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廉頗這個人,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他曾在藺相如門前負荊請罪,還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除此之外,廉頗還有很多值得稱道的事情,更為重要的是,他與白起,王翦和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廉頗劇照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威風凜凜,又知錯能改的英雄人物,最後卻落了個晚景凄涼,客死他鄉的下場,這是為什麼呢?
在趙惠文王在位的時候,最強盛的兩個國家分別是東方的齊國,和西方的秦國。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頗帶領趙軍打破比趙國強盛的齊國,並且長驅直入,沖入齊國邊境,攻取了陽晉。
自此之後,廉頗的大名威震四方。班師回朝之後,廉頗一飛衝天,被封為上卿,上卿是當時最高的爵位。
完璧歸趙之後,藺相如也被封為了上卿,並且位於廉頗之上。廉頗開始不服,他辛辛苦苦,九死一生,立了那麼大的戰功,才被封為上卿。而藺相如不過是個平民,耍了幾句嘴皮子,就混成了上卿,還壓了他一頭,憑什麼?
藺相如劇照
於是廉頗就背後說人家壞話,並且打定主意,一定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根本不理他,還躲著他。
藺相如的門客都看不過去了,於是提出辭職。藺相如為了挽留自己的門客,說了一番感人至深的話。這番話傳到廉頗耳中之後,頓時羞憤不已,上門負荊請罪,此後兩人成為了兩肋插刀的好友。
後來廉頗再次攻打齊國,再次大勝。攻打魏國,同樣打了勝仗。甚至秦國都是他的手下敗將。
很快,到了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這本是一場名將之間的對決,如果不是秦國用了反間計,趙國出了豬隊友。勝負難料。
趙括劇照
此時是趙孝成王在位期間,因為耳根子軟,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堅決要罷免廉頗,讓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上場。秦國知道之後樂壞了,沒幾天,趙國就把家底敗光了,差點滅國。趙括也死在了長平。
幸好趙國還有楚國和魏國兩個盟軍,靠著接濟,趙國才勉強度過了難關。
長平之戰十年之後,趙國還沒緩過來勁兒,燕國開始趁人之危,攻打趙國。生死存亡之際,趙王又想起了他曾經嫌棄過的廉頗,
廉頗領軍反擊,以少勝多,殺死了燕國大將栗腹,還俘虜了另外兩名大將,甚至包圍了燕國的都城。無奈之下,燕國只好求和,割讓了五座城池。
經此一戰,廉頗向趙孝成王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被封為信平君,並任假相國(代理相國)。
不久之後,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繼位。不得不說,趙國的國君真是一代不如一代,這位趙悼襄王還不如他的父親。剛一上位,不顧外面虎視眈眈,首先罷免了廉頗的軍職。從此之後,廉頗整天受排擠,一氣之下投奔了魏國。
但是誰敢輕易重用一個外國人啊,還是廉頗這麼厲害的人物。於是魏王並不用他。
廉頗走後,秦朝又開始攻打趙國,多次被圍困。沒有辦法,趙王只好請廉頗回國。而廉頗因為在魏國得不到重用,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想回趙國。
趙王
偏偏,趙王的寵臣郭開是個小人,與廉頗有仇。郭開賄賂了去探望廉頗的使臣,讓他說廉頗的壞話。於是就有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個典故。趙王嫌廉頗老了,放棄了用他。廉頗因此沒能回到趙國。
楚國國君聽說趙國嫌棄廉頗,魏國又不敢用他,就起了心思,想撿個漏。然而到了楚國,廉頗並沒有什麼建功立業的機會。廉頗非常想念自己的家鄉趙國。從此之後抑鬱寡歡,沒過多久就死在了楚國。
而廉頗死後不久,趙國就被秦國滅了。也不怪秦國太狡猾,屢次使用離間計,怪就怪,趙國最後的兩位國君沒什麼本事,還有被害妄想症,總擔心別人害他。趙悼襄王罷免了大將廉頗。而他的兒子趙王遷更是品行不端,直接將另外一位名將李牧殺了。
李牧劇照
接連失去兩位名將,趙國不滅國都天理不容。
廉頗之所以有這麼凄涼的結局,一是因為他權勢太大,功高蓋主,受到了趙王的猜忌。二是因為,趙國的國君人品有問題,親小人,遠賢臣。歸根結底,還是國君有問題。
各位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