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午
#多地官宣將「取消公攤」#
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百度熱搜第一

今年以來,從地方政府到開發商,都在用不同方式取消公攤。零公攤時代距離我們越來越近。
多個地方政府提出,要求探索按照套內面積計算房價,並且已經有個別地方政府開始正式實施。
多地取消公攤
河北張家口
12月17日,河北省張家口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印發《關於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文件提出,落實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相關政策,取消商品房銷售價格限價機制。鼓勵實行「現房銷售」,逐步推進「取消公攤」。
湖南衡陽
據此前報道,12月12日,衡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衡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衡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關於全市商品房銷售實行套內建築面積計價的通知》。明確自2025年1月1日起,衡陽市商品房銷售實行套內建築面積計價。
根據通知,套內建築面積即專有建築面積,由套內房屋的使用面積、套內牆體面積和套內陽台建築面積三部分組成。
廣東肇慶
此前,廣東省肇慶市率先發布商品房實行按套內面積計價的通知。很快,該話題引發熱烈討論,關於取消公攤會不會導致房價上漲等話題,登上熱搜榜。
對於多地「取消公攤」
不少網友認為是適時之舉


公攤面積過大
導致得房率過低
一直是讓購房者頭痛的問題
2022年有媒體報道,有購房者抱怨——
→110平方米的房子,到手卻發現套內面積只有60多平方米;
→購房時銷售人員口頭承諾的31%公攤面積,收房時卻變成了46%。
如此巨大的「操作空間」,顯然重挫了購房者的知情權,這必然會導致市場混亂——購房者無從得知真實的「商品質量」,當然會茫然無措,從而抑制自身的消費、投資願望。
從近些年的政策看
取消公攤漸漸成了一種共識
2019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發布了《住宅項目規範(徵求意見稿)》,其中就指出「住宅建築應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而近些年這一趨勢明顯加快。
今年以來,廣東肇慶、湖南湘潭等地開始要求房企按住房套內面積(不含公攤面積)計價宣傳銷售;浙江杭州也出台規定,杭州新成交宅地均可以享受面積認定新規,比如封閉式陽台只算一半面積,開放式風雨連廊不計容等,著重提高得房率。
從網路留言看,這些措施也基本得到了大眾的肯定。這也很好理解,「所購即所得」「一分價錢一分貨」,實在是再基礎不過的常識,沒有理由到房產這就不適用了。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
這幾年關於公攤的批評就是得房率太低了,導致買房權益受到影響。政策接連出台說明取消公攤是2025年的一項重要工作,100平方米的房子得房率可能達到100%,有助於提高購房品質、買房信心,增強購房積極性。
讓「零公攤」得以流行的,是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鬆綁建築設計規則。去年年底以來,廣州、合肥、長沙、佛山、肇慶等多地城市出台明確新規,通過放鬆陽台尺寸限制、鼓勵露台等半開放式設計、支持空中綠化面積不計入容積率等方式,側面助推開發商提升項目得房率。
公攤面積這一概念並非我國首創,歐美國家亦有類似制度。然而,我國的公攤涵蓋範圍遠超他國。在國外,多局限於電梯、樓梯等垂直交通區域,而我國除這些外,還囊括小區大堂、門廳、走道等水平交通空間,以及物業管理用房、設備間等公共設施區域。
我國公攤係數明顯偏高。像北京商品住宅平均公攤係數達23%,上海超 20%,廣州約19%,相比之下,美國平均僅15%左右,法國更是低至10%出頭。
可提高購房品質增強購房積極性
專家表示,多地接連出台政策說明取消公攤是2025年的一項重要工作。買房政策會有重要的變化和調整,但總體來講,這些政策能夠提高購房品質,提升買房信心,增強購房積極性。取消公攤後,購房者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錢花在哪裡,買到的面積也能真正拿到手。
然而,取消公攤並不意味著房價會因此下跌。有觀點認為,取消公攤僅僅是取消了公攤面積的計算模式,將公攤的「價格」併入到現在的房價之中。因此,商品房的「銷售價」非但不會降,反而可能會因此提高一點。但與此同時,「二手房」的價格可能會相應降低,進一步拉開二手房和新房的價格差距。此外,取消公攤計費後,物業費、取暖費等也將按照套內面積來收取,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給全國的老百姓「降點壓」,讓大家省點錢。但物業公司可能會提高物業費單價來彌補損失,這也將帶動「物業行業標準」的樹立與落地。
取消公攤面積計價模式的改革,不僅是為了單純促進商品房銷售,更是服務於多項戰略目標。這一改革有助於提高購房者的權益保障,讓購房者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購房成本。同時,也有助於推動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提升購房者的信心和積極性。
人們也期待著「取消公攤」的措施能夠更大範圍、更快速度地鋪開,儘快形成房地產市場新的行規,起到重塑業態的作用,進而形成一個更加健康、持續的產業運轉模式。
取消公攤面積
你怎麼看?
來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原標題:《多地取消公攤,房價會下跌嗎?》
閱讀原文
來源:新聞大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