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阿非利加洲)陸地面積高達3020萬平方公里,佔全球陸地總面積20.4%。
在這片全球第二大陸上,生活著14億人,而全球總人口也才80.92億(2025年數據),非洲人口佔比高達17.3%。
雖然中國人口超過14億,但我們自古勤勞耕種,糧食產量能自給自足,可非洲不同,他們卻不依賴水稻小麥,而是靠以下四種主食過日子。
1.木薯
木薯環境適應性很強,它既能適應乾旱的氣候,又能適應貧瘠的土地,不管沙土還是黏土,只要排水工作不差,木薯都能茁壯成長。
關鍵在於,木薯不需要精耕細作,只要通過莖梗插種就行,幾乎不依賴農藥化肥,種植技術極其簡單,再加上抗病蟲能力極強,導致木薯在非洲人民心中的地位非常高。
以2008年的數據來舉例。
2008年,全球木薯總產量2.3295億噸,非洲佔比高達52.2%,其中奈及利亞、剛果(金)是全球第一、第二木薯產量國。
我們平常也沒怎麼吃過木薯,這玩意真能填飽肚子嗎?
木薯澱粉含量極高,吃進去確實能產生巨大能量,飽腹感很強,但干吃木薯很難下咽。
通常情況下,非洲人民把木薯磨成粉末,做成麵糰烙餅,搭配肉類和其他食物一起吃下去。
或者乾脆把木薯粉末煮成糊糊狀,再和其他食物混在一起,當地人叫它「attiéké」(阿蒂埃克)。
不是聽說木薯有毒嗎?非洲人猛吃木薯,難道他們不怕中毒?還是體內進化出了抗毒基因?
木薯中的生氰糖苷,在某種條件下會生成有毒的氫氰酸(HCN)。
但只要把削掉木薯皮,切片後浸泡,接著再長時間煮沸,就能大幅度降低木薯毒性,達到安全食用標準。
2.玉米
非洲人有多愛吃玉米?
在全球居民飲食結構中,有22個國家的玉米佔比最大,其中16個是非洲國家,前三甲分別是尚比亞、馬拉維和賴索托。
非洲主要種植的是馬齒型白玉米,具有耐瘠、適應性廣、產量高等優點,特別在氣溫高、熱量豐富、日照充足、雨水豐沛的西非,玉米種植面積極其廣泛。
據保守估計,非洲依賴玉米的人口數量起碼超過3億,玉米真能填飽肚子嗎?
這就不得不提到網路流行辭彙「恩希瑪(Nshima)」、「帕帕(Pap)」和「烏咖喱(Ugali)」。
以恩希瑪舉例,這是一種糊狀食物,非洲人民把原材料丟入沸水中,接著不斷攪拌,直到變成糊糊狀,操作方式跟咱們吃芝麻糊差不多。
恩希瑪的原材料就是玉米粉。
非洲人也不是干吃恩希瑪,而是把恩希瑪當做主食,搭配蔬菜、肉類、豆類等食用。
也就是說,玉米糊(恩希瑪)跟我們日常吃的米飯、麵食一樣,都有不低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除了恩希瑪,非洲人還把玉米粉熬成粥,也就是帕帕(Pap),又或者把玉米粉製作成麵糰,也就是烏咖喱(Ugali)。
3.非洲大蕉
很多人把大蕉和香蕉搞混了,認為它們是一種水果,只不過沒熟的是大蕉,熟的是香蕉。
大蕉和香蕉雖然都屬於芭蕉科芭蕉屬,但卻是不同品種。
大蕉體型較大,形狀方正,稜角分明,吃起來口感緊實並帶有一絲酸澀。
香蕉體型一般,呈彎曲狀,吃起來甜甜的,沒有酸味。
之所以二者在口感上有區別,是因為作用不同。
香蕉的標籤是水果,能直接剝皮吃,也能用來製作蛋糕、麵包等甜品,歸根到底屬於水果。
大蕉的標籤是食物,剝皮後果肉還需要用來烹飪。
此時,或許你會恍然大悟,怪不得一直刷到印度人往油鍋里不斷扔「香蕉」,香蕉不是吃的嗎?
其實他們烹飪的是大蕉。
非洲人也是出了名的愛吃大蕉。
2009年,非洲大蕉產量高達2500萬噸,約佔全球總產量78%。
大蕉被煮熟後,口感跟土豆差不多,能直接吃,也可以做成大蕉泥或者大蕉糊糊,搭配蔬菜肉類一起吃,所以糊糊狀的大蕉,在當地也被稱為「福富」(Fufu)。
此外,大蕉切成薄片後油炸,能做成類似薯片的「蕉片」。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已經明白,並不是所有國家的主食都必須是大米小麥。
大米小麥本質上屬於「能填飽肚子的植物果實」,但並不是唯一答案,也可以是木薯、玉米和大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