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周松清
圖片來源:圖蟲
重慶啤酒(600132.sh)包銷協議案件,進入攻防戰。
針對重慶啤酒3月14日晚在嘉士伯中國官微上發布的《重慶啤酒:堅決上訴,澄清事實,維護合法權益》一文,3月20日,時代周報記者從重慶嘉威啤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威啤酒」)獲悉,該公司也發了長文回應。
3月20日中午,嘉威啤酒在其官微上發布長文,主要從包銷協議履約賠償、嘉威並非代工廠身份、凈利潤率比較錯誤、尹興明個人聲譽、包銷協議與商標使用權是不同法律關係等方面,對嘉士伯進行了反駁。
重慶啤酒再發四大疑問 包銷協議嚴重不符合其利益
此前3月14日晚間,重慶啤酒首次在公眾號上發布長文,對嘉威啤酒代工廠來龍去脈進行全面曝光,稱和嘉威啤酒的合作是持續出讓重慶啤酒利益、擴大嘉威啤酒利益的過程,並直指能夠鎖定二十年超額利潤的包銷協議「讓人費解」。
對於當年的國企重慶啤酒願意用商標使用權僅僅換取小股東地位,重慶啤酒表示難以理解。更誇張的利益出讓,是在2009年簽訂的長期包銷協議。
在丹麥嘉士伯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入主重慶啤酒前夕,2009年1月,仍為國企的重慶啤酒,與嘉威啤酒簽訂了長期包銷協議,嘉威啤酒由此鎖定了20年的長期超額利潤。
重慶啤酒在長文中指出,這份包銷協議讓其承擔市場開拓、品牌推廣和渠道建設的全部責任,同時面臨市場競爭和經營風險,而嘉威啤酒卻坐享其成,鎖定收益,毫無市場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這種不對等的合作模式嚴重違背市場規律。
針對嘉威啤酒3月20日發布的長文,重慶啤酒相關人士3月20日下午獨家回復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重慶啤酒對於一審堅決上訴,與嘉威啤酒有關協議的歷史過程,已在3月14日的公司聲明中作了充分說明。
嘉威啤酒3月20日的回應顯然避重就輕,重慶啤酒希望嘉威啤酒向公眾明確回答四個問題:「1. 嘉威的實控人是如何將嘉威的前身從國資控股轉為私人所有?又是如何說服國企重啤用『山城』商標使用權入股,卻放棄控股權和大頭利潤,淪為僅持股33%的小股東?2. 簽訂於2009年重慶啤酒國企時代的包銷協議,通過『平進平出』、『同增同減』等條款,把重慶啤酒應得的利潤都讓給嘉威,並讓嘉威傍上重慶啤酒未來20年的發展,其中哪一條是符合重慶啤酒利益的?3. 如果重慶啤酒沒有履行包銷協議,嘉威為什麼能夠在15年內實現年凈利潤翻10倍,凈利潤率高達35%,總凈利潤達20億?4. 重慶啤酒是不是重慶的本土品牌?嘉威現在的產量和利潤來源有多少是來源於重慶啤酒?為什麼嘉威刻意迴避『重慶』和『山城』兩大本土品牌在重慶市場佔據80%銷量的事實?」
嘉威啤酒透露爭端緣起
嘉威啤酒展示的重慶啤酒2009年臨時股東大會相關議案截圖顯示,簽訂包銷協議原因是,防止重慶主城區啤酒市場的惡性競爭,通過有關方對嘉威啤酒公司的影響力對該公司的啤酒產銷量進行抑制,並通過向第三方採購的方式經銷嘉威啤酒公司所產啤酒。
嘉威啤酒表示,如果嘉士伯不同意,當時就可以投反對票。在2012年10月17日,嘉士伯還專門聘請律師、會計師等三方機構,對包銷協議從法律、財務、市場等方面進行調查,派遣丹麥專家到嘉威啤酒現場考察論證,也並未提出異議。
本來雙方仍然維持的包銷協議,近兩年為何打的不可開交?到底是什麼事件導致的?
嘉威啤酒有關負責人3月20日中午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補充協議簽訂後,重慶啤酒執行不充分不完整,將本來該嘉威啤酒生產的產量,巧立名目,給重慶啤酒非馬王鄉大竹林的其他工廠生產,不斷壓縮嘉威啤酒生產量。」
同時,對於凈利潤率遠高於重慶啤酒的說法,嘉威啤酒也不贊同。
嘉威啤酒表示,嘉威啤酒的利潤從未超越過合同約定,並且重慶啤酒從來都是要分走三分之一的。即使要比較利潤,嘉威啤酒應與重慶啤酒旗下馬王鄉工廠、大竹林工廠進行對比,而不是與整個上市公司進行對比。
嘉威啤酒也不認同包銷協議到期後,就無法使用山城商標使用權的說法。
嘉威啤酒表示,包銷協議與商標使用權出資行為,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係,包銷協議到期不等同商標使用權到期。
對於嘉威啤酒和重慶啤酒在包銷協議到期後,將何去何從呢?嘉威啤酒有關負責人則表示目前還不便於透露。
面對糾紛,雙方各持己見且針鋒相對,對於事情的後續發展,時代周報記者將進一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