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我們應該怎麼理解?這兩天很多人提問,其實大家可以更樂觀一些。
有人說,大會文件看了,每一個字都認識,連起來愣是沒看懂,怎麼準確理解呢?我們今天來提供兩個全新的視角,為大家講解清楚,2025年為什麼可以更樂觀?
每次大會的文件,我們看不懂,各路專家的解讀又五花八門,把大家都繞暈了。
這其實是我們的常態,因為會議文件內容與具體政策措施之間,是有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尺度的把握是根據當時的經濟形勢而定的,一般人很難提前預知。
經濟學家李稻葵說,會議文件是給地方政府看的,要他們去執行的,所以普通人看不懂很正常。
我們今天不講解文件本身的內容,換兩個角度,告訴大家2025年的經濟形勢和政策,到底會是什麼樣子的?
什麼樣的角度呢?要看懂文件,最重要的是做對比,一是跟過去的歷史經驗對比,二是跟國外環境做對比,往往這樣一對比,就能看出差別來了。
第一個角度,就是跟我們過去的歷史經驗做對比。
這次的會議內容,很多人都拿來跟2008年和2015年做對比,因為2008和2015年是中國貨幣與財政政策非常典型的兩個年份,非常有歷史意義。
2008年是過去唯一一個「適度寬鬆」的年份,2015年則被認為是上一個實際寬鬆的年份。
2008年也是出台4萬億政策的年份,有專家說其實遠遠不止4萬億,中央4萬億,各地配套,全國加起來,至少有四到五個4萬億,差不多15-20萬億,當年我們的GDP也只有32萬億。
所以,2008年的「適度寬鬆」,實際上就是超級大放水的年份。
2015年則發生了一個特殊的歷史事件:棚改,這兩年也被反覆提及。
2015年的形勢其實跟現在是很相似的,當時也是產能過剩,CPI數字不太好,房地產萎靡不振,也是需要大力破局的時候。
2015年走出那樣的環境,最主要的政策就是棚改。
表面上看來,棚改是從後端做了一些改善,實際上當時更主要的是刺激了前端的需求,讓很多人開始敢於加槓桿,敢於買房,敢於消費,經濟一下子就拉動起來了。
很多人說現在的形勢比2015年更嚴峻,我們已經不具備2015年棚改那樣的環境了,最典型的是我們這兩年也在搞城中村改造,但效果並不明顯。
所以,對比2008年和2015年,2025年在花大力氣改善整體環境之外,我們更需要破局的手段。
如果這麼看,2025年的破局手段,適度寬鬆已經很明確了,九大重點任務把消費放在第一位,另外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已經擴大到近30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了。
總體來看,2025年的力度,將會比2008年和2015年更大。
第二個角度,我們與國外的環境做對比。
我們只要稍微梳理一下,這方面的問題就很清楚了。
目前的形勢,一方面是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特別是美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體,面臨政治和經濟的雙重挑戰,例如美國、韓國、德國和法國,這些最核心的發達國家,都面臨動蕩的局勢。
另一方面是全球給人的感覺都很動蕩,現在我們和周邊是最穩定的地區,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都沒有出大問題。
我們可以不謙虛地講,現在中國已經成了定海神針。
所以最近韓國的事情,可以看作是有人試圖製造動亂,攪亂我們周邊。有專家說他們先動的是日本,但日本人沒上當,岸田文雄主動下台避禍,新上來的首相不認以前的承諾了。
和平才能發展,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資本投資,都需要持續的和平與穩定。
所以,2025年,全球資本都應該投資中國,才是合理的。
當然了,我們想穩定,別人肯定不想讓我們穩定,無論是挑起貿易戰,還是在我們周邊製造地緣政治不穩定,這都是大概率事情。
這個時候,我們最重要的任務,當然是一邊維持內部和周邊的穩定,一邊努力發展好自己,所以用更大的力,將會是2025年的主旋律。
我們的一帶一路,金磚組織,全球南方合作等等,這些體系都是在美西方體系之外的,都是可以穩得住的,也是我們的底氣之一。
另外,我們還有一條主線,就是國資出海,帶動民營經濟把生意做遍全球,例如前不久開通的秘魯錢凱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總體來看,2025年是更努力的一年,也是可以更樂觀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