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海!他在祁連山下養「海鮮」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果有人說:大西北的特產是海鮮,您相信嗎?在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就有人偏要「靠山吃海」,在祁連山下的戈壁灘上不斷實驗,在這裡養出了「海鮮」。

這個偏要「靠山吃海」的人叫李志剛,是甘肅蘭州人。他大學學的是通信工程,畢業後在上海乾的是智能樓宇等項目,後來到江蘇學習露天養殖南美白對蝦。一次回家過年,養蝦的他在家鄉的市場里轉了轉。

臨澤縣某養殖企業負責人 李志剛:2021年春節,我就來做過市場調研,張掖本地的活蝦的價格非常高,一斤活蝦大概在200塊錢。

在沿海地區一斤只有幾十塊錢的南美白對蝦,到這裡能賣到200元。商機就在眼前,李志剛馬上組織貨源把蝦運輸到甘肅市場,但是錢並不好賺。

臨澤縣某養殖企業負責人 李志剛:活蝦都是產自沿海地區,運過來以後損耗比較大。我們也運過、也試過,基本上在冬季天氣比較寒冷的時候運過來,存活率還不到20%。

運輸活蝦沒成功,李志剛琢磨著能不能在河西走廊養海蝦呢?這個想法一提出來,很多人都說,養蝦的李志剛真是「瞎搞」。

臨澤縣某養殖企業負責人 李志剛:從南方拉運過來的蝦全死了,所以本地活蝦售賣價格一直都特別高。我們未來還是希望把廉價、鮮活的海產品,就在本地配送到所有市民餐桌上。

在河西走廊養海蝦,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找到合適的水。在張掖,祁連山雪山融水形成了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給這裡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臨澤縣某養殖企業負責人 李志剛:剛到臨澤來的時候,我們取了一下水樣,拿到檢測機構進行了化驗,水質特別好。

海蝦要養在海水裡,這些淡水要怎麼變成海水?

臨澤縣某養殖企業負責人 李志剛:把本地的水,加上一些礦物質,包括鹽,在我們的養水棚,培養成蝦能生長的「海水」環境。

在西北養殖,還有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溫度。臨澤縣鴨暖鎮冬天最低溫要到-20℃,但是養殖棚里的水溫要保持在30℃以上。怎樣避免活蝦變凍蝦呢?

臨澤縣某養殖企業負責人 李志剛:雙層棚膜結構,通過我們自己設計的結構和裝置,把膜與膜之間的距離控制在一厘米,棉被也是專門定做的,有三層。

從2023年1月開始,李志剛的養蝦基地里分批購進蝦苗,一點點地實驗,但在內陸工廠化養殖海鮮的路子並不好走。

臨澤縣某養殖企業負責人 李志剛:在我們第一次建的棚里,由於亞硝酸鹽沒有控制住,蝦苗出現過一次大面積死亡。一天損失的蝦,就大概有30多萬、40萬塊錢。

這一年多的實驗中,李志剛把養蝦缸的流水、輸氧等參數改了上百次,終於找到了南美白對蝦在河西走廊工廠化養殖的密碼。

臨澤縣某養殖企業負責人 李志剛:如果一切順利,我們今年就把這邊剩下三個棚全部建滿,年產蝦在40萬斤到50萬斤。

在建設養殖基地的時候,李志剛還給這裡上了點科技手段,他想把基地建設得更加智能。

臨澤縣某養殖企業負責人 李志剛:我們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專門開發了一套管理軟體。水裡面放了很多感測器,明年在廠區里裝一個小型氣象站,根據每天的日照強度,大棚自動升降。

南美白對蝦養成功了,「靠山吃海」變成了現實。河西走廊有了「新特產」,當地人招待親朋好友,都要做上一盤本地「海蝦」。而隨著養殖產能的提高,當地的活蝦售價也逐漸降低。

臨澤縣某養殖企業負責人 李志剛:初步設想是每斤六七十塊錢,看看進一步養殖密度提高、各方面能耗控制,包括自動化手段起作用以後,能不能賣得比蘭州市的批發價還便宜,那是我們的希望。

接下來,他打算把更多海鮮引進到河西走廊,讓這片離大海1500公里的內陸地區,出現更多的本地產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