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薛仁貴:人生無數次高光 卻打了大唐最大一次敗仗

2022年11月01日01:57:27 歷史 1566
「戰神」薛仁貴:人生無數次高光 卻打了大唐最大一次敗仗 - 天天要聞

近日,「王寶釧挖野菜」的梗刷爆全網,王寶釧更是被網友們戲稱為戀愛腦「祖師奶」。歷史上,並無薛平貴和王寶釧這兩個人物,他們的原型是唐代歷史上的傳奇名將薛仁貴和其妻子柳氏(民間傳說名柳銀環)。

那麼,真實的薛仁貴是什麼樣的呢?這要從一次未能完成的遷墳開始說起。

貞觀十八年(644年)十一月,絳州龍門縣修村一位年輕的農民,正打算在村外遷葬自家的祖墳。沒等正式開工,妻子勸住了他,說當今皇帝正在募集勇士,東征高麗,大丈夫應該以事業為重,等將來功成名就之後,再回來做這件事,豈不是更加光宗耀祖?此人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主動來到龍門縣武裝部,報上了自己的名字,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東征戰士。這個人的名字,正是薛仁貴,那位深明大義的妻子,就是柳氏。作為唐代歷史上的傳奇名將,薛仁貴在民間故事和影視劇的出鏡率很高。拋開「挖野菜梗」不談,我們細究歷史,不難得以窺見一代戰將的傳奇人生。

薛仁貴的勇猛程度,在整個唐朝都是鳳毛麟角的

薛仁貴祖上是北朝的名將,後來家道中落,不得不靠種地謀生。妻子柳氏據說出自河東柳氏,這是唐代一個十分顯赫的家族,高宗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中唐的大文豪柳宗元,都是這個家族的著名人物。

參加東征後,薛仁貴在戰場上顯露出自己勇猛、張揚的一面。

貞觀十九年(645年),駐蹕山之戰,唐太宗用天才般的軍事部署,以三萬人包圍了高麗軍十五萬人。

戰鬥正酣的時候,天空忽然電閃雷鳴,下起了瓢潑大雨,只見薛仁貴穿著白袍白甲閃亮登場。他胯下戰馬,手握長戟,兩邊掛著箭袋,左右開弓,箭無虛發,將敵人殺得人仰馬翻。最終,將士們在他的鼓舞下,殲滅了這支五倍於己的敵軍。

連唐太宗都注意到了這個勇猛的年輕人,後來班師回國的時候,特意把他叫來談話,說:

「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這場戰爭的表現,為薛仁貴一生的戰鬥生涯做了註腳,那就是勇猛善做,能打硬仗。

薛仁貴的勇猛程度,在整個唐朝都是鳳毛麟角的,能與他相提並論的,恐怕只有秦叔寶尉遲敬德李存孝等寥寥幾個人。

唐朝在滅亡高麗之前,一共發動了7次戰爭(3次大的,4次小的),薛仁貴參加了4次。由於他名氣太大,高麗人遭遇到他之後,一般就是一種表現——聞風喪膽。

顯慶三年(658年),薛仁貴進攻高麗的時候,唐軍遇到了一個勁敵。

當時高麗軍中有一位神箭手,一連射殺了唐軍十餘人,一時間,唐軍非常驚恐,無人再敢向前。就在這時,薛仁貴大喝一聲,策馬沖了過去。不可思議的是,這位神箭手可能是被薛仁貴的氣勢懾服,竟嚇得手都抬不起來,弓箭直接掉到了地上,結果當場被他生擒(其賊弓矢俱失,手不能舉,便生擒之)。

龍朔元年(661年)十月,薛仁貴北上平定鐵勒部叛亂,這當然又是他一次精彩的個人武力表演。

當時兩軍在杭愛山相遇,就是古代史書中所稱的天山。開戰之前,鐵勒軍派了幾十個彪悍的騎士過來挑戰。

我們要知道,唐軍之所以強大,並不是由於單兵作戰厲害,更多的是依靠先進的武器裝備、嚴格的訓練和紀律。要論單打獨鬥,他們未必是鐵勒這種馬背上民族的對手。

可如果敵人派人挑戰,恐怕唐軍還不得不出戰。因為在兩軍對壘的時候,不出戰就等於認慫,而認慫是會影響士氣的。

薛仁貴會怎麼做呢?

將士們都在等待命令的時候,薛仁貴一支箭射出去,一個鐵勒騎士掉落馬下,頃刻身亡。還沒等兩軍回過神來,又一支箭伴著凌厲風聲穿過,第二個鐵勒戰士也被射死了。當時鐵勒人已經嚇傻了,但還沒等來得及逃跑,薛仁貴又射死了第三個人。

三支箭,三個人,給你們安排得明明白白,直接送去見閻王。由於薛仁貴膂力過人,能拉硬弓,所以他弓箭的射程遠超普通人的想像。

這下鐵勒人崩潰了,在巨大的驚恐和混亂下,他們竟然紛紛下馬,向唐軍投降。

這就是「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的由來。這件事聽起來非常像民間故事,但卻是史書上明明白白記載的。

某種程度上,薛仁貴這個舉動是改變了歷史的

薛仁貴的另一個特點,是他和皇帝的深厚淵源。

唐太宗對這員虎將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回國之後,馬上給他安排了一個官職——右領軍郎將,這個官職屬於禁軍編製,而他守衛的那個地方,叫做玄武門。這種角色,不是鐵杆心腹是不可能交給他的。

要說薛仁貴和唐太宗的關係已經夠密切了,但誰都不會想到,他和唐高宗的關係會更密切。

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初夏,唐高宗離開長安,到附近麟游縣的行宮度假。晚上一躺下,就沉沉地進入了夢鄉。

