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周學津)這兩天中國和秘魯的一系列外交和文化交流活動備受全球關注。秘魯這個南美洲國家,也引起中國網民的興趣。其實,中秘兩國人民有一個相同的「味蕾」。在秘魯,中國美食備受歡迎,美食成為兩國文化融合的見證!
「上次嗦粉還在廣州,沒想到這次嗦粉在利馬。」「中國胃在秘魯完全沒有異國感!」「我是重慶人,沒想到秘魯師傅做出一碗『家鄉面』」……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注意到,不少去過秘魯旅遊的中國遊客都驚嘆於那種品嘗秘魯美食後的熟悉感。
據央視新聞報道,其實秘魯人從小就吃中餐,炒飯、蓋澆飯、炒麵、醋溜土豆絲、餃子等都是秘魯人最常點的美食。
利馬的美食文化享譽全球,其中傳統的生魚片料理(ceviche)是必嘗的秘魯特色。新華社 圖
這種熟悉感從何而來?據央視新聞援引拉丁美洲開放和發展中心研究,秘魯有250萬至310萬人是華裔血統,約佔秘魯總人口的10%。據了解,在長期的生活中,華人移民同秘魯人民將中華文化與秘魯文化相互融合,創造出秘魯獨具特色的中餐。175年來,許多華人移民漂洋過海來到秘魯。每當就餐時,華人廚師總是高喊「吃飯」,久而久之,秘魯人就把當地的中餐館叫作「契發(chifa)」。2024年4月,駐秘魯大使宋揚在秘官媒《秘魯人報》發表署名文章《點亮人類文明永續發展之路》中提到,「chifa」中餐館在利馬大街小巷廣布。
不少秘魯民眾表示,他們從有記憶起就習慣去中餐館吃飯,中餐已經成為許多秘魯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政法學院語言文化學院(國際交流學院)渠默熙、上海大學文學院江時學的《軟實力視閾下華人飲食文化在秘魯的播遷及影響》一文中指出,幾個世紀以來,秘魯華人飲食文化與其故土的飲食文化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成為秘魯飲食乃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中餐在秘魯逐漸變為被各個階層所接納的高端、純正的異域美食。
秘魯的菜品和中國菜品也有很多共同之處,興起於19世紀的「炒裡脊」除了肉品取材於秘魯本土,其大火爆炒的烹飪方式,醬油、大蒜的配料組合都刻有深厚的廣式烹飪基因,是一道地道的中國菜。此外,在20世紀30年代的廣告中已可以看到製造秘魯國酒「奇恰酒」的廠家開始兼作中國豉油,40年代的「契發」 菜單已有現今耳熟能詳的炒飯、炒麵、烤鴨等。
除了菜品和烹飪方式外,秘魯菜肴的「原材料」也有濃濃的中國味。「很難找到其他像秘魯這樣的國家,種植了如此多種多樣的中國蔬菜:荷蘭豆、黃瓜、節瓜、白菜、韭菜、芋頭、大白菜、芽菜……市場上的蔬菜供應數量充足,且很多蔬菜是沒有時令限制的。」
「在秘魯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華人飲食扮演了眾多角色,由最初滿足秘魯一部分民眾的基本需求和了解中國風俗文化的窗口,到慢慢融入秘魯大眾的日常生活後逐漸成為一種烹飪、社交乃至生活方式上的新風尚。」渠默熙和江時學認為,作為族群間交流的媒介,飲食具有低門檻、易於跨越語言、地域與種族傳播的特性,它在日常生活中超越文字等媒介,成為最具傳播力的文化符號。
參考文獻:
①渠默熙,江時學.軟實力視閾下華人飲食文化在秘魯的播遷及影響[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3,(03):55-64.doi:10.14134/j.cnki.cn33-1337/c.2023.03.006.
②駐秘魯大使宋揚在秘官媒《秘魯人報》發表署名文章《點亮人類文明永續發展之路》
https://mp.weixin.qq.com/s/4ksqt5lytyxynv_g9a6urg
③aguilar c, antonl0 j. cocinándose a fuego lento,los chinos y la plebe liena,una mirada a partir del censo de 1860c:]//chuhue r, l j n,coell0 a. la inmigración china al perú. arqueologfa, historia y sociedad. lima: instituto confucio ,universidad ricardo palma, editorial universitaria ,2012 .273.
④cuzouena l. un aviso[j].0riental,1931,1(5):58.
⑤balbi m.lo mejor de la cocina peruana[m].lima:promperú,2008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