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8月27日,下午。
阜城縣偽警察所五分所所長凌雲,正準備下班之時,下屬王山突然敲了敲門,隨後輕聲請示道:
「所長,古城據點那邊,經常找您辦事兒的那個姓姜的,又來了。」
凌雲聽罷,揉了揉眉頭,有些無奈地坐了下來,隨後嘆了口氣吩咐道:
「哎,你讓他進來吧。」
來人名叫姜亦文,是古城據點偽警察所的一名警察,仗著和凌雲有著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關係,最近幾次三番來找凌雲,想要通過關係調回阜城縣警察所內。
但從據點裡調人,說真的,凌雲也沒這個本事,但凌雲實話實說之後,對方卻又不依。
因此每次對方一來,所里上下都像看戲似的,同情地看著所長,替他發愁。
然而,所有人都不知道,姜亦文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阜城縣大隊所派遣、秘密打入敵人內部的兩名潛伏者之一,而另外一個便是此刻,看似愁坐辦公室內的凌雲。
姜亦文像往常一樣,老遠還走在過道上時,就大聲喊著:「表叔,你可得幫忙呀!」
然而,當他進屋關門後的下一刻,姜亦文便恢復了謹慎的語氣:
「老凌,組織上有安排。」
當天下午,姜亦文向凌雲傳達了敵工科長馬健交辦的任務——冀南五分區和縣大隊準備於近期攻打阜城縣,上級要求凌雲,務必設法取得敵人的夜間口令。
凌雲聽罷,有些撓頭。
這城防口令自己雖然不難獲取,但口令卻是一天一換,而且是每天晚上八點各城門關閉、全城戒嚴之後,上面才依次傳達下來的,這個時候就算是自己收到口令,也沒辦法傳達出去。
怎麼將城防口令傳出去呢?
兩人在辦公室內琢磨了許久,最終覺得除了用電話往外傳消息,別的再沒有其他辦法了。
但這個辦法,其實也有很大的困難,因為敵人對夜間使用電話,控制很嚴,除了日偽官員可以使用,其他任何人等不得擅用。
「我跟城裡日本顧問的勤務員寇志國比較熟,他夜裡值班的時候,我去打電話,應該不太難。」凌雲想了想說道。「但具體哪天夜裡向外傳呢?那天要是寇志國不值班,也不好辦!」
姜亦文揮了下手,「這點兒你不用擔心,縣大隊已經做好了準備,我回古城警察所後,每天晚上八點都會準時聽電話,哪天夜間傳都可以,但上級希望,越快越好。」
「那好,城防口令一般都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我當天晚上給你打電話時,會先給你問好,接下來的兩句話里,頭兩個字便是當晚城防的口令,你屆時務必要聽好,記清楚了。」
當天晚上,姜亦文便將兩人的約定,向縣長兼縣大隊長畢義賓、副隊長劉武興同志進行了彙報,隨後,縣大隊上下人等便進入了枕戈待旦、隨時待命的狀態。
一切準備就緒,只待凌雲傳來的消息了。
三天後,凌雲終於等到了寇志國值班的機會。
晚上八時剛過,上面傳下來的城防口令——「青年」。凌雲將這兩個字在心中默念了幾遍之後,琢磨編出了兩句話,隨後便來到了寇志國值班的電話室內。
兩人閑聊了片刻,凌雲低聲央求道:
「好兄弟,今兒晚上你還得幫我個忙。」
寇志國納悶道:
「啥事兒?」
凌雲指了指自己的腳說道:「這幾天,我的腳氣又犯了,想找古城警察所的朋友給我弄點兒治腳氣的葯,聽說他們那裡有個老中醫,偏方很靈。他那邊經常晚上值班,我想借電話跟他說下,讓他弄好葯給我送過來。」
寇志國一聽,不過是想打電話托熟人拿些葯,當下便不以為然地答應下來:
「嗨,這算個什麼事兒,我這就給你把電話接上。」
很快,古城方面的電話便接通了,等候在一旁的姜亦文拿起電話,說了聲「喂」。
「是我,」凌雲穩住心神,平靜地接過寇志國遞過來的電話,問了聲好之後,便繼續說道:「請給我弄點治腳氣的葯,年年犯我這腳氣,真是難受極了。」
姜亦文將「請(青)年」兩字記在紙上,兩人又嘮了兩句家常,隨後便掛了電話。凌雲向寇志國道謝之後,又待了片刻,便也告辭離去。
寇志國將凌雲送到了電話室門口,他是做夢也沒有想到,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當晚的城防口令已通過自己親手接通的電話,傳遞到了游擊隊的手中。
當晚,月升中天。
阜城縣東門,城頭打盹的哨兵突然看到城門口站著幾個人,「什麼人?」
「警察所的。」黑夜之中,憧憧的人影看不真切,下面的人回答得倒是底氣十足。
「口令!」
「青年!」
聽到對方如此乾脆利索地回答,上面的哨兵再無疑慮,趕緊讓人將城門打開。
「吱呀呀呀......」城門緩緩地打開了,開門偽軍借著城門內的燈光,抬眼向外望去,只見從一片漆黑之中,陡然伸出了幾條長槍,槍口黑洞洞地抵了過了,幾聲輕吼隨之而至:
「別動,繳槍不殺......」
當晚,縣大隊入城之後,直接突襲了偽警察所,兩百多人的警察隊連人帶槍被一鍋端了,天亮前,縣大隊押著眾多俘虜從城門處魚貫而出。
直到過了許久,城內才響起了一陣倉皇、錯亂的槍聲,一覺醒來,城內的警察隊竟悉數被擒帶走了,留在城內的日寇頓感背脊發涼,大為沮喪......
在那烽火狼煙的歲月里,有無數草根英雄,他們在晦暗之際奮起,卻最終消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這些隱匿在歷史長河之中的故事,雖然鮮為人知,卻依然是當年那幅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畫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謝閱讀,我是青史如煙,聊小眾歷史,不一樣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聞錄——第133篇,歡迎大家關注,翻閱往期精彩內容,歡迎評論、轉發,共同弘揚正能量,謝謝大家。
參考資料:《衡水文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