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主營玫瑰花的雲南企業瞄準咖啡賽道,在當地研發出「玫瑰+咖啡」新產品。企業期許:這款產品能否作為滬滇合作內容之一引入上海市場,進而藉助滬上專業服務優勢實現「出海」?
「雲南咖啡還是代表著中國的」——近日,雲南咖啡再次成為焦點,也讓咖啡作為載體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氣象的話題,引發業內熱議。
在市政協舉行的「雲咖入滬」專題協商座談會上,與會企業代表對新品玫瑰咖啡的「期許」為討論提供思路:一頭是中國咖啡豆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咖啡豆主產區,一頭是全球擁有品牌咖啡門店最多的城市,關乎「雲咖入滬」的探討不只是咖啡鏈產業源頭如何鏈接市場需求;更有滬滇協作背景下,上海對如何助力雲南咖啡成為「中國代表」的思考。

智造之力,研發優勢助力產業升級
雲南咖啡的資源優勢得天獨厚,但遠銷海外卻未收穫預期中的利潤與口碑。資源優勢與品牌效益存在錯位之難,何解?
距離上海2900公里,是上海閩龍實業有限公司建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咖啡工廠。眼下,一條用於萃取凍干咖啡粉的全新生產線正在緊鑼密鼓地鋪設中。
「市面上比較流行凍干咖啡粉,傳統的加工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對品質的要求。」與會代表、閩龍實業董事長鄭金龍告訴記者,「用意式咖啡機一杯杯萃取的方式更能保證品質。為解決規模化生產堵點,企業開發了機械臂生產線。上海的研發團隊為機械臂設定好壓力、水溫、咖啡粉餅等影響品質的參數,目前正在怒江工廠集群式部署意式咖啡機」。
這不僅是一家企業內部影響雲咖發展的角色分工,鄭金龍認為,上海在「智造」方面的科研優勢,應更進一步助力雲咖產業升級。
對於咖啡而言,精深加工率越高,咖啡生豆越能獲得更好的處理和儲存,品質更優。與會專家、上海啡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東提及業內的一個「風向標」事件——瑞幸宣布,雲南保山咖啡鮮果加工處理廠,正式落成投產,預計年鮮果處理量可以達到5000噸。「咖啡產業正進入轉型升級階段。可以預見,將會有更多像瑞幸這樣的產業推手,深入參與產業鏈上游的科技創新和標準構建,推動雲南咖啡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由此,他提出上海的角色之重:「雲咖入滬,真正的起點應在長三角,上海要發揮好長三角的龍頭的作用。除了深入雲南的產業推手,長三角做強咖啡精深加工的產業鏈同樣重要。上海不妨以市場需求為切入,帶頭『牽手』長三角地區,共同幫助雲南對原料到產品進行轉化。」

標準之問,建立「品種檔案」做響品牌聲量
咖啡加上玫瑰,就能叫玫瑰咖啡?與會企業代表、乃欣農業發展(彌勒)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安愉說,從原料、定義到口味都需要標準,「但我們與合作商只能參考國外的行業協會標準,我們還為做出來一杯與業內大品牌口味相近的咖啡而歡呼雀躍,認為專業度得到了保證。可即便產品研發參考國外標準,國內仍然缺乏第三方的檢測標準為我們的專業度『背書』。誰來證明我們能夠代表雲南咖啡,甚至代表中國咖啡?」
標準之問,幾乎成為一線咖啡企業的共性痛點。
「雲南的咖啡豆不愁賣。愁的是我們想流通的時候,豆子的價格達不到預期。」不少來自雲南的咖啡企業代表提及標準缺失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雲南保山隆中對茶咖文化社區體驗中心(上海)執行董事陳玉梅認為,像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保山小粒咖啡要創立品牌、走出雲南,更需要標準助力,「上海有市場規模也有國際視野,能否在諸如高黎貢山咖啡豆這樣的優質產品評級標準上給予支持,建立國內咖啡豆價值標準體系,避免價格波動影響咖啡產業的健康發展」。
對標準的需求,實則源自市場對產品穩定性的追問。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林木果樹研究所博士周琳認為,全球栽培的咖啡品種主要為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其中阿拉比卡被視為高端咖啡的代表。目前,利用SNP(單核苷酸多態性)標記技術可以精準鑒定這兩種咖啡豆。這一技術同樣可用於雲南咖啡豆的品種鑒定,證明其本地屬性,從而助力打造「中國代表」的國際聲譽。
她解釋,為每一顆豆子建立具體的「品種檔案」,也有助於標準的建立。
不過對於一個新興產業,標準的建立應當更加靈活。
王振東建議,現階段上海可在標準建設過程提供一些便利化服務,「我們也要鼓勵創新。作為舶來文化,咖啡要在中國生根發芽甚至成為『中國代表』,必然要經歷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優勝劣汰的本土化、市場化過程。目前我們可以提出一些行業標準、推薦標準,而非強制標準,鼓勵更多的創新咖啡競相湧現。」
原標題:《滬滇協力讓雲咖當好「中國代表」》
欄目主編:祝越 文字編輯:張曉鳴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文匯報 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