍心蒙上了陰影。

原來,在李廣年輕時擔任隴西太守期間,曾發生過一件令他難以釋懷的事。那一年,一支羌族部落被李廣誘降,卻在進城後遭到了無情的屠殺,共有800餘人喪生。儘管這是出於軍事需要,但如此誘降坑殺之舉,卻令李廣萬分自責。

同樣面對匈奴,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精準打擊,而李廣卻多次失利? - 天天要聞

多年後的今天,這件往事仍然縈繞在他心頭。一位術士名叫王朔,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正是這件事,才導致李廣屢戰屢敗、無緣封侯

內疚、自責、懊悔,這些情緒如同一把把尖銳的鈍刀,在李廣心頭反覆刺痛。他明白,要想獲勝,必須獲得匈奴人的真心效力,但往事如同一堵無形的高牆,令他無從下手。

同樣面對匈奴,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精準打擊,而李廣卻多次失利? - 天天要聞

三、參謀之利

相比之下,霍去病的大營里,卻處處透著一股戰爭的氣息。作為漢武帝的親信重將,霍去病深得皇上的賞識。他手下的參謀團隊,可謂是精挑細選、人才濟濟

最為矚目的,莫過於那幾位出身匈奴的將領。他們中,有人是從小在匈奴長大,對草原如同家鄉;有人則是投降歸漢的匈奴貴族,對匈奴的軍情了如指掌。

正是這些"內線"參謀,為霍去病提供了無數寶貴的情報。他們熟知匈奴的兵力部署、王帳所在、游牧路線,甚至連匈奴人的性情習慣,都瞭然於胸。有了他們的指引,霍去病對於匈奴的一切,猶如了如反掌。

同樣面對匈奴,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精準打擊,而李廣卻多次失利? - 天天要聞

四、騎兵之勢

除了參謀團隊的優勢,霍去病的另一大王牌,就是他麾下的騎兵大軍。相較於李廣的步兵主力,霍去病的軍隊可謂是機動性十足。

在那遙遠的年代,騎兵對於軍隊的作戰半徑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一支以騎兵為主的大軍,即使暫時失去方向,也能憑藉其優越的機動性,快速找到水源補給,並重新尋找敵蹤。

相比之下,步兵的行軍速度就顯得捉襟見肘了。一旦誤入了草原腹地,很容易遭遇斷水絕糧的窘境。這正是李廣屢屢失利的一大原因。

同樣面對匈奴,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精準打擊,而李廣卻多次失利? - 天天要聞

五、斥候之眼

在草原作戰,掌握敵情是制勝的關鍵。而斥候,正是將軍們的眼睛和耳朵。一支精銳的斥候隊伍,往往能決定戰爭的走向。

霍去病深知斥候的重要性,因此他格外重視這支特殊的隊伍。他麾下的斥候,往往會被遠遠派出數百里,以掌握匈奴的動向。許多後來成為他手下猛將的人,都是從斥候做起的

相比之下,李廣對斥候的重視程度就遠遠不及。他更多地依賴於自己的經驗和判斷,卻忽視了偵查敵情的重要性。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導致了他在草原上屢屢失利。

同樣面對匈奴,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精準打擊,而李廣卻多次失利? - 天天要聞

六、以戰養戰

最後,霍去病取勝的另一大秘訣,在於他獨創的"以戰養戰"作戰方式。不同於傳統的作戰模式,霍去病的軍隊無需後勤補給線,而是靠打家劫舍來維繫自身的糧草。

每當攻下一座匈奴營地,霍去病的軍隊就會盡數掠奪糧草,只留下最少量的補給,然後迅速向下一個目標進發。如此一來,敵人根本無暇重整旗鼓,便已被打得潰不成軍。

同樣面對匈奴,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精準打擊,而李廣卻多次失利? - 天天要聞

這種"打家劫舍"的作戰方式,無疑給了霍去病以巨大的優勢。他的軍隊無需操心後勤問題,可以長驅直入,對匈奴實施"集中優勢兵力、分散攻擊"的戰略。

相比之下,李廣的作戰模式還停留在傳統的"重兵種、重後勤"階段。他的軍隊不得不拖著沉重的後勤部隊前行,這在草原上可謂是致命的弱點。一旦失去補給線,軍隊便會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同樣面對匈奴,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精準打擊,而李廣卻多次失利? - 天天要聞

結語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霍去病之所以能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屢建奇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先進的作戰理念和科學的軍事布置

