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破內卷,最重要的是「尋求差異化創新」。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文彤
編輯|馬吉英
頭圖來源|受訪者
對國產模擬晶元企業納芯微(688052.sh)來說,這是一份有些尷尬的成績單。
4月10日,納芯微發布2024年財報。
財報顯示,2024年納芯微營收為19.60億元,同比增長49.53%;公司歸母凈利潤為-4.03億元,同比下降31.95%。
公司公告稱,虧損主要是因為產品售價承壓及銷售、管理、研發費用的同比上升。公司歸母凈利潤連續兩年已虧損超7億元。
如何抓住行業需求增長的機會扭轉經營局面,成為擺在納芯微創始人、董事長、ceo王升楊面前的挑戰。
根據智研諮詢數據,2024年我國模擬晶元市場規模已從2019年的2497億元增至3100億元以上。在汽車電子、消費電子、光伏儲能等領域,隨著5g通信、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國產模擬晶元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這並非王升楊第一次抓住行業的「縫隙市場」。
2006年,王升楊進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攻讀電子通信工程碩士。2013年時,全球智能手機爆髮式增長,但國內感測器信號調理晶元領域仍被海外巨頭壟斷。彼時在亞德諾半導體(adi)擔任工程師的王升楊捕捉到這一市場空白,辭職創辦納芯微,選擇電子消費領域的感測器信號調理晶元賽道。
2015年,王升楊決定進軍汽車電子領域,於2016年推出首顆車規級晶元。他認為,中國汽車產業鏈的快速成長給晶元供應商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
在汽車電子領域,納芯微的車規級晶元產品已全面覆蓋智駕與座艙、車身與底盤控制、led照明驅動等領域。
根據納芯微副總裁姚迪在2025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以下簡稱「電動車百人會」)上的介紹,公司批量供貨的客戶超400家,幾乎覆蓋所有國內量產的新能源車型,並實現了磁感測器晶元等產品的國產替代。
在王升楊看來,增收不增利是產業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一個階段性問題。
「因為這個產業在快速發展、快速變革,在變革過程中每個人都能看到未來的機會,所以大家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試圖通過一些更加積極的競爭策略獲取未來的市場地位,我覺得這才是內卷最本質的原因。」王升楊在百人會論壇接受採訪時表示。
要打破內卷,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尋求差異化創新」。「在過去五六年,其實我們講的晶元國產化大部分是在做對國外晶元的原位替代,本質上是產品高度同質化的競爭。」
在採訪中,王升揚多次強調,「國產替代不能止步於模仿,必須圍繞應用創新。」
「在模擬晶元領域,國產晶元公司幾乎可以覆蓋汽車所需的絕大部分產品品類,而且在一些產品品類上已經逐漸建立起了產品優勢,市場表現不輸國外企業。但在更多產品品類上,中國晶元公司還處在剛剛突破的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
對納芯微來說,只有不斷提高差異化的產品銷售比例,才能走出當前的困局。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據王升楊介紹,汽車電子一直是納芯微比較重要的市場方向。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在汽車電子領域的出貨量也進一步增長,出貨量為3.63億顆,占整個公司營收規模超過35%,累計出貨量已超過6.68億顆。
來源:視覺中國
同時,低空經濟和人形機器人這些新領域的晶元機會,也是公司現在非常關注的領域。「我們看到這些領域和汽車領域有非常好的協同效應,因為它的整體電氣架構跟一輛車差不多。」王升楊說。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也表示,「智能網聯汽車、低空飛行、人形機器人在場景是融合的、技術上是同源的,供應鏈上是聯通的,三者在智能時代會越來越聚合。」
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預測,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51億美元,2024~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將從1.19萬台增長至60.57萬台。
模擬晶元在人形機器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廣泛應用於人形機器人的電源管理、信號轉換和處理、感測器信號處理等多個核心領域。機器人市場的多元化應用場景,如醫療、教育、家庭服務等也為模擬晶元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但同時,低空經濟和人形機器人也對晶元有更高要求,比如人形機器人對晶元的集成度、小型化、低功耗要求更高。
人形機器人之外,ai市場的強勁增長也為模擬晶元企業打開了新的市場空間。
目前,納芯微也在積極擁抱ai,完成了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利用ai技術輔助內部知識庫管理、代碼優化、模擬平台搭建等等,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針對算力晶元供電電源的相關技術、感測器等端側應用場景,納芯微也在積極探索新機會。
模擬晶元領域的創新,歸根結底是人才的創新。
面對業內「模擬晶元是玄學」的說法,王升楊解釋,數字晶元基於標準單元庫設計,最後輸出的表現是1和0兩種狀態,是一個確定性相對較強的學科。而且在設計階段,公司可以提前預測晶元出廠後的功能和性能。
而模擬晶元處理的是連續物理量的信號,對於emc(電磁兼容性)性能、esd(靜電放電)性能等並沒有非常成熟的工具可以預測,更多時候需要靠工程師個人的經驗來判斷。也正因此,模擬晶元對人才的依賴性和要求更高。
在人才儲備方面,除了內部培訓之外,公司還在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家開展定向招聘,配合海外業務拓展,並建立了員工激勵機制。
反映在財務數據上,2024年,公司研發費用為5.40億元,同比增長3.52%,剔除股份支付費用後的研發費用較上年同期增長44.57%,主要為研發人員的增加所致。
增收不增利的魔咒
據納芯微財報,營收增長主要是因為汽車電子領域需求穩健增長,以及公司新收購的麥歌恩於2024年11月~12月期間被納入公司合併報表範圍,並在兩個月內實現營收0.73億元。
利潤下降主要是因為產品售價承壓、毛利率下降以及公司在研發投入、市場開拓、產品質量管理等多方面資源投入的積累。
自2022年4月上市以來,納芯微的歸母凈利潤和銷售毛利率一直處於下降狀態。
圖表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根據公開資料整理。製圖:王文彤
公開資料顯示,納芯微的主營業務為高性能集成電路晶元的設計、開發和銷售,公司的主要產品為感測器、信號鏈、電源管理、定製服務。
具體分析收入構成可以發現,近兩年,公司主營產品的毛利率全線下滑。其中,定製服務的毛利率降幅最大,同比下降244.14%。
圖表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根據公開資料整理。製圖:王文彤
圖表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根據公開資料整理。製圖:王文彤
王升楊解釋,定製化產品難度較高、開發周期較長。公司目前已經與多個國內外汽車廠商合作開發定製產品,比如與德國汽車供應商大陸集團合作開發針對汽車側邊碰撞場景的壓力感測器晶元。該晶元功能安全等級為asil d(automotive safety integrity level d,汽車安全完整性等級d),是汽車電子系統中風險最高、要求最嚴的產品,本次合作也是大陸集團第一次與中國晶元廠商合作。
為了打破增收不增利的魔咒,納芯微的舉措之一是拓展海外市場。
3月26日晚,納芯微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在港股上市,成為a股和h股雙上市公司。公告提及,港股上市是為了繼續深入國際化戰略。
2024年,境內、境外營業收入分別實現43.72%和88.75%的增長,但毛利率分別為34.00%、23.38%,分別減少5.44%和8.51%。
王升楊認為,晶元產業處於產業鏈上游,中國晶元企業不能僅依靠單一區域市場,必須發展成為全球化企業。接下來,如何從有到優、提升產品競爭力、擴展海外市場,都是公司亟待解決的問題。
至於公司何時實現盈利,王升楊透露,公司內部期待2026年能實現經營性利潤回正,在2028年,基於未來更高的營收增長和營收目標情況下,實現健康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