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駘,少昊後裔,中國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治水時間早於大禹,是中國歷史上成功治理江河的創始人。
網路圖片,侵權聯刪
台駘,為帝嚳的治水官。他所屬部族是最早的一批晉人,事迹散見於《左傳》《史記》《水經注》等古典籍。傳說台駘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師,遠在荒蠻上古時,洪水滔天,泛濫成災,被授為玄冥師(負責治水的官吏)的台駘為平水患,輾轉於甘肅、陝西、山西、青海等廣大地區,降伏水魔,造福人民。對於台駘的功績,許多歷史文獻中均有其記載。台駘經過長期艱苦的與洪水作鬥爭,九州滌陂,四海會同,終於以告成功於天下。因為治水有功,台駘受到帝顓頊的嘉獎,被封為掌管汾州一帶的地方官員,台駘死後,被尊為「汾河之神」,又稱「台神」。
相傳,台駘治理汾河水,從地處寧武的汾河源頭治起。台駘治汾水的遺迹在寧武有三處,其一,在象頂一品石附近。相傳,台駘治水時從天上摘來三顆星宿,壘成「品」字狀,置於象頂之上作為鎮壓汾魔的鎮魔石,並以此處為點將台,布置人力、物力。其二,在汾源雷鳴寺的上方有台駘祠。起先,當地人供祭台駘于山洞中,後建祠於明正德年間。其三,是定河村的昌寧公冢廟,祠內供台駘夫婦塑像,為宋代國公佩飾。
相傳,台駘治水時,娶當地民女為妻;逝後,合葬於定河村旁小丘上,左汾濱、右谷口,佔地畝余。墓地環境幽雅古樸,原墓葬中為石棺,並有泉水自石棺下流出,當地人謂之神水。定河村也因為台駘平定了汾河水而命名,並沿用至今。春秋時,鄭國博學多才的政治家子產在探晉平公疾病時,封台駘為汾神。之後,歷代謚號有加,宋代封為靈感元應公。「昌寧公」的稱號則被賜封於後期,一直祭祀至今。
文獻和傳說或許言過其實,無非為了彰顯台駘的不凡功績。上古時,煙波浩淼的汾河本來是由北往南,至三門峽方向浩浩注入黃河的。但通過研究考證,卻驗證了當時晉南一帶由於地殼頻繁運動,中條山不斷隆起,致使汾河下遊河道中斷,河水四溢,發生汾水與洮河(今涑水)爭道的現象,洮河排水不暢,造成晉南大面積洪災。便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台駘登場了。上古時期,由於生產力比較落後,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對很薄弱,所以認為這是上天作祟,向人類施以懲誡,所以一旦災害來臨,往往以為是神靈震怒,並不會主動參與到與自然鬥爭中去。
因而當汾河泛濫,洮水洶湧,多數人只會虔誠地祈禱神靈禳災滅禍,消極抵禦洪水,做不到認真對自然現象加以分析而有所反應。台駘的適時出現,其面目已不僅僅是晉南地域百姓的拯救者,而是人類發展歷程中,通過智慧認識和改造自然邁出堅實一大步的踐行者。面對滔滔洪浪,經過艱苦細緻的勘察測量,台駘在今侯馬台神村一帶汾河大拐彎處開鑿出了新的汾河河道,使南北流向的汾水開始有目的地滾滾向西,與洮水分開水道,形成了今天的汾河水系分布格局。而附近的東台神和西台神二村,也成為汾河流域唯一一處以台神命名的村落。台駘死後,人們立廟造碑,每逢農曆五月十八日,汾河沿岸的許多地方都要舉行傳統廟會,百姓齊聚台駘廟,盛況空前,以紀念這位「能御大災,能抵大患,有功於民」的一代治水大師。
台駘一生活動在汾河流域,對山西有拓荒之勛,啟蒙之恩,開化之惠,是名符其實的「開發山西第一人」。在他的治理下,汾河流域根治水患,當地百姓安居樂業,繁衍後代,使晉南成為一片適宜人類生息的沃土,並加速了當地社會、生產、文化等方面優於其它地域的發展,更為其後的堯、舜、禹相繼在晉南建都(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奠定了地理與物質上的先決條件,使華夏文明在晉南薪火相傳並發揚光大。後人致以台駘極高的敬意,台神廟神龕的一副對聯對台駘的事迹作了很好的概括:「統系出金天,障澤惟勤,三晉人民歌聖德;謹猷在汾地,安瀾普慶,一方保障賴神功。」台神廟楹聯又曰牶「能業其官障澤宣汾昭亘古,永垂厥德平汾靜浪到於今。」五千年悠悠歲月,台駘的功績與影響猶如涓涓細流無聲地浸潤著整個三晉大地。
台駘死後被汾河沿岸百姓廣為供奉,太原、寧武、汾陽、侯馬等地至今仍存有多處台神廟,其中歷史上始建最早、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位於侯馬市西台神村北的古翠嶺上,傍汾而立,地望極佳。
文章如果還看得過眼,就請賞小可一個贊吧!大恩大德,沒齒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