他重視參謀團隊的建設,善於利用"內線"情報;他大量使用機動性強的騎兵部隊;他高度重視斥候的作用,時刻掌握敵情;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以戰養戰"的作戰方式,使軍隊無後顧之憂。

相比之下,李廣的失利也就不難理解了。他固步自封,加之年事已高,很難完全跟上時代的步伐。他對參謀團隊的重視不夠、對騎兵的運用不足、對斥候的忽視、對後勤線的依賴,都是他失利的原因所在。

同樣面對匈奴,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精準打擊,而李廣卻多次失利? - 天天要聞

不過,我們也要客觀地看到,李廣畢竟是一代名將,他的失利並非是能力有問題,而更多是由於思想觀念的局限性。相比之下,霍去病則可謂是思想解放的先驅,他的種種革新,都為後世的軍事理論做出了巨大貢獻。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霍去病和李廣的命運差異,也正是這個道理的最好詮釋。面對時代的變遷,唯有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崔康熙:克雷桑停賽有一定影響;要在高原球場踢得更聰明一些 - 天天要聞

崔康熙:克雷桑停賽有一定影響;要在高原球場踢得更聰明一些

北京時間5月4日,中超第11輪山東泰山客戰雲南玉昆賽前,山東主帥崔康熙攜球員趙劍非出席了新聞發布會。備戰情況趙劍非:球隊是剛抵達雲南,賽程很密集,路途很遙遠,隊員們在恢復,以最好狀態迎接新的比賽,希望在客場拿到滿意的結果和分數。崔康熙:這場比賽的關鍵在於恢復和狀態提高,戰術要進行好準備,隊員們要踢得更聰...
巴菲特掌舵伯克希爾60年後將卸任CEO,庫克:認識他是人生中最珍貴的經歷之一 - 天天要聞

巴菲特掌舵伯克希爾60年後將卸任CEO,庫克:認識他是人生中最珍貴的經歷之一

「股神」巴菲特宣布即將卸任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CEO的消息,震驚全球。當地時間5月4日,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上宣布,負責非保險業務的副董事長格雷格·阿貝爾將在董事會批准後執掌伯克希爾·哈撒韋。他表示,董事會計劃於周日(當地時間5月5日)舉行會議。據媒體報道稱,這一消息震驚了...
與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朝肅親王豪格 - 天天要聞

與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朝肅親王豪格

清朝皇帝皇太極駕崩後,因未指定繼承人,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在皇官崇政殿打響。肅親王豪格就是在這場鬥爭中與皇位失之交臂。多爾袞當時,清廷的朝堂上由此形成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一個是以肅親王豪格為首的皇子派,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相貌不凡,英武
王 笛:五四運動,「比勝利更偉大的是中國的覺醒」 - 天天要聞

王 笛:五四運動,「比勝利更偉大的是中國的覺醒」

今天是五四,讀歷史學家王笛《中國記事(1912—1928)》,令人深思,特別是本書第四部「巨人醒來,1919」,講述西方媒體眼中的五四運動——歡呼「中國開始覺醒」。經授權刊出書摘,讓我們一起看看,一百多年前西方人是怎麼看待中國的五四運動的。文|王笛「中國開始覺醒」比勝利更偉大的是中國的覺醒。——美國專欄作家喬治...
蔣少龍:柏林牆、奧斯維辛及多瑙河岸的鞋子 - 天天要聞

蔣少龍:柏林牆、奧斯維辛及多瑙河岸的鞋子

文|蔣少龍人間四月天,正是一年春光好。東歐遺產之旅,德國柏林牆、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布達佩斯多瑙河岸的鞋子紀念碑,歷史不容遺忘。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首先來到柏林牆遺址。清晨的陽光照耀在東柏林的一條大街上,柏林牆的遺址就在這條大街。儘管柏林牆現在...
日本間諜川島芳子「替身代死」說法 - 天天要聞

日本間諜川島芳子「替身代死」說法

1948年3月25日,川島芳子寫完遺書之後,於上午6點在北平第一監獄被執行槍決,終年41歲。因為川島芳子的機智聰敏,外加大半生間諜的生涯,民間便傳出了她替身代死說法。「替身代死」的說法。
五四青年節丨我們永遠年輕! - 天天要聞

五四青年節丨我們永遠年輕!

青春是什麼?是清澈的雙眼是春天的閃電是無畏的夢想是永不熄滅的火焰是失敗後倔強起身的勇氣是迷茫後無比堅定的眼神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心中的理想,從未放棄……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縱使時光老去夢想在,勇氣在青春,就在奮鬥的路,是最美的路追夢的青春,是最美的時光今天是五四青年節願你我永葆青春,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