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不是我的錯覺,相較於過往,2025年的中關村論壇似乎沒有預期中的關注度。
單就我的朋友圈而言,我好友數量超過6000人,然而一番檢索下來,發現僅有約20人參與討論,親臨現場者更是只有老韓等寥寥幾位朋友。通過社交網路的討論熱度來看,與往年相較,中關村論壇受關注程度似乎也降低不少。
2007年,中關村論壇橫空出世,一鳴驚人,引發各界廣泛聚焦.如今步入常態化發展階段,雖說熱度有所回落,但其重要價值依然不容忽視,只不過在新聞傳播層面的爆點相對少了。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今年論壇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 為主題,精心籌備、設置了一系列豐富多元的分論壇。所涉獵探討的話題前沿且多元,人工智慧、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6G、生物醫藥、腦機介面等前沿領域均囊括其中,極具深度與前瞻性,值得深入關注。
這兩天,有幾位媒體朋友問我怎麼看待今年的中關村論壇上被討論最多的這些科技熱詞,我談了一些觀點和看法,今天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
1、AI大模型是今年的重中之重
毋庸置疑,人工智慧大模型會是今年中關村論壇的重中之重,沒有之一。 從過去幾個月的發展情況來看,尤其是DeepSeek出現之後,人工智慧大模型已深度融入工作、生活、生產各領域,極大提升了幾乎所有互聯網服務的運行效率。
為什麼大模型能產生如此影響? 以網盤為例:過去若存儲數萬張照片,需手動分類、打標籤、命名才能檢索;而現在只需輸入 「2022 年內蒙古草原照片」,AI就能精準匹配結果 —— 這種基於語義理解的檢索能力,正是大模型賦能的典型體現。
政務領域也在加速應用:過去一個月,全國多地政務部門大規模接入以DeepSeek為代表的大模型,在政務諮詢、服務響應等場景中顯著提升了效率。
科研領域同樣受益:過去研發新材料、驗證新模式需耗時良久,如今可通過大模型模擬實驗,大幅降低試錯成本。
端到端技術是當前 AI領域的熱門方向:通過投喂上千萬級的海量視頻片段訓練模型,相關技術已在自動駕駛等場景廣泛應用。人形機器人的突破性進展更是直觀案例 —— 今年春晚亮相的智能機器人之所以能展現類人交互能力,未來要進一步升級,甚至進入家庭場景(如廚房家務),核心正是大模型賦予的認知與決策能力。
我們經常說,與其討論大模型 「能做什麼」,不如思考 「不能做什麼」。從現狀看,幾乎所有互聯網服務和科技創新都已離不開大模型。百度、阿里、騰訊、科大訊飛等企業均將大模型列為核心戰略:以騰訊為例,其混元大模型已接入700多項業務,通過重構業務流程全面提升效率。
2、人形機器發展速度不要太樂觀
具身智能肯定是未來發展方向,但我們不要太樂觀。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近期也說,人形機器人兩三年內不會大規模進入家庭,它主要還是首先在工業領域發揮效率。
家庭人形機器人落地普及,還需跨越重重關山。技術難題,續航焦慮,大容量電池小型化、快速無線充電技術突破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
還有成本控制,高端零部件、研發人力耗費不菲,需規模效應與供應鏈優化,從奢侈品變身大眾消費品。
數據隱私保護也是一個問題,家中生活數據深度採集下,要嚴防泄露,加密傳輸、存儲與嚴格授權訪問機制都需要考慮到。
另外,社會接納層面,倫理問題就是一大難關,比如就像自動駕駛汽車的爭論「出了事誰負責」一樣,機器人犯錯權責也是難以界定(不能都賴背後的研發公司吧),也需專家研討、公眾參與,制定規範。與此同時,還需要法律法規完善,從產品安全標準細化到事故賠償細則,為產業發展築牢法治根基。
3、量子科技重點在TOB領域先大規模應用
關於量子科技,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好萊塢電影《蟻人與黃蜂女》。這部影片中呈現的 "量子領域" 概念通過藝術化手法,讓大眾對量子科技有了初步認知。
不過,儘管從2016年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墨子號" 至今,學術界已發表數千篇論文,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但量子技術對普通消費者的生活尚未產生顯著影響。
從應用前景看,量子科技將首先在通信安全和金融加密領域實現落地。以華為近年推出的量子加密通話功能為例,該功能存在明顯使用門檻:通信雙方需同時更換量子安全SIM卡,下載專用加密通信APP,建立端到端的量子密鑰協商通道,這種複雜的操作流程,導致相關功能未能大規模普及。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所謂的 "量子通信手機",本質上是傳統通信技術與量子密鑰分發的結合,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量子通信。
所以,短期內科研機構和政務機構等TOB領域,可能會首先使用量子技術。至於普通消費者,很難感知到量子計算給生活帶來的便利。
4、當下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什麼?