一場災難就在這時悄悄靠近。

這天深夜,天上突然下起了特大暴雨,引發了山洪。洪水從山中奔騰而出,直奔山腳下而去,它停歇的終點,正是皇帝的行宮。

當時薛仁貴和很多侍衛都在行宮門口執勤,很多人見勢不妙,立刻逃跑了。薛仁貴怒吼一聲,你們都是執勤宿衛的士兵,天子有難,怎麼可以擅離職守?說完趟著水跑到宮內,爬到門樑上,向裡面大聲叫喊。

宮裡的隨從聽見了他的呼喊,急忙叫醒熟睡中的高宗。高宗一個激靈從床上爬起來,趕緊出來找了一個山坡避險。

不多時,大水就在他眼前淹沒了寢宮的屋頂。

薛仁貴就在此刻達成了一個空前絕後的成就,成了皇帝的救命恩人。而高宗也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專門送他一匹御馬當作禮物,並十分感激地說:

「幸虧有你這個忠臣,要不然我就被淹死了!」(賴得卿呼,方免淪溺,始知有忠臣也)

某種程度上,薛仁貴這個舉動是改變了歷史的。如果高宗被淹死,後面的大唐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副樣子了。

自此以後,高宗對薛仁貴特別好,打了勝仗,賞!打了敗仗,赦!有表現的機會,給你!

值得一提的是,唐高宗和薛仁貴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有些緣分,他的命是薛仁貴救的,他和薛仁貴也是一年去世的。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和唐高宗分別在年初和年末去世。

名將逝於戰場,正是最完美的謝幕

如果沒有什麼意外,薛仁貴的命運一定會順風順水,成為一個郭子儀那樣的富家翁,優哉游哉過一輩子。

但很多情況下,英雄人物承受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分割的兩面,兩者反差越大,就越有衝擊力,越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在薛仁貴的戰鬥生涯中,有一個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就是大非川之戰

咸亨元年(670年)八月,薛仁貴帶著十萬大軍,踏上了茫茫雪域高原,討伐吐蕃

自唐太宗去世以來,唐朝和吐蕃就從盟友成了競爭對手,圍繞安西四鎮展開了反覆爭奪。唐高宗也是一個有點雄心壯志的人,索性派薛仁貴深入高原,來個直搗腹心,把吐蕃一舉打垮。這從他的頭銜——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就可以看出來。邏娑就是吐蕃的首都,現在的拉薩。

按薛仁貴當時的軍事部署來看,本來唐軍取勝的幾率是很大的,可沒想到副將郭待封違抗軍令,在他外出作戰的時候,擅自帶著輜重離開駐地,結果遭到了吐蕃名將論欽陵的伏擊,全軍覆沒。

薛仁貴當時已經打了勝仗,卻得知輜重丟了,沒有辦法,只能帶著僅剩的兵力,到大非川和論欽陵決戰,由於人家以逸待勞,兵力又有四十萬之眾,結果也是幾乎全軍覆沒。

這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最大的一次失敗,也是最可惜的一次。大戰之後,吐蕃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強敵,此後的上百年,他們給大唐製造了無數麻煩。

回國之後,高宗對這位救命恩人手下留情,並沒有嚴厲處罰,只是削職為民而已。

但薛仁貴的厄運還不止於此,過了幾年,他又犯了罪,被流放象州,成了一名犯人。直到五六年以後,高宗才再次想起他來,重新起用,派他去討伐東突厥的反叛勢力。

當時的突厥人非常有意思,開戰之前,忽然多嘴問了一句,你們的將領是誰?

薛仁貴當場回答:薛仁貴在此!

突厥人嚇了一跳,在大唐周邊的部族中,沒有人不害怕這位戰神,但他們都以為薛仁貴早已經在流放地死了。

這時,薛仁貴摘下了頭盔。突厥人傻眼了,也不知是過於崇拜,還是過於害怕,他們竟然紛紛下馬,向薛仁貴行禮。

薛仁貴卻沒有給他們回禮,下令大軍發起攻擊,窮追猛打,徹底殲滅了這股敵人。凱旋迴師的路上,他突然急病逝世,享年七十歲。

名將逝於戰場,正是最完美的謝幕。回顧薛仁貴的一生,實在是一個傳奇,他有過無數次高光時刻,也飽嘗了各種坎坷磨難,然後在生命的最後時光,終於以一場酣暢淋漓的勝仗找回了自己。

唐朝有很多名將,功勞並不比薛仁貴少,可他們的故事卻不如薛仁貴流傳得多,因為他身上有一種非凡的英雄氣。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壯哉!

文/皮唐(歷史作家)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 天天要聞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1942年,新四軍指揮部,粟裕看著手中的香煙盒,臉色平靜,接連下達了多道重要命令:全軍保持無線電靜默,派騎兵,火速追上高級幹部,讓他們緊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個新四軍的指揮體系,可能就被日軍給一鍋端了。粟裕將軍究竟在香煙盒上看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 天天要聞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資區普查隊發現兩座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古橋——梅嶺惠安橋和上侖石塔及水尾橋。它們不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節點,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民間傳說。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7月3日,一場承載著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 天天要聞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7月4日,香港培僑中學在校內舉行活動,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據了解,培僑中學在2025年7月1日組織60名師生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升旗儀式,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編號2023-0205號)。圖為迎國旗儀式。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7月4日,香...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 天天要聞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龍門陣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寶成鐵路電氣化迎來開通50周年。這條穿越秦巴山脈的鋼鐵巨龍,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幾代人的夢想。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一個關於父女與寶成線的故事,也在這蜿蜒的鐵軌上,清晰迴響。
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 天天要聞

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央視網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3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單位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和推出優秀文藝作品、文藝活動有關情況。9月3日晚將舉行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晚會根據中央安排,中央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