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是中國京劇名段,在這個故事裡,西楚霸王項羽雖然失去了河山,卻留下了一世專情的英名,可傳說中的虞姬真的存在嗎?
在陸賈所著的《楚漢春秋》中,有最早對虞姬的記載,後來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也是參考陸賈所說。
書中內容是:「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這裡的虞指的就是虞姬,而「姬」是古代女性的統稱,從這個記錄可以看出,虞姬是項羽的紅顏知己。
我們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項羽雖然是大英雄,但並不亂情,身邊只有虞姬一個女人。那虞姬到底是不是項羽的妻子呢?
在項羽後人保留的項氏家譜中,明明白白地寫著,項羽娶妻虞氏。如果是這樣,虞姬就應該是一心一意跟隨丈夫出征,在戰場上照顧丈夫的賢惠妻子。
據說,當時項家和虞家都是楚國世代貴族之家,虞姬和項羽兩人青梅竹馬,長大後如願以償結為夫妻。
項羽成為起義軍首領後,虞姬為了幫丈夫成就大業,就隨軍照顧夫君。項羽雖然脾氣暴躁,但對虞姬卻很是溫柔,兩人顛沛流離,可一直琴瑟和鳴。
在《霸王別姬》中,美麗的虞姬在項羽兵敗時,為了不成為丈夫的累贅,毅然拔劍自刎,並在自刎前唱了一首和歌,這首歌一直流傳到現在。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唱的這首歌叫《和垓下歌》。
史記中原文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兵為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於是項王悲歌慷慨,歌數闕,美人和之。
項羽和劉邦對抗四年,在垓下之戰中大敗。部隊缺衣少糧,悲苦不堪,又被漢軍團團圍住。夜裡,四面漢軍唱起楚歌,使項羽軍中的戰士懷念家鄉,失去了鬥志。
聽到四面楚歌,項羽驚起,自知大勢已去。可壯志未酬,他心不甘,如何面對江東父老?
於是他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後,項羽放聲悲泣。
這首歌就是《垓下歌》。聽到項羽唱的這首歌,將士們都是淚如雨下,虞姬更是悲痛,她悲痛的不是自己的處境,而是丈夫作為一代梟雄,卻未成大業。
只見虞姬毅然拔出夫君隨身佩劍,愴然唱出和歌。歌畢,她對項羽說:「妾願生死追隨大王,願大王保重。」然後拔劍自刎。虞姬去了,項羽痛不欲生,也追隨愛人而去,自刎於烏江畔。
在《史記》中,其實沒有虞姬拔劍自刎的情節,這個情節應該是後人根據這首《垓下歌》添加上去的結局。
而虞姬的結局如何?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只有《垓下歌》傳唱至今,見證著項羽和虞姬凄美的愛情。
虞姬唱的這首歌也是一首五言律詩,在後世中,這首詩產生了爭議。有很多人提出,漢代還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律詩,所以,虞姬存在的真實性也不準確。
後來經過考證,漢初同時期就有《戚夫人歌》和《長城歌》,都是成熟優美的五言律詩。那個時候,五言律詩不但有,還為數不少。所以,這首歌和虞姬都是真實存在的。
可虞姬一直隨軍,就沒有時間照顧家人,難道她和項羽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嗎?
在很多爭奪天下的故事版本中,父輩的希望往往會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項羽有兒子,他是不是也會把未竟的事業寄托在兒子身上呢?
雖然在史記中並沒有記載項羽的後代,但是這本《汝南項氏宗譜》卻告訴我們,項羽是有後代的。
在司馬遷的《史記 項羽本紀》中記載:「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候、平皋候,玄武候。皆項氏,賜姓劉。」
這說明,劉邦在勝利後,並沒有追殺項氏家族,只是把項姓改成了劉姓。他表現出的寬容大度,為項氏一族留下了生存下去的機會。
項氏後人在2017年展示的《汝南項氏宗譜》中顯示,項羽和虞姬育有一個兒子,他叫項隆,一直沒有養在軍中,後來為了躲避劉邦的追殺,逃到了浙江紹興的大山裡避難。
另外,還有其他的一些項氏家譜中也有類似記載,而且,這些記載對項羽的生平簡介,和司馬遷寫的全都一致。
看來,項羽和虞姬是有自己的孩子的,他幸免於難,存活了下來,而且項氏家族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看來,能青史留名的人物,不一定非得建功立業,福蔭百姓。只要符合老百姓的審美觀,比如,像項羽和虞姬這樣,能恩愛相隨,同生共死的夫妻,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