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年那句「幹了這瓶大烏蘇」,幾乎成了每個燒烤攤的標配台詞,KTV便利店也在瘋狂進貨,一年10億瓶的銷量,50億的營收,更讓這個來自新疆的「大綠瓶」在啤酒江湖中掀起一陣旋風。
然而,時過境遷,曾經那個讓無數年輕人為之瘋狂的啤酒品牌,如今卻悄然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燒烤攤上的烏蘇啤酒越來越少,社交媒體上的相關話題也逐漸冷卻。
有人說它只是曇花一現的網紅產品,也有人感嘆它錯失了最好的發展機遇。
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一度風光無限的啤酒品牌,在短短几年間就走向了低谷?
一時爆火
說起「奪命大烏蘇」,這個來自新疆的啤酒品牌,從默默無聞到火遍全國,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成功之路。
回望1986年,烏蘇啤酒剛成立時,在新疆市場上可謂是毫不起眼,當時的新疆啤酒市場有一個「大哥」——烏魯木齊的新疆啤酒,烏蘇啤酒在強勢競爭下舉步維艱,甚至一度瀕臨退市。
轉機出現在2006年,烏蘇啤酒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收購新疆啤酒集團,這次收購包括了昌吉啤酒、喀什啤酒等多個本地品牌,讓烏蘇一躍成為新疆啤酒市場的領頭羊。
真正讓烏蘇啤酒騰飛的是2016年被嘉士伯全資收購後的發展,與市面上主流的低度數啤酒不同,烏蘇保持了4度的酒精度和濃郁的麥芽香,這種「夠勁」的特點特別受年輕人追捧。
網友們親切地稱它為「奪命大烏蘇」,這個外號反而成了它的金字招牌。
烏蘇啤酒抓住了年輕人的社交場景,在燒烤攤和火鍋店成為「標配」,一瓶烏蘇配上串,成了年輕人聚會必不可少的「社交道具」,這種口碑效應通過社交媒體迅速擴散,讓烏蘇成功躋身網紅產品行列。
數據顯示,2020年烏蘇啤酒的全國銷量增長了27%,到2021年更是達到80萬噸,同比增長34%。這樣的增長速度在啤酒行業實屬罕見。
烏蘇啤酒的成功並非偶然,它採取了高端定位策略,在新疆本地賣到8元一瓶,到了東部沿海城市甚至能賣到12元。
這個價格雖然高於市場平均水平,但配上獨特的口感和年輕化的品牌形象,消費者依然趨之若鶩。
有了嘉士伯的強大渠道支持,烏蘇啤酒得以快速打開全國市場,但好景不長,隨著青島啤酒、雪花啤酒等傳統大牌紛紛推出高端產品線,市場上甚至出現模仿烏蘇的產品,競爭日趨激烈。
到了2023年,烏蘇啤酒的增長勢頭明顯放緩,特別是在疆外市場,增速降到了6.3%,曾經風光無限的「奪命大烏蘇」,如今似乎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跌下神壇的原因
在青島啤酒等傳統大品牌的強勢反擊下,加上市場上層出不窮的新品類啤酒,這個來自新疆的網紅啤酒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最直觀的問題就是價格定位,自從被丹麥嘉士伯集團收購後,烏蘇啤酒走上了高端路線,雖然每瓶容量達到620毫升,但動輒8元的售價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
要知道,在啤酒這個價格敏感的市場里,一兩元的差價就可能影響消費者的選擇,更讓人遺憾的是,隨著生產工藝的改變,那種讓人念念不忘的獨特口感似乎也在悄然改變。
烏蘇啤酒主打高酒精度和濃郁麥芽香,這確實吸引了一批追求「夠勁」的消費者,但這把雙刃劍的另一面是:不少人喝完後會感到明顯的不適,有的甚至會出現頭痛等癥狀。
特別是在聚會場合,這種強烈的後勁反而限制了它的銷量。
而且消費者的口味也在不斷變化,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嘗試各種新鮮的口感,而市面上的競品卻提供了更多樣化的選擇。
相比之下,烏蘇啤酒的產品線顯得過於單調,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在銷售終端,烏蘇啤酒同樣面臨困境。由於酒精度數偏高,顧客往往不敢多喝,這直接影響了商家的銷售額。
酒吧、KTV等重要的啤酒消費場所,更傾向於選擇度數較低的啤酒品牌,因為這樣顧客能喝得更盡興,商家也能賣得更多,烏蘇啤酒在終端渠道的競爭力明顯不足。
擴張速度滯後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雖然烏蘇啤酒在新疆和西北地區建有工廠,但全國其他地區幾乎看不到它的生產基地。
這就導致運輸成本居高不下,產品價格難以下調,相比之下,其他啤酒品牌早已在全國各地布局生產線,可以更快速地響應市場需求,產品價格也更具競爭力。
這種局面下,烏蘇啤酒的市場份額正在被逐漸蠶食,那些原本沖著「網紅」光環來的消費者,開始轉向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市場上出現了不少模仿烏蘇啤酒風格的產品,有的甚至在口感和包裝上都相似度很高,但價格卻更親民。
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烏蘇啤酒似乎陷入了兩難境地,降價可能會影響品牌形象和利潤,不降價又可能繼續流失消費者。
產品創新需要大量投入,但市場反應卻難以預測,渠道擴張需要時間和資金的積累,但市場競爭卻不會等待。
這個曾經紅極一時的啤酒品牌,正面臨著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在保持特色的同時提升性價比,如何在擴大產能的同時確保產品質量,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些都是烏蘇啤酒必須面對的挑戰。
結語
從「奪命大烏蘇」到市場冷遇,烏蘇啤酒的命運轉折堪稱商界一面鏡子,當消費者的熱情退卻,當更多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湧入市場,這個昔日的網紅啤酒逐漸失去了光環。
市場不會永遠眷顧某個品牌,消費者的喜好也在不斷變化,如果企業不能及時調整戰略,不能持續創新產品,不能準確把握市場脈搏,那麼再響亮的品牌也會被時代無情地拋棄。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沒有誰能永遠躺在昨日的榮耀里沉睡。
參考:
金融界《「奪命大烏蘇」的榮光與隱憂:「借肉賣酒」能否打動年輕人?》
新浪財經《消費動力不足?全國啤酒節卻熱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