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2月1日電(記者張宋紅、任瑋)蛇年春節,寧夏各地的非遺年俗、非遺美食豐富了人們「花式」過年的選項。尤其在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黃河穿城而過的中衛市,非遺美食里的濃濃年味,帶著味蕾記憶、思鄉情愁撲面而來。
一碗面,最是難忘家鄉味。常年在鄭州工作的王煒是中衛市中寧縣人,春節前夕,他訂購了近三十斤蒿子面,除了留著自己過年吃,還要招待同事朋友嘗嘗家鄉味道。「逢年過節的時候格外想吃一碗蒿子面,那是從小吃到大的食物,雖然再簡單不過,卻是最能讓人滿足的味道。」王煒說。
蒿子面製作技藝在中寧縣流傳已有數百年歷史。當黃河水澆灌的小麥磨出的高筋麵粉,與騰格里沙漠野生沙蒿子磨成的特色蒿面相結合,加上鹼水的調配,再經過揉面、醒面、擀麵、疊面、切面、煮麵、炒臊子等十多道工序,一碗口感爽滑勁道的蒿子面就做成了。
2021年,中寧蒿子面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中寧蒿子面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石學琴的擀麵杖一直到除夕才停下來。春節前一個多月,訂購蒿子面的訂單就多了起來,石學琴每天要做400把蒿子面才夠賣。
「蒿子面的獨特味道是很多中寧人關於家鄉的舌尖記憶,是離家遊子的鄉愁,也是闔家團圓的年味。」中寧縣文化館副館長陶毅說,逢年過節、婚禮慶典、孩童滿月、老人壽宴、貴賓到訪時,細細長長的蒿子面承載著幸福長久、情意綿長、健康長壽等美好寓意,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存在。

一個饃,古法土窯年味濃。在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何灘村,每當村裡的兩座土窯從早到晚添柴燒火忙個不停的時候,年就到了。爐門開合間,一盤盤純手工製作的書本子饃、陀螺子饃、棗饃饃、大焜饃新鮮出爐,帶著熱氣面香撲鼻,嘗上一口香甜酥脆。
過年吃烤饃,是中衛人的習俗。舊時,每到臘八過後,家家戶戶就開始磨面、打饃饃。中衛胡窯燒雞點心鋪的負責人肖青就是土生土長的中衛人,今年是她在何灘村做烤饃的第四年。
「春節前每天要烤500多斤面的各式饃饃,訂單發到蘭州、福州、臨沂、上海、保山等地。」肖青說,年前幾天,店裡的饃饃連渣都不剩,本想留給自家吃的也賣光了。

在各種烤饃中,書本子饃是備受歡迎的一種,因其外形方方正正,掰開來層層疊疊,形似書本而得名,又被叫做「狀元饃」,是中衛傳統特色面點。65歲的陳桂珍是村裡做書本子饃的老師傅。在她手中,麵糰經過反覆揉搓,每摺疊一下就擀一遍,再層層疊加油酥、芝麻碎、糖等配料,烤出來外皮金黃酥脆,內里鬆軟香甜。
陳桂珍說,物資匱乏的年代,烤饃是農民的乾糧;生活條件好了,烤饃時就加糖抹蜜;現如今,有甜有咸、花色各異的烤饃變成逢年過節的禮品,讓更多人重拾記憶中的年味。

一席宴,傳承創新滋味多。在何灘村的流水席小院,除夕中午,各種年夜飯的準備工作就開始張羅起來。灶間柴火噼啪作響,爐上蒸屜霧氣蒸騰,鏟勺翻騰菜香四溢……何灘村黨支部書記馮永新親自上陣,為40多桌堂食、20多桌外帶的年夜飯訂單顛鍋翻勺。
從一個大盆菜全桌分著吃,到後來變成四菜一湯,再發展成八菜一湯,流水席傳承至今形成「四涼八熱十二道菜」的宴席形式。「菜式越來越豐富,除了原汁原味的農村土菜,還多了不少河鮮海產。烹飪方法也更加多樣,蒸炒燉烤,客人想要怎麼吃我就怎麼做。」馮永新說。
捲簾子、燴小吃、漩粉皮、糖醋魚、八寶飯……一道道農家菜食材新鮮、風味十足,引得人口水直流。「早些年村裡人招待親戚朋友講排面,還要進城到飯店裡擺一桌,現在村裡的流水席做得更有滋味,好多城裡人還專門回農村吃席嘗鮮呢!」73歲的村民何其江說,流水席的吃席方式在變,但熱鬧團聚的味道始終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