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日媒的酸,360度怎麼都得找到黑中國的刁鑽角度,咱們是知道的。儘管久毒免疫了,但還是被《每日新聞》的最新大作給氣笑了。
2月10日,日本雅虎的醒目版面,出現一篇文章:在北京發現「暗號菜單」,由此解讀現在的中國。

文章開頭部分還挺溫馨感人。介紹北京郊區的餐館,「小湘旺」宋庄店為遇到困難的人,免費提供一份飯。
貼心地考慮到對方可能難為情,只要跟工作人員說「來一份39元辣椒炒肉蓋飯」,吃完直接走就行,不用客氣。

日本記者慕名前往,採訪了女店長卜勝男。卜大姐說,店門口的「免費吃飯」招牌是去年6月份設置的。
日本記者試吃了這份蓋飯,表示辣椒炒肉非常下飯。

卜大姐說,她這麼做的契機,是一年前的冬天,清潔工怯生生地朝店裡面看。她主動招呼對方,得知生活遇到困難,於是大方請吃了一份工作餐。
卜大姐的父母樂於助人,她深受影響。
「現代社會,大家壓力都很大。房貸車貸,求職難,被炒魷魚也不是稀罕事。」
北京競爭激烈,生存不易。「我也是從湖南農村來北京的,住過發霉的地下室。給身處逆境的人以希望,想盡自己所能的幫助他們」。

日本記者又去了位於北京市東邊的餐館「洞庭家宴 廣渠門店」。那裡為外賣小哥們提供12元一份的自助午餐。沒時間坐下來吃的話,可以打包帶走。
老闆金春梅是湖北人。新冠疫情期間,她的湖北老家得到全國各地的援助。為表感恩,3年前開始給外賣小哥們提供廉價自助午餐。
好,正常的溫馨畫風到此為止。日本記者的「但是」急轉彎來了:大城市的互幫互助,雖然覺得心靈被溫暖到,但反過來,也是需要「救助」的人變多了這一寒冷的現實。

人家「小湘旺」明明是救急,幫助「暫時沒有找到工作,遇到困難」的人。日本新聞也明明慣用「困ってる人/有困難的人」。被這位拚命夾帶私貨的日本記者給篡改成「生活困苦的人」。
扶貧是街道、區、市、省等政府部門的工作。中國的扶貧成績,日本記者自然也是瞎而不見的。一心偷換概念,中國扶貧靠個人商家的善心。
由此導出記者想帶的節奏:中國社會給老百姓的安全網,機能失靈,所以沒希望。因為沒希望,所以強國政策是錯的,老百姓不需要。

以為哪怕接下來牽強附會地唱衰中國,好歹也假裝有理有據,一條條展開說事。結果來了一通「我覺得,我以為,我猜」款式的想當然。
「如果xx的話,那就可能xx」
「xxxx,被視為可能有危機感」
「可能……(惡意推測)可能性較高」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光是少子高齡化、地方財政緊張,就正在導致財源惡化。如果不交社保,進一步擴大的話,其根基難說不會被動搖。」
「如果社會安全網陷入機能不全,以失業、疾病、衰老為契機,一口氣跌落到生活最底層的風險,就高了。」
「日本的中國通教授對中國政策敲響警鐘。」
「只要很多人對未來生活抱有不安,消費就將持續低迷,經濟重建也將束手無策。」
「中國雖然提倡強國建設,但現在老百姓更需要的,難道不是整頓社會安全網,讓老百姓重新找回安心感與希望嗎?」
「中國處在重大分岔路口,拭目以待。」

▲日本記者:3元自助早餐,擠滿了人

▲日本記者:銷售臨期食品的廉價商店變多了
總之,中國經濟要崩,中國人民沒希望,不需要強國建設。堪稱日本友人版的「關我月薪3000什麼事」「不在乎大國崛起,只在乎小民尊嚴」。
以上是《每日新聞》的中國總局局長河津啟介寫的。他在自家報紙上的標題更酸,陰暗心理看不得一點陽光:北京相互幫助的背後,新的貧困。

日本人動不動就掛嘴上的「民度」,不提了。
社會風氣改善,人心向善。精神文明的提高,建立在物質文明發展的基礎之上。權當看不見。
中國的餐館老闆娘好心接受採訪,卻成了日本記者惡意抹黑中國的工具人。

河津啟介的「大作」可不少呢。風格嘛,你懂的。國內胖友們記住這張臉,見到了保持距離,晦氣。
《每日新聞》嘛,確實牛。看關係圖,雖然日本媒體全被操控了,但《每日新聞》那可是美國國際開發署一脈相傳下來的單位。

▲目前日本媒體集體沉默,不提usaid
不知道,《每日新聞》中國總局局長河津啟介的經費可還富餘?還夠拿著所謂的新聞,當許願池的王八,天天許願「中國不行了」嗎?
不夠,您也得撐住。畢竟,日本鄉民還指著這口精神食糧,幸福每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