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可再生能源法》頒布2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以下簡稱《能源法》)也於1月1日正式實施。
在2月28日於北京舉辦的「可再生能源法頒布20周年活動」上,第十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毛如柏表示,《能源法》的施行和《可再生能源法》的修訂,標誌著中國能源法制體系邁入了新的階段。國家能源局法制和體制改革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機構和國家有關部門正組織研究《可再生能源法》、《電力法》修訂,將以《能源法》確立的基礎制度為導向,進一步完善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法律制度,為中國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澎湃研究所研究員通過與法律制定者、參會企業、協會組織交流後發現,如何化解新能源消納難,構建分散式發電系統,讓綠電真正用起來,成為《可再生能源法》修訂的焦點。關鍵在於,通過技術手段讓新能源更安全穩定。
《可再生能源法》修訂需適應新形勢
2月28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潘慧敏表示,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增量替代的主體能源,未來還將實現大規模、高比例、高質量的存量替代,非化石能源消費將達到 2030年佔比25%、2060年佔比80%以上的發展目標。她認為,當前,新能源需要加快實現安全可靠替代,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加快建設。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也指出,當前可再生能源行業面臨「棄風棄光」的消納矛盾、電網靈活性不足等挑戰,倒逼產業升級。
由此可見,新能源依然面臨消納難,亟需建立新型電力系統。《2024-2025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預計,2025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有望超過38億千瓦,同比增長14%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23億千瓦、佔總裝機比重上升至60%左右。水電4.5億千瓦、併網風電6.4億千瓦、併網太陽能發電11億千瓦、核電65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4800萬千瓦左右。2025年太陽能發電和風電合計裝機將超過火電裝機規模,部分地區新能源消納壓力凸顯。
中國農機協會風能裝備分會副秘書長梁志靜,自2003年開始進入了風電領域。她對澎湃研究所研究員表示,正是因為有了《可再生能源法》的支持,才推動行業實現20年的重大發展。新能源不僅關係著低碳發展更關乎能源安全問題。但從整個產業看,目前由於市場價格低,企業面臨著較大的生存困難,處於相對失衡波動的市場階段。因此,新能源行業即將進入市場轉折階段。更需要通過立法和宏觀調控手段,避免內卷式競爭,讓行業實現健康發展。
通過立法推動建立分散式發電系統
那麼,如何通過立法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梁志鵬指出,《能源法》作為中國能源領域的基礎性、統領性法律,規定了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電網建設和運行相關制度,要求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規範電網公平接入以及向符合條件的企業等經營主體公平、無歧視開放並提供能源輸送服務,提高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
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孫佑海,曾在擔任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法案室主任期間,組織各方力量推動《可再生能源法》立法研究和起草工作。他指出,先有政策後有法律。政府提出可再生能源政策後,通過法律形式將其固定下來,可保障政策得以長期、穩定推行。《可再生能源法》修訂應通過法律固化成功實踐成果,發揮法律的保障性、預防性、促進性功能,進一步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
孫佑海告訴澎湃研究所研究員,在修訂《可再生能源法》時,首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消納新能源。因為「看天吃飯」的風光等新能源,其間歇性、波動性會對電網安全帶來一定影響,因此併入國家電網面臨消納難。目前,山東、浙江已出現負電價現象。負電價主要是因為新能源裝機太多,比如光伏和風電在中午或假期用電低谷時發電過多,供大於求。發電企業為了不讓電力浪費,寧願付錢讓電網消納,因為儲存成本更高或停機損失更大。
孫佑海建議,未來應大力開發分散式發電系統。供電企業和用電企業通過合同方式,建立局部穩定的供電系統消納新能源。此外,可再生能源還需更多應用場景,除了發電,還可考慮對外供熱,或應用在農業發展,需企業發掘更多市場機會。作為政府,需在價格、稅收、配套設施保障等方面,給予新能源發電企業更多優惠。
從綠電需求方看,如何消納新能源也頗受關注。上海郵電設計諮詢研究院數碳諮詢所所長袁瀟洋對澎湃研究所研究員談到,作為數據中心產業相關的用電企業,期待《可再生能源法》的修訂可以打通綠電通道,並儘快落地,從而買到更多綠電。一方面是因為上海綠電資源稀缺,需要跨省跨區將綠電從資源豐富的地區輸送過來,企業購買綠電額度有限。另一方面,袁瀟洋透露,目前歐盟及國際各類認證組織對國內綠證的環境權益認可仍存在機制壁壘,這更加大了對綠電的需求。
因此,修訂《可再生能源法》需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技術體系,推動分散式能源發展,可將綠證機制納入立法,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
靠技術讓新能源發電安全穩定是關鍵
從根本上講,為了解決新能源消納難,除了建立分散式發電系統,設計相關參與方的協同機制,還需通過科技創新,提升技術性能。這樣才能讓新能源發電安全穩定,發揮綠色低碳優勢,並進一步降低新能源發電成本,推動可再生能源行業健康發展。比如,對上海來說,企業不僅希望用上安全穩定的綠電,由於地價問題,還要考慮儲能的投資成本,這都需要技術攻關與機制突破。
首先,新能源行業需實現創新發展模式。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需要更多技術模式、商業模式、管理模式的創新。梁志靜談到,風力發電多在夜間和冬季較強,太陽能發電則在白天和夏季表現更好。需要科學規劃匹配風光規模,增加新能源消納比例。
其次,新能源企業需注重技術發展,積極應對行業的新變化、新挑戰。
一是加強研發創新核心技術。據了解,當前風電面臨電力市場化交易、限電及儲能技術挑戰,需通過技術創新和參與市場提升收益。尤其需要重視長時儲能技術研發和ai大數據優化運營,並完善新型電力系統。袁瀟洋對澎湃研究所研究員舉例,通過ai技術手段可預測並協同新能源發電能力與負荷用電需求,從而增強新能源供應的穩定性、提升消納比例。
二是為創新提供更多應用場景。創新需從硬核技術創新、解決方案創新兩方面努力,數字化、人工智慧將驅動能源產業變革,迎接智慧能源的未來。國企要扮演好開發先行軍、場景探索者、產業促進者三方面的角色。既要提供能源保障,也要不斷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應用場景和市場。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公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