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趙雲,一個令人稱奇的名字。他曾經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武將之一,卻始終無法飛黃騰達,成為一方之主。這其中,是否隱藏著某些不為人知的內幕?
趙雲,字子龍,一身超凡武藝,為何只能永遠站在他人之後,成為別人麾下的奮戰者?
少年時期的理想與抱負
公元191年,時年僅19歲的趙雲聚集常山百姓自組武裝,以圖保衛家鄉。這一年,他遇到了劉備這個人。也是在這一年,趙雲的一生軌跡從此與劉備緊密相連。
彼時的劉備正是意氣風發、志向遠大的年輕才俊。他描繪的那一幅漢朝大一統的宏偉藍圖,深深震撼了趙雲的心靈。本來心懷家國大義的趙雲,立時猶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這一刻,他決定追隨劉備,與他一同實現這宏圖偉業。
年輕人總有一腔熱血,一股衝勁兒。趙雲也不例外。他本可以選擇袁紹或其他重臣,但最終投靠了當時一無所有的劉備。無疑,這是一份信任,一種信念,也是對那個年代的一種理想主義。
劉備在描繪自己心中的藍圖時,絲毫不吝於筆墨。他渲染了那些明亮璀璨的宮殿、車水馬龍的大街小巷,甚至連宮內美人的歌舞打扮都描繪的畢畢細細。
這些句句家國夢想對於一個有抱負的青年來說簡直就是致命的誘惑。趙雲也不例外。他本就是為國捐軀的性格,又何嘗不是夢想自己成就一番功業的?
劉備的花言巧語猶如一縷清風,輕輕拂過少年趙雲心頭那一池死水。很快,一種澎湃的激情便在趙雲心中升騰而起。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程,自然對劉備這個人也就肅然起敬。
七進七出,威震華夏
劉趙初識在河北一處,一別經年。等到198年長阪坡之戰時,二人才再度相逢。趙雲當時已是劉備軍一員猛將。這場戰役以劉備大敗收場,軍隊潰散,兩位夫人下落不明。趙雲抱著劉備幼子劉禪,獨自面對數十萬曹軍的重重包圍。
危難時刻,真正的英雄本色方能顯現。趙雲此戰爆發,七進七出敵陣,如入無人之境。他所過之處,曹軍無不驚駭潛逃。傳說他那日獨斬曹軍五十餘員大將,其中更不乏淳于導、夏侯恩等重要人物。
這一戰役劉備全軍覆沒,幾位夫人的下落不明,唯一的皇子劉禪也只有十來歲。如果沒有人能救出劉禪脫險,那麼劉備幾十年心血建立的基業就會徹底瓦解。
然而就在千鈞一髮之際,趙雲挺身而出,孤身犯險。面對數十萬大軍,普通人恐怕早已膽寒落荒而逃。然而趙雲不僅沒有絲毫懼色,反而藏著幾分興奮與激動——他終於有機會一雪前恥了!七次殺入重圍,七次殺出生天。趙雲手中長槍所向披靡,來者不忌去者不追。十數年未見的威風再次重現人間!
趙雲最終救出劉禪成功脫險。「長阪坡」三個字,也因他的英勇喻傳千古。曹操愛才,加之趙雲當時尚年輕,也就網開一面放他一馬。要不然,以曹操的狠辣手段,只怕趙雲難逃一死。
這一戰,奠定了趙雲在三國期間的無可置疑地位。一時間,無數人側目,讚歎白馬長槍趙子龍之威名。然而,此後漫漫歲月,趙雲再無出頭之日。他始終無法成為一方主宰,最終只是以守護者的姿態離世。這其中,是否另有原因?
劉備的戒心
214年,當劉備稱帝的那一刻起,趙雲與關羽張飛一道被封為「五虎大將」。然而真正掌控軍權的,則只有關張二人。趙雲不過是劉備麾下一個保護他安全的隊長。
劉備似乎始終對趙雲存有戒心。因為趙雲並非他的結義兄弟,也不是跟隨他創業的元老。劉備只信任三個人:關羽張飛與諸葛亮。趙雲始終與他保持某種距離。
其次,劉備擔心趙雲權力過大。趙雲武藝太高,掌權指揮若不受約束,難免生出異心。這可是治國的大忌!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趙雲的忠心,是對漢室,並非對劉備個人。這場兄弟鬩牆的鴻溝,始終橫亘兩人之間。
劉備是一個極端敏感多疑的人。或許正因如此,他才建立起今日的業績。但是這也給他帶來了很多麻煩——面對手下將士時,他總是難以完全信任對方。
趙雲並不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在劉備心中,趙雲始終是外人。他並不信任趙雲那種一往無前的狂放性格。劉備更擔心趙雲武藝太高,將來難以駕馭。
劉備需要忠心耿耿的走狗,而不是一個與自己地位相當、實力相當的第二把手。所以,他有意無意地打壓趙雲,不給趙雲過高的軍權。
這就好比他日後重用魏延一樣。劉備期望的是一個勇猛過人而又盲目忠誠的心腹大將,而趙雲的理想主義性格讓他難以完全託付。
忠心耿耿,卻無法飛黃騰達
然而,即使終究未被劉備完全信任,趙雲仍然忠心耿耿。他從19歲決心追隨劉備,直至75歲高齡殞命沙場,前後整整56個年頭。這可能是三國時期最長久的君臣關係了。
229年,70歲的趙雲還能輕鬆擊敗韓氏五虎。當年他那威震華夏的武藝,依然強橫無雙。然而劉備已經去世多年。趙雲此後終其一生,也再無機會統領大軍,成就一番大事業。
趙雲對劉備可以說是幾乎盲目地忠誠。就因為一開始那個年輕人對他描繪的宏圖偉業,趙雲便一往無前地追隨了半生。哪怕到了蒼老的年紀,哪怕劉備早已駕鶴西歸,趙雲的忠心半分不減。
然而這份忠心得不到劉備的完全信任。劉備始終防備趙雲,害怕他權力過大。這就造成了一種怪現象:武藝第一的猛將,卻只能永遠站在一旁。他為劉備鞠躬盡瘁,卻始終無法飛黃騰達。
結語
人生最苦的,莫過於一往無前的付出,換來的卻是防備與猜忌。趙雲就是這種悲劇的典型代表。許多年後人追思三國歷史時,不免為趙雲這一生感到遺憾。
然而遺憾不能改變既定的事實。234年,趙雲以74歲高齡並伴隨著失敗而亡。人歸老去,留下無盡空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流傳的是英雄氣概,也有一次次偉業在中途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