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剛剛過去沒兩天,大家的錢包還好嗎?
每年的雙十一,都是一場購物大狂歡,不過,在今年大環境蕭條的情況下,人們的購買慾不如以往。
22年1.11萬億,23年1.13萬億,今年,據說更高?
2009年,雙十一還是淘寶的一次試水活動,銷售額只有0.52億元。
那時的電商還很新鮮,吸引力大多來自「5折包郵」這樣的簡單套路,水分也不多。
十多年過去,數字翻了無數倍,技術、模式和消費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搶購物車到直播間「種草」,再到大數據給你精準推送,這場全民購物狂歡,似乎有些不太單純?
曾經的雙十一一度火爆到網路卡頓,網購頁面延遲。
那時,消費者愛它的透明:直接打折,貨真價實;商家也喜歡它的高效:一天銷量抵平時幾個月。
隨著電商平台的競爭逐漸火熱,規則也開始複雜起來。各種滿減、膨脹金、預付定金讓人眼花繚亂,套路里藏著價格陷阱,「先漲後降」的戲碼更是屢見不鮮。
漸漸地,許多人對雙十一的期待變成了謹慎的對比和計算,生怕一個不小心又掉坑裡。
當下的消費者,和十年前相比,顯然更「精明」,畢竟吃的虧多了自然長了不少智慧。
與其追著五折促銷熬夜搶購,不如平時慢慢淘,慢慢等,啥時候降價啥時候買。購物變成了一種日常行為,而非等著雙十一集中「剁手」。
過去一年,平台的促銷已經常態化,從年貨節到618,優惠比比皆是,雙十一不再具有特殊吸引力。
不過,雙十一依然有一批忠實擁躉,尤其是在大家電、高端消費品等領域,價格透明且折扣確實存在的商品仍能激發購買慾望。
和消費者的變化同步,平台的運營邏輯也變了,開始各種「玩花樣」。
從拼價格到拼體驗,平台更希望用服務質量和用戶粘性取勝。
2024年,天貓率先取消部分傭金,推出消費券,希望商家能以更低的成本參與活動;京東則繼續扶持中小商家,以提高平台的多樣性;抖音和快手兩大直播電商平台則用流量補貼和技術支持拉攏更多用戶。
這種變化背後,是電商對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不再是促銷機器,而是消費者生活的一部分。
受到大環境影響,不少人都「囊中羞澀」,這下政府也坐不住了,沒人消費怎麼行?
為了帶動大家消費,政府也是費心思推出了不少優惠政策。
今年的「以舊換新」政策,讓許多人選擇在雙十一期間購買家電、傢具。低價的補貼加上電商平台的優惠,不僅刺激了消費,還推動了綠色環保的消費理念。
家電回收、舊物利用,成了2024年雙十一的一大亮點,也讓許多國貨品牌趁勢崛起。技術的飛速發展,是雙十一變化的底層驅動力。
從簡單的網頁到今天的直播間,從一鍵支付到區塊鏈保障交易安全,技術一直在幫助電商打破界限。
今年,AI技術被用得更加深入,它不僅能分析消費者的需求,還能在消費行為發生之前做出精準預測。
大數據為用戶定製購物頁面,智能客服實時解答疑問,甚至有AI推薦私人定製的購物清單。
區塊鏈技術則讓交易記錄不可篡改,保證消費者權益。5G網路的普及為直播電商創造了更流暢的觀看和互動體驗,讓「邊看邊買」成為主流。
科技造福人類,讓購物體驗變得更加有意思。
播電商的崛起,是這幾年雙十一最大的變化之一。
2024年的直播成交額佔比再次提升,大量中小主播開始在細分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對於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消費者來說,雙十一依然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平台通過完善的物流和個性化的營銷手段,帶動了區域的消費。
拼多多作為「下沉市場之王」,用低價策略打開了三四線城市的消費潛力;京東則憑藉廣泛的倉儲布局,確保無論多偏遠的地方,都能快速收到貨。
數據顯示,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對性價比高的商品尤其感興趣,這也是下沉市場持續擴大的關鍵。
與過去的雙十一相比,今天的雙十一更像是經濟發展的縮影。
從早期的流量紅利到如今的存量競爭,電商行業經歷了從狂歡到理性的轉變。平台不再單純依賴價格戰,而是通過技術、服務、生態的升級尋找新的增長點。
即便如此,隨著市場逐漸飽和,消費者需求更加多元,如何在競爭中突圍,是每個平台都要費心思找到適合的賽道,才能長久。
2024年的雙十一成交額再創新高,這不僅是消費能力的體現,也是技術驅動下市場潛力的釋放。
但這種熱度能持續多久?當消費者越來越理性,電商平台還能用什麼樣的方式抓住他們的心?
早期的狂熱已經消退,消費者們更加註重實用、經濟。
未來的雙十一,或許不再是簡單的購物狂歡,而是一次次品質與體驗的較量。
在這條不斷變化的賽道上,只有緊隨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平台和商家才能走得更遠。
參考資料:金融界:2024年11月13日,《研報掘金|招商證券:「雙十一」全網銷售額同比增長26.6%達1.44萬億元 行業首選阿里》
金融界:2023年11月13日,《從雙十一看消費新趨勢:直播電商高速發展,傳統電商遇瓶頸,性價比的國貨消費起來了,品牌生意爆發》
金融界:2022年11月13日,《2022年「雙十一」:消失不見的成交額與頻繁出現的「實體經濟」》