說起這個話題,我就想起咱們的中關村論壇,到如今已經快有二十年了。你們知道在這近二十年的歷程當中,被提及最多的關鍵詞是什麼嗎?就是「創新」這兩個字。
在我看來,它就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當然,創新是個寬泛的概念,涵蓋諸多維度。其一便是顛覆性的技術突破,像人工智慧大模型、量子計算、基因編輯等等,這些前沿技術能夠催生出一系列新產業以及新商業模式。
其二是產業深度轉型。一方面,傳統產業邁向數字化,例如製造業利用數字化技術優化生產流程,農業藉助智能設備實現精準種植;另一方面,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像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大規模湧現並持續升級。
其三是新型生產關係的適配。這涉及政策層面,諸如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法規不斷出台;金融市場機制的改革,為科技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還有生產要素的配置優化,包括人力、物力、技術、數據等要素的合理調配,以及相關要素質量的提升等,整個範疇太過宏大,很難寥寥數語就闡釋清楚。
聚焦到科技行業,當前有兩大重點,其中人工智慧大模型尤為突出。誠如開頭多次提及的,人工智慧正迅速且高效地重塑著各行各業。展望未來,任何行業都將融入人工智慧元素,傳統行業與人工智慧深度融合,界限逐漸模糊。無論是田間地頭的農業生產、廠礦企業的礦物開採,還是政務服務領域,每一個領域,不管是傳統的,還是新興的,都離不開人工智慧的賦能,如此才能讓人工智慧助力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在更多場景落地落實。
5、全球合作離不開中國智慧
過去幾十年來,人類所有偉大的科技創新,從互聯網的發明,到電子郵箱,再到形形色色的互聯網模式,以及 4G、5G 技術,乃至如今備受矚目的人工智慧大模型、晶元、自動駕駛、物聯網等概念及其落地產品,無一不是國際合作的結晶。互聯網橫空出世,將全球編織成一張緊密相連的大網,所有創新成果與服務依託互聯網,以數據為紐帶實現無縫對接,由此孕育出如今充斥於我們日常生活、與科技互聯網息息相關的各類產品與服務。
從這個層面來看,全球科技創新的總體格局呈現出合作開放遠超封閉封鎖的態勢。
在全球科技合作版圖中,我國起初處於從屬地位,扮演配角,如今已然崛起,逐步邁向主角行列,參與規則制定。以5G技術為例,我國在全球5G發展進程中佔據領先優勢;還有以Deepseek大模型為代表的大模型技術領域,中國同樣成績斐然;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中國也已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一定領先地位。具體到諸如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在線外賣、網約車等應用場景,中國更是獨佔鰲頭,一騎絕塵。中國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將自身先進的技術與完善的服務體系向全球推廣,讓更廣泛的公眾得以暢享科技發展帶來的紅利。
當然,我們要開放就要做到真開放,務必從思想上、制度上、政策上全方位落實。唯有如此,才能給予所有參與者充分的安全感與確定性,讓他們放心地投身於這樣一座大都市、大平台之中。這樣,技術的流動、資金的流轉、人才的交流才能暢通無阻,進而將這裡真正打造成一個全球化的合作與交流創新平台,有力推動全球科技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